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忆君有感
七夕亲烹品七肴,
秋临野果展秋豪。
友和七三迷百惠,
信爱粉君伴暮朝。
坦率直言、直率承认。
三浦友和七十二岁(虚岁73),至今迷恋奥样山口百惠。做为夫君最近在出席德光和夫的广播放送节目中谈及近期活动壮況,三蒲山口二人仍凤凰于飞,相敬如宾,出入鸳鸯,琴瑟和鸣,行影不离如初,古稀年龄仍心[
阅读全文]

高尔夫从入门到晋级就象职场的拼打奋搏。一个刚学会打球勉为上场者就如刚参加工作(包括跳糟者),将来事业任重道远。如能够打出100杆左右,差点在20左右的人就如提干有行政20级的事业单位的干部资格了。能打出一百杆以下确保比赛不会表现太差者差点在15左右者就如从科员到了副科级,从科级到了副处级干部了。差点十左右也如行政十左右的正处级,差点十以下就[
阅读全文]

咏赤肉梅笼
炎炎暑去果鲜期,
青瓤甘瓜安得思。
夏肤粗皴元极品,
珍稀赤肉夹馍喰。
喰,qi,一些地方现在也讲“喰饭”,潇湘方言“掐饭”……
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北海道的夕张香瓜(甜瓜)一个(一玉)可卖到150万日元。普通百姓用于赠答的甜瓜也是8000至15000日元一玉。甜瓜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奢侈品。[
阅读全文]

鬼的概念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精神的历史悠久,七世纪从中国引进的“鬼”作为怨灵,幽灵,外部威胁等恶怖具象化成为武士时代抵抗力和叛逆者的象征。在中国鬼是看不见的存在,而在日本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视化的印象。至今日本社会鬼文化浸淫渗透到文化的每个角落。在日本无鬼不成戏,无鬼不成欢。无鬼无日本文化。更有人认为日本的“鬼&[
阅读全文]

“鬼子”一词在中文语境中通常指代侵略中国的日本侵略者,具有历史语境下的贬损含义。该词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创伤,与日本在华期间的暴行直接相关。
日语中“鬼”常被赋予积极含义(如神话中的灵兽),而中文语境下的“鬼子”带有强烈负面色彩,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
在日本“鬼(Oni)”有多重意思,帯“[
阅读全文]

毬,尻(九→旨),尻(九→求)
在中国方言詈语词汇中“毬”都与男性生殖器官有关。四川方言詈语的“鸡儿”的鸡本字为“尻(九→旨)”,四川方言詈语的“毬”本字为“尻(九→求)”。四川方言詈语词汇“鸡ㄦ”的“鸡”和“球”的本字,都与生殖器的字有关。
在日语里“毬”没[
阅读全文]

“暗剑杀”,“舰奇葩”;跟谁谁倒霉,谁跟谁吃亏。看日本新电影《雪风》(《駆逐艦雪风号》)。
中文的“扫把(帚)星”有“丧门星”之意,来自彗星(Comet)。日文的“暗剑杀”和奇葩的战舰有一种Jinx。本来彗星是太阳系中一种小天体,由冰、尘埃和其他化合物组成。扫帚星在中国民间传说扫星主扫除,见则有战祸,或天灾[
阅读全文]

电视剧《模拟~》、电影《雪风》避实就虚,轻描淡写,尽量避免论及天皇责任。
NHK《模拟~昭和16年夏天的战败~》是日本2025年石井裕也执导的电视剧。昭和16年4月,平均年龄33岁的众多年轻顶尖精英们被紧急召集。他们从军人、官僚和民营企业中选拔而出,为了培养未来日本的领导者,被安排参加新设的由总理大臣直辖的机构“总力战研究所”。该研究所[
阅读全文]

在日本“鬼(Oni)”有多重意思,帯“鬼”的带有“鬼”字的动植物名称主要有很多。
“鬼”并非指具体生物,而是文化象征性表达。在汉语中带有“鬼”字的动植物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日语中“Doriru(英Drill)”在汉语中称作“鬼狒”(学名:Mandrillusleucophaeus):山魈的近亲,属于灵长目动物。
日语中[
阅读全文]

盂兰盆节、鬼节,本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元节逐渐被一些人遗忘,但在日本盂兰盆节却被发扬光大。相比之下,可说中国的一部分年轻人快近乎“数典忘祖”了!
中元节是不该被遗忘的节日,中元节是传统文化不是迷信。迷信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验证的盲目信仰,往往建立在臆想、传说或个别偶然现象的基础上。传统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