正文

心灵之王

(2025-10-24 20:22:45) 下一个
心灵之王
诗篇九十三篇随想
当帝国成灰,碑铭湮灭,
兵马俑的破瓦唱响
千秋帝王的挽歌
人们在废墟上寻意义的碎片。
一切都是虚空
却在叹息中寻找风的方向
谁是王?
广场上嘹亮的口号,整齐的步呼应一个人的意志和喜好,吾皇我王!
至东而西,有位更老的人喃喃自语,你知道吗,我是王!智者晒之,而趋利者拥之!
谁是王?经上如此说,
耶和华作王。他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
(诗篇九十三篇一节)
耶和华如何为王?
世事昏暗,专制者依然得势,民主与公义不再被坚持,强者攻击弱者,自诩为神之选民者却没有神的怜悯。
《实践中的基督教》(Practice in Christianity, 1850)克尔凯郭尔在书中反复对比“地上的王”(the king of this world)与“那戴荆棘冠冕的王”(the King who wore a crown of thorns)。
他写道:"The king requires his subjects to kneel before him, but Christ, the King, kneels before his disciples and washes their feet.”地上的王要求臣民跪在他面前,而基督,这位王,却跪下为门徒洗脚。
虚已,耶稣轻抚人心成了人类的心灵之王。他的权能不在于武力或政治,而在于赦罪、安慰和生命的更新。在新约中,耶稣自称“我来了,使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温柔地抚平焦虑与恐惧,使人心安稳如平静的水面。十字架上的牺牲显示了王权的真正本质:服务、爱与舍己。正如诗篇九十三章所言:“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耶和华作王的心灵统治虽不显眼,却坚不可动摇,永远安稳人心。
诗篇九十三篇第二节说:“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你从亘古就有。”诗人从中宣告耶和华为王,不因眼见,而凭信心和永恒的盼望。
在旧约历史中,神的选民多次被外邦人奴役,受压迫,公义与和平难以彰显,世事充满昏暗与动荡。然而,诗人仰望那从太初立定、亘古不变的宝座,在历史的洪流中寻得永恒的安稳。他看到的,不是短暂的权势,而是神不动摇的权能与威严。正是在这份从古到永恒的盼望中,信徒得以安定心志,认定耶和华为王。
经上说,
耶和华阿,大水杨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
(诗篇九十三章三节)
洪水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裹挟世间残渣,冲向永寂的深渊。位高权重者的骄傲如浪尖的锋刃,割裂平静;人心的贪婪如暗流,吞噬光明;自诩智者的浅见如漂浮的浮木,随波摇晃,却不知方向。波涛汹涌,携带着过去与当下的喧嚣、虚荣与算计,在浩渺的水声中,一切世事如幻影般翻腾。
诗人如此宣告,
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诗篇九十三章四节)
神高踞洪流之上,掌管一切动荡与混沌。世间的波涛如暴力、压迫与纷乱,但祂的权能是深渊之上不动的磐石,永恒而稳固,为心灵带来平静与盼望。
这一荣耀在新约的十字架上显现:耶稣承受世界的暴风与黑暗,却以爱与牺牲胜过罪与死亡。正如祂所言:“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祂的胜利如晨光穿透巨浪,彰显神在历史洪流之上的主权。洪水虽翻腾,世界虽喧嚣,属灵的王座仍高悬,其威严与秩序超越一切时空,安抚每一颗渴望平安的心。
诗篇九十三章第五节说:“耶和华阿,你的法度最确。你的殿永称为圣,是合宜的。”
人的一生如同在练习死亡,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挣扎,都在虚无中漂浮。然而在神的律法与圣殿面前,时间与混乱仿佛被定格。绝对的秩序与圣洁,使心灵得以停泊,茫然与惶惑在永恒面前悄然平息。
我心中没有王,唯有尊主为大!
附:《孟子》曰: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以力取者亡。”
在中国思想中,“王”不仅是一种政治权力,更是一种道的显现方式。
——儒家强调“以德为王”;
——道家主张“以无为为王”;
——法家则追求“以法为王”;
——佛家更升华为“以心为王”。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