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令和违和奈若何(2)希諾莫托日本国

(2022-02-10 21:19:18) 下一个

  希諾莫托(Hinomoto,日之本)、“日出国”是最古日本人的初衷,但中国却賜予其不同意味的国名:“倭奴国”。那是东汉光武帝给赏赐的。《后汉书》中清清楚楚地记载有光武帝赏赐给了前来朝贡的倭国使者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就陈列在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在“倭奴国王”前面加一个“汉”字,就表明了“倭奴国”是汉帝国的一个藩篱小国。得到了这枚天朝皇帝赏赐的金印,当时倭国上上下下欢天喜地,为成为汉帝国藩篱国而感到无限光荣。现在的日本学者无法否认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的事实,但他们纠结于“倭奴”这两个字。中国古代造字,有形声、指事、会意等六法。这个“倭”字,是专门为日本人量身定做的,单人旁指“人”;“委”字是从“矮”字中拆移过来的。不用说,“倭”,就是指猥琐矮小的人。这个非常扎心。
  为此,现代日本人一个劲地辩解说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说,“倭”,是因为日本使者说“我”字,被中国皇帝听岔了,写成了“倭”字;日本使者称自己的国家为“我国”,中国皇帝又写成了“倭国”……现在的日本学者不想再用“倭奴国”这个称呼,在公元607年向隋炀帝朝贡时,让贡使团的首领小野妹子给隋炀帝递上一封奏书,奏书中出现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说法,流露出了想改国名的心思。唐人张守节在723年所撰《史记正义》里提到:“倭国,武皇后改称日本。”即“日本”一名,是中国女皇帝武则天赏赐给他们的。
  现存于西安,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也可以作为旁证。其上面赫然写有井真的国家“国号日本”。
  就因为“日本”国名是中国皇帝赏赐的,现代有些日本学者非常不爽,有一段时间,他们吵得非常厉害,反对使用“日本”这个国名。

  日本人将中国的石灰漆引进后,取了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名字。
由石灰“Shihui”日语发此音难便简易发音成了“Shikkui”,一个“H”换成了“K”的“促音”,因为“石”乃“入声”字,日本多为引起促音变。由“shikkui”便套上新的汉字“入声”的“漆”十“喰”便成了“漆喰”。甚至将“Shikkui”通过整容、丰胸、涂脂、抹粉变成了“SHIQUI”。似乎就脱凡超俗入高科技产品之倒了。但无论多么想“脱亚入欧”,属于黄皮肤的亚洲人与欧洲白人还是有区别的。
  一种硝石灰涂料,石灰为原料当然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石化产品的油漆、涂料相比对环境保护更好。但若将其拔高,牵强为防新冠病毒的材料或更多的功能,甚少现在缺乏科学数据的依据。
  在汉光武帝面前称“我国”,被赐以国名“倭奴国”(我wo→倭wo),被武则天准更名为“日本”国名后兴奋了上千年,现在又觉得有辱“独立性”,连国名都是别国取的,右翼分子又芒刺在背,蠢蠢欲动了。除非永远不使用汉字来表示国名,如许多城市的复杂汉字都以取消其表记只用假名标识了。但做为汉字使用国家还会以汉字称他们的国名、地名的。犹如“汉城”改为“首尔”,无非就是满足一些保守派的意念而已。日本还能改成“佳朋”,届时人们又会念成“假朋”了吧!或同一日本表示,日本人会自称
“Hinomoto”(希諾莫托)……。


   以力量改变现状
  力による一方的な現状変更を認めないとの原則
  Change the status quo by force
  钓鱼岛,中日两国相争不让,争端不断发酵,就现状而言,中国没有赢,日本
也没有输。在“国有化”之前,东京都时任知事石原慎太郎一场“购买”钓鱼岛的大戏——欲使钓鱼岛成为东京都的财产,呼吁民众捐款。东京都收到捐款后一直将钱存在银行,引起捐款者不满,一些人提出要求归还所捐款项。
  日本一直主张钓鱼岛“国有化”,企图将钓鱼岛纳入日本的版图。钓鱼岛,又名钓鱼台、钓鱼山等,是中国东海海域上的岛屿,面积约为3.91平方千米。钓鱼岛及其所有附属71个岛屿的总面积达到了近7平方千米,周围海域面积为17.4万平方千米。2008年,精于算计的日本人,步步为营,不宣而战,派遣日本舰艇实际控制钓鱼岛。中日两国开战,必有渔翁得利。在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没有付诸武力,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将中国钓鱼岛的领海范围、专属经济区范围及地图向联合国递交,然后再派遣海监船进行巡逻,正式与日本对抗。中国一直寻求舆论上支持,从未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这留下了相当大的操作空间。钓鱼岛争端,直接受害的一方当然是中国,但造成这一切的,却是美日近百年来的对角戏。当中国海监船巡逻,作为幕后真正直击者的美国,终于愿意出面。美国却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积极斡旋,努力让中国和日本之间争端不进一步升级,就让人们非常奇怪。尽管美国一直自诩为“世界警察”,但一直唯恐天下不乱,这次却作为和平使者,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像美国一贯的作风。美国出头,但并不意味着日本在争端中落后,而是美国害怕中日之间发生真正的战争。不管战争结果如何,美国都会被日本拖下水。美国自己本希望通过美日安保条约,拉上日本遏制中国的发展。但这一次,精明的日本人借机将美国置于这种境地,让美国在安全条约上表达自己的立场。为了安抚日本,美国不得不在某些方面给予日本优待,这让美国相当尴尬。日本与周边国家都有领土争夺,俄罗斯与日本之间的千岛群岛,韩国与日本之间的独岛,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钓鱼岛。日本与俄罗斯之间是传统矛盾,属于战争遗留问题。俄罗斯事实上占领,同意归还一半,但日本死要面子,坚持要全部,俄罗斯也不惯着,就是不给。于是至今在千岛群岛上都有一个尴尬的“俄占”。与韩国之间是殖民问题,毕竟日方宣称的主权,追溯至古代,也只是那时候的半岛政权朝鲜为了剪除日本在这座岛屿上的倭寇隐患,出兵驱逐,在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之前根本不存在争议。日本紧跟美国要对于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蠢蠢欲动,是与美国背后的鼓动分不开的,美国就是要试图通过所谓的“钓鱼岛问题”来制造紧张的局势,这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不仅仅在“钓鱼岛问题”上拱火,在南海问题上也是如此,美国把自己当作了世界警察,要对各类的国际事务横加干涉,其实这是美国为了维持霸主地位的动作。

  ......在位的光武帝看到日本派来的使者们大都身材矮小,他们的国土面积也很小,再加上当时他们是以一个下等的附属学习国的身份来拜贺的,所以态度显得有些卑微,光武帝就赐给了他们一个形象的名字“倭国”。当时初来的日本使者并不明白倭字的含义,他们只是十分高兴的觉得天朝皇子终于赏脸赐了他们名字,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
  日本的使者们得到中国天子的赏名,兴高采烈地回去跟他们的天皇复命去了,而在这期间他们仍然还未弄明白自己所得名的含义,只道是自己终于得到了天子的恩赐,能够依附于这样一个天朝大国来发展,已经是自己极大的荣幸了。
  得名之后,日本与中国的往来也是愈加的频繁起来,他们派来学习的使者也是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含义
  后来他们也弄明白了“倭”字的含义,所以开始对自己这个略带嘲讽的名字有些不满了,所以他们又再次派使者前来请求天朝皇子给他们改个名字。
  至到大唐统治者已经换为了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当时唐太宗并没有太过在意倭国方面改名的请求,也没有再给他们改名。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就此而放弃,每当他们派使者来到中原,就都会就这个问题向一次次地提出请求。
  唐高宗即位以后,倭国使者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得到另一位天子的垂怜,就又多次跑来请求唐高宗的赐名,但依然是败兴而归。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历来都是被许多史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但是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等级划分极其分明的古代社会中,作为一位女性,最终能够登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上,其智慧和高明那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武则天的出身与家境是不错的,而且她的父母对于她的教育方式也是十分开明的。虽然她是一个女孩子,但她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奉行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一套。相反,他们十分重视对武则天的教育,从小就让她学习读书写字,武则天自身也十分的聪慧好学,所以他也锤炼成了一位才气满满的女子。他们听说中国换了一个女皇帝。所以又承其所好地派来了一位容貌俊朗的使者来求改名。就在一场武则天设宴宴请各国使者的大聚会上,他们的使者又再一次趁着武则天把酒言欢的兴致最高点,举杯提出了改名的请求。
  微醺状态的武则天一时兴致高昂,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他们的请求,所以就重新给他们赐名“日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