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两桥走天下

真正的自由,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个人资料
三步两桥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极昼下的圣路】D03:呐喊映照世界

(2025-08-30 19:29:26) 下一个

上篇D02:诺贝尔奖之谜

7/12/2025 晴 13–29°C 

奥斯陆

明天就要启程,正式踏上圣奥拉夫之路了。今天的行程很简单,只安排了三件事:到皇宫门口打卡,参观奥斯陆市政厅内部,以及挪威国家博物馆。这三处地标彼此相距不远,走起来轻松自在。我上午快十点才悠闲出门,傍晚不到五点便已回到住处,节奏舒缓,却收获颇丰。

尽管今日行程不多,却意外地高效与幸运。抵达皇宫时,正好遇上换岗仪式,一队卫兵身着笔挺制服、步伐整齐、仪式庄严,给人一种即将出征般的肃穆感。随后前往市政厅,又恰逢中午12点开始的英文导览。这栋建筑的外观方正朴素,但内部却极具艺术张力:高耸的壁画、细腻的浮雕,讲述着挪威从维京时代到现代的民族史诗。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才更直观地感受到挪威人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尊重自然、崇尚平等、追求公正,以及深植于社会中的社会民主主义理念。在这个北欧国家里,福利体系不仅是制度安排,更像是一种“共同体哲学”。教育、医疗、养老,都被视为社会的集体责任;权力与资源尽可能分散,强调个人与国家的互信关系。站在这些描绘挪威百年历程的壁画前,我能感受到,这种价值观已经融入挪威人的日常生活,低调、平等、亲近自然、尊重多元。

相比之下,昨天在蒙克博物馆的经历也同样幸运。馆中珍藏了蒙克创作的三幅不同媒材的《呐喊》(Scream),一幅是1893年的蛋彩和蜡笔纸本,一幅是同年的彩色粉蜡笔纸本草稿,第三幅是1910年左右的蛋彩版,风格略有变化。为了避免光线伤害,这三幅画会轮换展出,每次仅亮相30分钟。我原本毫无计划,却意外一次看齐三幅版本,甚至赶上了一场由讲解员带领的英文导览,得以深入了解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与艺术意义。

而在今天的挪威国家博物馆中,我终于见到了《呐喊》的油画版本。这幅诞生于1893年的作品,是蒙克创作的首个《呐喊》版本,也是目前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与其他几个纸本版本相比,这幅油画色彩浓烈、构图饱满,背景的血色晚霞、人物脸上的惊恐扭曲,以及画面线条的震颤与扭动,共同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冲击。

这幅油画背后还有一段充满戏剧性的经历:1994年冬奥会开幕当天,它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盗。两名窃贼趁安保空档,从国家美术馆窗户潜入,仅用一分钟就将画作割下带走,甚至留下讽刺字条:“感谢你们糟糕的安保。”三个月后,这幅油画才被追回,虽有轻微受损,修复后才得以重新展出。

更惊险的一次发生在2004年,蒙克博物馆中展出的另一幅《呐喊》与《玛丹娜》同时遭遇持枪劫匪抢劫,劫案震惊国际。所幸两年后作品被成功追回,只是受损更加严重,修复耗费多年,才重回公众视野。这些事件,也让《呐喊》的文化地位在大众心中愈加巩固,仿佛连罪案也未能将它的“惊叫”噤声。

这幅作品在19世纪末创作完成,但并未立刻声名鹊起。直到1960年代,《时代周刊》在报道越南战争时,首次使用这幅画作为配图。画中人物无声的尖叫恰好映射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战争、动荡与不安时的集体焦虑。自此,《呐喊》开始在国际社会广泛流传,成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象征。

然而,如今我们的焦虑似乎更甚以往。气候变化、地缘政治、人工智能的崛起、疫情后的社会重塑,人类正置身于一波又一波的全球性不确定性中。那幅画中的红色晚霞,如今常被解读为气候危机的隐喻:它不再是夕阳的浪漫,而是天边燃烧的警示;那张惊恐扭曲的脸,也许正映照着我们自己。

此刻,站在《呐喊》面前,我不禁想起自己即将踏上的圣奥拉夫之路。《呐喊》表达的是内心的撕裂与恐慌,而朝圣,则是在动荡与混乱中寻找安宁与方向。行走在圣路上的人们,无论出发的动机是什么,归根结底都在回应内心某种呼唤:逃离喧嚣、面对自我、寻找归属,甚至只是学会“安静地呐喊”。

我们不再用声音喊出恐惧,而是用脚步丈量宁静。走在路上,每一段旅程既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抚慰。就像蒙克在创作《呐喊》时曾说过的那句话:“我感到自然在呐喊。”而朝圣,也许正是我们在大自然中听见这种呐喊后,做出的回应。

蒙克博物馆,有7层展厅,并设有餐厅可供休息。

蒙克自画像。

蒙克博物馆里参观《呐喊》的人群。

蒙克博物馆对《呐喊》不同版本的文字介绍。

我昨天在蒙克博物馆幸运地看全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这是我今天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蒙克的最早油画版《呐喊》。

在蒙克博物馆昨天巧遇讲解员。他讲解得非常棒。

挪威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失而复得的《玛丹娜》。

挪威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蒙克的另一幅代表作:《生命的舞蹈》。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蒙克的又一幅自画像《手拿香烟的蒙克》。

挪威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画家的作品。这两幅是我喜欢的作品:《失业了》,《被嘲笑的单身汉》。

蒙克还是20世纪初版画领域的重要探索者之一。他的作品采用木刻、石版和蚀刻等多种技术,画面有着强烈的情绪冲击力。

在这里你也可以亲手印制一幅版画。

挪威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不仅有现代生活,也有维京传统。

国家博物馆礼品店里出售的《呐喊》纪念品。

奥斯陆时市政厅,挪威国家博物馆,诺贝尔和平中心,奥斯陆码头,彼此相邻。

奥斯陆码头。

建成75周年的奥斯陆市政厅。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在此大厅颁发。

挪威的国石(Rocks of Norway):Larvikite。

被恶搞的挪威现任国王和王后。国王收到画像,不仅没有生气,自嘲一番后,将画像挂在了市政厅里。

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一位来自丹麦的王子。说来有趣,挪威与瑞典联盟解体后,这位丹麦王子被挪威人邀请来当国王。但他要求先进行全民公投,只有在多数人赞同的情况下,他才能接受国王衔头。

市政厅也是当地人领证结婚的场所。

议会厅。

挪威皇宫。

奥斯陆街头。

奥斯陆主教堂。

今晚自己准备的晚餐。Pardron Pepper+烟熏三文鱼。Pardron Pepper 是我在西班牙徒步圣路时最喜欢的一道菜,另一道菜是加利西亚章鱼。现在来到挪威,当然就要吃三文鱼了。今晚的烟熏三文鱼来自挪威北部著名的Lofote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娜佳85' 的评论 : 你说的对。99%的人都会面对人生中同样的问题,怎样的修行,决定了怎样的人生。谢谢留言鼓励。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anjing2' 的评论 : 谢谢老乡临帖鼓励:-)
娜佳85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好的游记,又有游,又有思想的记录。同意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呐喊的你,是通过愤怒、仇恨来宣泄,还是把它化解成沉静和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动力,真是靠每个人的修行。
nanjing2 回复 悄悄话 同喜欢蒙克,有情怀, 会表达。 谢谢分享!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问好亮亮妈妈。谢谢你的鼓励。我现在对徒步圣路的确很有兴趣,趁着还能走,赶紧走,呵呵。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养娃好累啊' 的评论 : 当今社会让人们对《呐喊》有了越来越多的共鸣。估计以后这幅画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雾里一农夫' 的评论 : 非常感谢你的鼓励和指正,很高兴你也与我一样喜欢Galicia海鲜料理:-)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好精彩又富有哲理的一篇!桥桥又去走圣路了,真好真好!
养娃好累啊 回复 悄悄话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呐喊》是在台北一个中学的围墙上。学生们的涂鸦,整面围墙。那个《呐喊》甚至比蒙克的原作更让我心惊。
雾里一农夫 回复 悄悄话 极好的奥斯陆游记。将推荐给朋友。蒙克博物馆12楼的Skybar应该去。《玛丹娜》应译为《圣母》。也喜欢Galicia海鲜料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