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学生时代,从来没有考虑过垃圾问题,比如说:垃圾是如何来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类型的垃圾?垃圾还需要回收利用吗?如何减少垃圾呢?
文革末期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都是居住平房,房间地面基本上都是泥巴地,相对干净的就是四合院老式阁楼的木制地板,很少有水泥地面的。家里的垃圾主要是泥土、纸张以及生活垃圾等,也就是厨房里面的垃圾为主,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现代人很少了解,那就是用过的白酒、酱油、醋和罐头听子等的玻璃瓶罐以及牙膏袋子,都是可以去商店交换的,这在购买新的商品时也是必须的一个条件。在当时那个物资缺乏的岁月,也算是一种回收利用了。而酱油、醋以及香麻油等,一般都是去国营粮油食品店分装,自己带瓶子去,还要粮票邮票的,买大米要自己拿米袋子去。
那时,还有一种这样的职业—收破烂,一些人挑着担子穿行于大街小巷,吆喝着“收破烂”。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破烂”,什么破铜烂铁、锅碗瓢盆等等,破烂王觉得有价值,就收了(大跃进的砸锅炼钢就不说了)。除了这些可以回收的可再利用的废品,还会有收乌龟甲鱼的外壳、鸡内金、橘子皮、鸡毛、头发、废旧塑料、废旧玻璃等等,似乎是用来做药材或其它工业原料。偶尔会听大人们讲某某人在工厂偷窃废铜烂铁去卖,被工厂的保卫人员抓了,送派出所。这个现象,在后来就是比较普遍的了,不仅偷废旧的,也偷崭新的,而且还是集团作案。
80年代之后,商品经济开始了,市场上出现各种有外包装的商品,塑料制品大量出现。这在以前是非常少见的。有外包装,就意味着有垃圾,尤其是以塑料和纸张为主,城市的垃圾就开始随风飘舞了。虽然后来一些年份出现的外包装,有很多都是可以利用的各种器皿(比如保温杯、茶杯等)或家用电气(比如电饭锅、高压锅等),但这类商品虽然只是一种促销手段(有些人就是要这些东西,而直接将药品扔掉,造成浪费,因为都是公费医疗),还是会有各种外包装、内包装。这在当时,大家都觉得是很自然的现象。后来又出现高档包装,或者说是豪华包装,加上广告,商品价格就开始大大上涨,而有些高档包装几乎是完全没有用的,垃圾就越来越多。
有一年公差去北京,第一次看见北京大街上有两种不同的垃圾箱: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当时就觉得北京太伟大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回收利用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过去曾经有过,但也只是家里做做,因为可回收的废旧物品是可以卖钱的。而北京是倡导全社会做回收,减少了破烂王在大街上吆喝。相比之下,我所在的小城市,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当然,后来公差去上海,也是有这样的发现和感受。猛然发现,中国的大城市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前卫的。
90年代,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罐装食品,有金属的、玻璃的、纸质的、塑料的。当时觉得很时尚,不使用纸张包裹的,而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都是属于垃圾食品或不健康食品,里面的添加剂不知道有多少,因为保持时间要延长,都不是新鲜的。而这些瓶瓶罐罐虽然也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也有很多人随处扔掉。超市的包装袋,也由原来的纸袋子变成了塑料袋;菜市场的个体户开始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城市的垃圾站越来越大。
街头餐饮业的出现,更是加重了垃圾的产生。首先就是煤炭,大多数餐馆都是采用传统的蜂窝煤,也有一些是散煤。然后就是一次性的碗筷、塑料袋,还有后来出现的一次性饭盒、盘子、碟子、筷子、勺子、桌布等等。地沟油是后来的事件了,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回收利用”,完全的损人利己!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市场出现过大量的进口洋垃圾—各种进口衣服,而且都是用过的旧衣服。后来,电视新闻公布了检查结果,这些进口洋垃圾,很多都是病人或死者的衣物,甚至有些还有血迹。真的太恶心了!
2000年之后,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基本上都有开始宣传垃圾分类,只是力度不同。当小城市的垃圾分类出现两类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有了3到4类不同的垃圾分类。当然,北京上海很大,不同城区的管理办法也是有差别的,但总体上讲,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在城市垃圾分类上要好过内地和中小城市。
有一年去日本游学,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社区的老太太们会敦促每个人购买垃圾袋,将垃圾分类,并按不同时间放置在垃圾场所。而且可以用的大型物品,比如电视机、打印机、床、桌椅等等,都是放在门口,并在上面贴一张纸条,大概意思就是说:此物可以用,如果你想要,请你搬回家。
剩饭剩菜,是国人满足了基本生活之后出现的食品浪费现象。同时,这也表明国人大吃大喝的同时,并不关注自己的健康和饮食,尤其是营养平衡问题,而剩饭剩菜也是地沟油的主要来源。台湾的地沟油事件,小崔说:这充分证明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据说大部分剩饭剩菜都是拿去当动物饲料了。这样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动物吃了,最后还是被人吃进体内了。恶性循环!
到了加拿大之后才发现:加拿大的垃圾分类,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在移民局就会有这样的宣传,或者说教育。尤其是加入《加拿大华人环保协会(CCEA)》之后,这种教育就是常态化了。加拿大的垃圾分类,在公寓和独立屋是有区别的。公寓就比较简单,只分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而在可回收垃圾中,并不十分注重纸张和瓶瓶罐罐的分类;独立屋的垃圾分类,不仅有种类更多的分类,还有时间要求。大街上的垃圾箱,越来越漂亮,但分类只有两类,这一点与大多数城市的垃圾箱差不多。当然,有些地方有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垃圾箱。废旧电池和灯泡,在加拿大绝对是环保回收的。
其实,后来也了解到,加拿大的食品浪费也是很严重的,虽然这个表明加拿大人不会吃过期的食品,但很多没有过期的食品,加拿大人也可以随意丢弃(主要是灌装食品)。只是因为不喜欢吃,这个可能与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略高于中国有关,也可能与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与多元食品的国度有关。
在废旧衣物、废旧床铺和废旧电器等方面,加拿大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不同,因为中国有收破烂和回收站,很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废物利用是比较普遍的。而在加拿大,就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二手货市场,而且还有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另一方面,加拿大在这方面的浪费比较严重,因为没有收破烂和回收站,很多相对比较好的东西,就会被人扔掉,尤其是对于国际学生和经常变换工作的人来讲,这种浪费十分严重。本人就在学校公寓的大楼附近捡到过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等,都是可以用的。还有一些废旧电脑、电视、电炉等等,没法用。如果有人捡到后,回家略微修理一下,还是可以用的。这在中国是很多人做的事情。
当然,加拿大一些社区有旧衣物捐赠站,很有特色。相比之下,在中国,就是各个单位或居委会组织的给山区或灾区收集这类物品。物物交换,是加拿大一大特色,尤其是《加拿大华人环保协会(CCEA)》曾经组织过这类活动,也是一种节约与环保。
当今人类,在食物与商品方面的消费数量是十分惊人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只要看看新闻、看看身边的垃圾桶垃圾箱,我们也应该感觉到:为了下一代,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保护环境,真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