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曲涌村吴信宽吴玉华父子在澳营商经历
——澳档中山籍华商企业个案
吴信宽(Ah Hoon),小名亚宽,是香山县曲涌村人氏,虽然在澳洲的几份档案文件中,他填写的出生年份有所不同,但其墓碑显示,其出生年份应该是一八八三年。受当时乡人大批奔赴澳大利亚需求发家致富的影响,年仅十六岁时,他就在一八九九年即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两年前,步前人后尘,奔赴澳洲发展。[1]他从当时的独立殖民地昆士栏(Queensland,联邦成立后称为昆士栏省)最东北端的谷当埠(Cooktown)登陆入境后,便在该省北部的坚时埠(Cairns)到汤士威炉埠(Townsville)一带做工挣钱,最终定居于南距汤士威炉埠二百公里左右的滨海地区般埠(Bowen)。因年轻有干劲,又碰上好机会,吴信宽在一九○七年便利用在澳所得,开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店铺,叫做亚宽号(Ah Hoon),经营杂货土产及当地果菜产品。与此同时,他也热心当地华社公益,在早期中国国民党澳洲支部建立的过程中,他也在一九二○年时成为该支部筹建党所建筑董事会般埠分会的董事,出钱出力。
自一九○五年获得长期居澳权之后[2],吴信宽就可以比较放心地回国探亲,因可以申请到回头纸重返澳洲。据信在一九○九年回国探亲时,他娶一八九二年出生的高氏为妻[3],而作为这次一年期的探亲结果,则是次年年底即一九一○年十二月十四日儿子吴玉华(Yock Wah)的出生。当然,这是他自己申报的儿子出生日期,此后,其子出生日期根据需要,做了几次调整,以适应其在澳洲的居住。
一九二十年代初,吴信宽生意也做了十几年,在中国也已经有了儿子,也就有了如何寻找机会培养儿子协助自己经营并最终承继其事业的想法。当澳大利亚政府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正式实施《中国留学生章程》,开放居澳华人申办其在乡子弟赴澳留学之后,许多在澳华人闻风而动,纷纷通过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将自己的孩子及其侄甥等办理来到这块土地的不同地方读书。吴信宽此时在般埠开设亚宽号商铺,手头上比较宽裕。考虑到刚刚年满十岁的儿子吴玉华此时正在家乡上学,完全符合条件将其申办来澳读书,庶几可以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学习西方经世致用之术,待将来即便不能经商,亦可进入政府或者其它相关行业发展。于是,这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吴信宽以监护人名义填表,递交给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申领儿子吴玉华的赴澳留学护照和签证。他以自己经营的亚宽号商铺作保,承诺每年可供给膏火五十二镑,作为儿子来澳后所需各项开支之用,要将其安排到般埠国家学校(Bowen State School)念书。
澳大利亚实施上述开放教育政策,与之配套的措施是,中国驻澳大利亚负责护照的发放及签证的预评估。也就是说,居澳华人从各地向中国总领事馆提出申请,然后为其在乡子弟申领到护照和签证。当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总领事魏子京给吴玉华签发了一份号码为117/S/21的中国学生护照,并在三天后为他从澳大利亚联邦内务部拿到了入境签证。香港的金山庄经大半年的协调与安排,为吴玉华找到旅途中的监护人以及两位同行小伙伴,即同样也是去到汤士威炉埠下船的来自新会县古井镇大朗坡村的堂兄弟黄社稳(Share One Wong)和黄者莅(Jerry Wong)[4],他们是要去昆士栏省北部的一个小镇吓李咈埠(Halifax)留学读书。于是,吴玉华被家人送到香港,与上述监护人及黄家兄弟会合,搭乘由中澳船行经营驶往澳大利亚的“获多利”(Victoria)号轮船,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十六日抵达汤士威炉埠港口,顺利入境澳洲。吴信宽提前赶到汤士威炉埠海关,将儿子接出来后,再搭乘其它交通工具南下,回到般埠自己的店铺,将儿子安顿下来。
虽然此时距暑假只有两个月左右时间,但吴信宽没有让儿子等到明年新学年才去上学,而是在安顿下来后,便将吴玉华送到了般埠国家学校入读。他对儿子的学习寄以很高的期望,每天都送他去学校,也让他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读书,校长都对这位风雨无阻送子上学的店主印象深刻。而吴玉华也很勤奋,从原先没有一点英语基础到逐渐适应新的语言环境,进步很大。在此期间,他也在学校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字,叫“佐治”(George),并以父亲在当地的名字为姓,全名就成了George Ah Hoon。
一九二三年底,吴信宽去到位于汤士威炉埠与般埠中间的一个镇子鸦埠(Ayr),把生意转移到这里,开设的商铺,仍然是叫做亚宽号。此时正好是学期结束,吴玉华就跟着父亲从般埠迁到这里,在一九二四年新学年开学后注册入读鸦埠公立学校(Ayr State School),并在此读了三年,一直保持令人满意的在校表现和学业成绩。到一九二八年初,吴信宽再次北上,迁移到汤士威炉埠居住,把生意也转移到此,店铺名字依然是亚宽号。吴玉华也跟着父亲来到这个大埠,进入市区里的蒙丁布拉公立学校(Mundingburra State School)就读,念五年级。到这一年的十一月,他参加小学毕业统考,成功通过,获得升读中学的资格。一九二九年新学年开始,十八岁的吴玉华注册入读汤士威炉中学(Townsville State High School)。他在这间学校读了两年,成绩令人满意。一九三一年底,他通过昆士栏大学初选入学考试(Queensland University Junior Examination),这就意味着他由此可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或可进入其它专上院校就读,为未来进入大学做准备。
一九二八年初,吴信宽将店铺生意暂时交由别人代理经营,自己要扣指挥,然后搬迁到汤士威炉埠南边约二十公里的小镇阿里加特溪(Alligator Creek),在此租了八十公顷土地经营一个果菜园,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做菜农上,供应汤士威炉埠几间华人经营的果栏(包括自己的亚宽号)所需。吴玉华自然也跟着父亲搬到那里住,这样每天上学就远了很多,大约有十五公里的路他需要搭乘火车,剩下五公里左右的路程则依靠一辆自行车代步。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以这种方式完成其高中学业。
汤士威炉中学的高中部实际上也是汤士威炉工学院(Townsville Technical College)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二者之间许多课程实际上是共享的。从一九三四年开始,吴玉华便选修工学院的商科课程。本来在年初时他想于今年十一月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但经过一番衡量决定放弃上述想法,而全心全意地完成所修商科课程。到十月份中国总领事馆再次为其申请下一年度的展签时,因到年底他就年满二十四周岁,已经达到准允中国留学生在澳留学的最高年限,内务部长决定不予批复;按规定他必须在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得离境,但考虑到他的课程到年底结束,内务部长特别给予他一个月的宽容,准允他呆到明年一月三十一日,这样就可以给他比较宽裕的时间处理读完上述课程的相关事务,然后订妥船票返回中国。
吴玉华所选修的商科课程是两年制,他实际上只是完成了一半课程而已。汤士威炉工学院院长一直都很欣赏这位中国学生,得知他因年龄限制不得不中途离开,很感可惜,遂致函中国总领事馆,希望能设法再给他申请一年的展签,以便他能完成课程,回去中国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学历。对此,中国总领事陈维屏深以为然。他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致函内务部秘书,将此事原委一一详告,也附上工学院院长的陈情信,请其无论如何也要给吴玉华额外一年的展签,协助他完成学业。遗憾的是,内务部秘书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复函拒绝了上述申请。
看来吴玉华必须要在过了新年就走,汤士威炉埠海关人员和警察派出所的人员也接到指示督促他尽早成行。就在这一年的年底,汤士威炉埠海关副收税官接到汤士威炉工学院院长的信,希望他能协助中国学生吴玉华再展签一年的签证。他表示,吴玉华动手能力很强,在工学院也是澳式橄榄球队的队员,非常活跃,在其他队员中很有感染力。此前这位学生也曾经谈过想进入工程机械班学习,并希望能获得实习机会。而吴信宽自然觉得如果真能给儿子这个机会,对于他返回国内之后的生涯将会有更多的优势。随后副收税官见到了吴玉华,他表示知道自己因超过二十四周岁而不得不走人,但他表示自己实际上才二十一岁,此前的年龄记录是错的。对此,副收税官回去翻查汤士威炉海关记录,发现吴信宽确实是在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日于该港口登上“太原”(Taiyuan)号轮船驶往香港回国探亲,直到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乘坐从香港启航的“奄派”(Empire)号轮船返回到同一港口。[5]从吴信宽的这个出境记录来看,如果吴玉华是在一九一三年他父亲回澳之年出生的话,还真的是只有二十一岁。根据副收税官此前的了解,原本吴玉华是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之所以放弃参加考试,最主要原因是他恐怕自己的弱项英语还无法跟本地人一样,怕到时候发挥不好而无法通过,就白白浪费一年的时间,因而选修商科课程,以期有成。对此,他觉得吴玉华的选择是很对的,也因此而强烈建议再给予他一年的延签,这样就可以让他有时间完成学业。
内务部秘书收到上述信函,已经是一九三五年元旦之后的事情。他虽然觉得汤士威炉海关副收税官的建议有一定道理,但他从档案中找出十几年前中国总领事馆递交上来的吴玉华签证申请材料,上面白纸黑字写明吴玉华是一九一○年十二月十四日出生;那么,吴信宽声称是吴玉华的父亲,可是在其子出生之时他又不在中国,这又如何解释呢?于是,内务部秘书于一月七日致函中国总领事陈维屏,提出了上述疑问,也将汤士威炉海关的记录告知,希望中国总领事馆能对此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那么,在本月底吴玉华的签证到期前还是可以重新考虑其展签之事。陈维屏总领事接到上述信函后,立即跟汤士威炉海关联络,希望找到更多的吴信宽那段时间的出入境记录。海关副收税官也查到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吴信宽搭乘“依时顿”(Eastern)号轮船回国,到次年十二月十八日乘坐“太原”号轮船回到汤士威炉。[6]他就此事直接询问吴信宽,到底其子吴玉华是他此次回国而生还是属于后一次。事主的回答是,他此次回去探亲原本是要结婚的,但在一九一○年初抵达家乡之后,女方家庭说其女儿年纪实在太小,希望再过两年才能过门;由此,他没有结成婚,便在该年年底返回澳洲。直到二年后,他才回国探亲,终于将高氏娶了过来。而其子便是在其结婚后方才出生。照此时间算计,其子确实现在刚过过了二十一岁。但到二月初仍然未有收到中国总领事的回复,内务部秘书也十分焦急,于二月五日发函催促。到二月十五日,陈维屏总领事终于复函内务部秘书,表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经其进一步调查与询问的结果,吴信宽是在一九一二年初才回到家乡,随后筹办婚礼迎娶妻子;照此进度,其子吴玉华最快也是当年年底甚或次年年初方才出生。[7]如此看来,他距离二十四岁的最高年限显然仍然有至少一至两年的空间。据此,陈维屏总领事吁请内务部秘书根据此项年龄更正,重新核发一年的签证给这位中国学生。事实上,内务部秘书就是等待中国总领事对此年龄的确定,才能从此前的决定再退回来,亦即有个台阶可下,然后再重新核发展签给吴玉华,即从上一次核发到今年一月三十一日到期起算,再延长一年,有效期至一九三六年一月三十一日。由是,这一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可是直到四月中旬,吴玉华也没有在汤士威炉工学院注册入读机械工程课程。当时的情形是,院长这段时间正好休假,而代理院长对吴玉华要注册入读该课程之事不是很了解,只是根据记录发现他没有来注册,于是便直接找到吴玉华询问原因。后者表示,他在没有收到上述展签确认信之前是无法来工学院注册的,而他本人也是最近才收到由海关发出的展签信。鉴于这一耽搁,上述课程讲授已经过半,但该课程实际上就是汽车的构造及维修,他表示自己更多的是想加入车行的维修部门实习和操作,如此同样可以达到完成此项课程的目的。于是,吴玉华便在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这三天集中精力上机械工程课并参与汽车的维修服务;其余时间自学,但他也花更多的时间在父亲的果菜园帮忙做工,正如去年底和今年初在等待展签批复这段时间里所做的那样。内务部秘书得知他这样的时间安排,觉得有违《中国留学生章程》的规定,遂指示海关与工学院联络看如何处理他的课程学习和实习。就在上述几方面就此事公牍往返的过程中,吴玉华已经在九月份完成了上述课程和学习。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完成了学业的吴玉华辞别父亲,也挥别了汤士威炉工学院的院长和老师,登上驶往香港的“太平”(Taiping)号轮船,结束了长达十三年未曾间断的在澳留学生涯,返回中国。由此可见,他是属于学成归国。
但此后不到两年,吴玉华又重返澳大利亚。在汤士威炉埠独家经营一间果子铺的梁和生(Leong Shing或Leong Sing),也是香山县人,一八七八年出生,大约与吴信宽是同样的年代来到澳大利亚发展。[8]一九三七年初,他准备回国探亲看望家中妻小,遂向澳大利亚内务部申请老友吴信宽的儿子吴玉华前来作为替工,因为此前吴玉华在此读书期间,他是看着这个年轻人成长起来的,对其学识和能力都极为欣赏,而将自己的店铺交给这位年轻人管理,他也放心。内务部通过海关对梁和生的果子铺核查显示,该店年收入虽然没有超过一千镑,但净利润则有近三百镑,显然经营有方,且为人厚道,与顾客关系也很好,而他也没有雇佣任何人,故海关倾向于批复此项申请,因为此前梁和生的几次探亲也都是这样处理,只是在当地找到人代为管理而已。内务部秘书因刚刚处理完吴玉华的留学事宜不久,对其还有印象,再通过汤士威炉工学院了解,后者对吴玉华此前的在校表现称赞有加,认为他是较为适宜的替工人选。于是,当年五月内务部长便批复了此项申请,给予他十二个月的替工签证,可以最多申请展签三年。
于是,在中国家乡的吴玉华接到父亲和世叔梁和生的上述通知后,便立即摒挡一切,立即赶往香港,搭乘“太平”号轮船,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抵达汤士威炉,重新入境澳大利亚。而梁和生则在交代完有关果子铺事项及密集培训他相关经营技巧及程序后,于当年九月二十四日离境回国探亲[9]。到一九四○年底,梁和生结束探亲回到汤士威炉,吴玉华将年收入已经倍增的果子铺交还给了这位世伯。
也是在吴玉华得以重返澳洲之时,吴信宽也经过多年的努力申请,终于在一九三七年六月十日为其夫人高氏获得了澳洲内务部批复其一年的探亲签证。随后,经近两年的准备,高氏从中山辗转到香港,搭乘“彰德”号轮船,于一九三九年四月三十日抵达坚时埠港口入境。由在坚时埠开医馆的同乡好友陈芳燕出面具保,吴信宽将夫人接引出关,再乘车返回汤士威炉波云路(Bowen Road)八十号的商铺与住所,与儿子会合,一家人住在了一起。[10]
按规定,吴玉华在交还梁和生商铺的经营后,应该在一九四一年离开澳洲,返回中国。此时一方面因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候,难以返回,另一方面也因父亲吴信宽身体健康恶化,无法全力经营其亚宽号商铺及农场菜园,为此,吴玉华获得内务部批准留下来代父经营,为期一年,并正式成为父亲开办的商铺及菜园股东。[11]到这一年的年底,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自一九四二年六月起,澳洲政府对所有滞澳的盟国公民,包括留学生、探亲家属、来澳临时工作的商工人员包括替工,给予三年有效期的留居签证,可以自由工作,到其后如果战争继续,该签证自动延期两年。吴玉华跟其母亲一样,获得这一准允得以继续留居下来。
在战争为结束前,吴玉华去到位于昆士栏省中部洛金顿埠(Rockhampton)内陆的金矿重镇芒摩见埠(Mount Morgan)工作了两年,并在此期间与一位澳大利亚出生的华裔女士结婚,于一九四五年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九四七年,吴玉华去到与汤士威炉相距一百公里的内陆矿镇车打士兜埠(Charters Towers)开设一间商铺,作为父亲吴信宽商铺亚宽号(太平洋战争结束时的年营业额已达6700多镑)的分店,独自经营。而吴信宽此前的八十公顷土地的果菜园,则在一九四二年后因雇工难寻而放弃经营;直到一九四八年,他又在汤士威炉埠附近租地二十公顷,另辟一果菜花卉种植园,由其父子二人相互照看,雇人经营。
此时在国内,吴信宽还有一位生于一九一四年十二月的女儿吴兆群(Sue Quen),据信是其夫人高氏收养而吴信宽一直将其当作亲生,战争期间曾从中山流落到澳门。为此,自一九四七年起,吴信宽就一直为其申请前来赴澳探亲。直到一九四九年上半年,方才获得澳洲移民部核发半年的探亲签证。一九四九年八月,吴兆群抵澳[12],吴信宽家庭成员最终在澳团聚。次年二月,五十七岁的高氏患病去世;当年八月,获得探亲签证延期的吴兆群生育了一个男孩。据海关的资料显示,吴兆群为非婚生育,经手人应该是与其一起乘船来澳在汤士威炉入境后于吴信宽家借住了两个多月的一位男士,此人后来去了雪梨(Sydney),再无音讯。但无论如何,此后吴兆群就获得多次签证延期,一直跟父亲吴信宽住在一起,最终在一九六十年代获准归化入籍,定居在这个国家。[13]鉴于在车打士兜埠的生意起色不大,进入一九五十年代之后,吴玉华便逐渐收缩那里的营业,而返回汤士威炉,将主要精力放在父亲所创办的亚宽号和种植园上。一九五七年,吴玉华申请获准成为澳洲永久居民,并最终在一九六十年代归化澳籍。[14]一九七三年,吴信宽在汤士威炉去世,享年九十。
一九○九年吴信宽申请的回头纸。
一九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吴信宽填表递交给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申领儿子吴玉华的赴澳留学护照和签证。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总领事魏子京给吴玉华签发的学生护照。
一九三七年吴玉华重返澳洲入境卡上的照片。
吴信宽夫人高氏一九三九年入境澳洲登记卡上的照片。
一九三九年吴信宽外侨登记卡上的照片。
一九四九年吴兆群所持的护照和签证。
粟明鲜 15/01/2025
[1] Ah Hoon, NAA: J2481, 1899/378。
[2] Ah Hoon of Stratford near Cairns, Qld - birthplace: Canton, China - departed Cairns, Queensland on the Empire 28 March 1905, NAA: J2482, 1905/56。
[3] Certificate Exempting from Dictation Test (CEDT) - Name: Ah Hoon - Nationality: Chinese - Birthplace: Canton - departed for China per SS EASTERN on 19 March 1909, returned to Cairns per EMPIRE on 19 March 1910, NAA: J2483, 17/4。
[4] Share One Wong - student passport, NAA: A1, 1929/1745; Wong, Jerry - Student's passport, NAA: A1, 1925/23290。
[5] Certificate Exempting from Dictation Test (CEDT) - Name: Ah Hoon - Nationality: Chinese - Birthplace: Canton - departed for China per TAIYUAN on 2 December 1911, returned to Townsville per EMPIRE on 25 March 1913, NAA: J2483, 77/10。
[6] Certificate Exempting from Dictation Test (CEDT) - Name: Ah Hoon - Nationality: Chinese - Birthplace: Canton - departed for China per CHANGSHA on 17 October 1908, returned to Townsville per EMPIRE on 9 July 1909, NAA: J2483, 1/3。
[7] AH HOON, George [Yock Wah] [born 1913, China], NAA: J25, 1955/6848。
[8] Name: Leong Shing [Leong Sing] - Nationality: Chinese - Birthplace: Canton - Certificate of Exemption from the Dictation Test (CEDT) number: 539/75, NAA: BP343/15, 18/107。
[9] Certificate Exempting from Dictation Test (CEDT) - Name: Leong Shing or Leong Sing - Nationality: Chinese - Birthplace: Canton - departed for China per CHANGTE 24 September 1937 returned Cairns per TAIPING 27 November 1940, NAA: J2483, 539/75。
[10] Ah Hoon; Mo Ah Hoon; Ng Gosee Ah Hoon, NAA: J25, 1960/10806.
[11] Ah Hoon Store, Townsville, NAA: J25, 1963/887。
[12] Quen, Sue born 1914 - nationality Chinese - arrived in Cairns on CHANGTE 25 August 1949, NAA: BP9/3, CHINESE QUEN S。
[13] Sue Quen, NAA, J25, 1964/8115。
[14] Ah Hoon [Born 1883 - China]; Mo Ah Hoon [Born 1892 - alias Ng Gosee Ah Hoon], NAA: J25, 1960/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