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毕业、结业、肄业、卒业
首先毕业、结业、肄业有不同的学业完成度。
毕业: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毕业证书:可申报本科学历,具备应届生身份,用于考研、考公、就业等。
结业:完成课程但存在1-2门必修课补考仍不及格、毕业论文未通过或留校察看处分未解除等情况。结业证书: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认定,但无学位证,部分单位可能视为专科或高中层次学历。
肄业:学满一学年以上但未完成全部课程中途退学(被开除者除外)。肄业证书:仅证明学习经历,无学历效力,档案和户口需转回原籍。
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毕业这个概念,因此也没有专门的叫法。然而,在古代,人们完成学业后,有一些传统的仪式和习俗以示庆祝和纪念。
卒业与毕业的区别
“卒业”与“毕业”均表示完成学业,但两者在含义、使用场景及现代汉语中的适用范围存在差异。具体区别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核心含义差异
“毕业”强调学业成果的认定,即学生完成规定课程并达到考核标准,学校通过颁发证书确认其学习阶段的结束。例如,通过大学所有课程考试的学生可获得毕业证书。而“卒业”在古汉语中更侧重“结束学业”这一动作本身,不必然包含考核合格或获得资格的隐含意义。例如,古代私塾学生完成学习后称为“卒业”,但未必有官方认证。
二、使用场景及语境
“毕业”是当代标准汉语的通用词汇,适用于所有正规教育阶段(如小学、中学、大学)以及非学历培训(如语言班、职业培训班)。其使用场景包括正式文件、日常对话、媒体报道等。例如:“她将于明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卒业”则主要用于历史文献、古籍研究或仿古语境中,例如在文言文翻译、历史剧台词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可能出现,如“弟子卒业于孔门”。
三、现代应用中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毕业”已成为唯一被官方机构和教育体系采纳的标准术语,具有法律效力(如毕业证书的合法性)。而“卒业”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仅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作为修辞手法出现,例如某些传统文化机构可能用“卒业式”替代“毕业典礼”以营造古典氛围。此外,日语中“卒業(sotsugyou)”一词仍保留“毕业”含义,需注意跨语言使用时避免混淆。
宋代郑之珍的《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