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风起深壑,秋叶舞商弦。 我在山头坐,静观秋月圆。
个人资料
山菊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一尘诗词】过卢沟桥

(2017-09-19 18:39:35) 下一个

【一尘诗词】

王一尘,又称‘西部小王’。曾以七绝咏物闻名网络,被网友誉为七绝剑客。也是山菊的诗词老师之一,尤其在初学格律阶段,帮我改过不少作业!这个栏目,专晒小王老师的作品。

 
 

【七绝】过卢沟桥

 

晓月微茫上石桥,

风轻云静卫城高;

春深犹恐群狮睡,

遥对燕山唱大刀。

 

(图片来源网络)

赵宝海

 

无我的歌唱 — 读王志滨《过卢沟桥》  

 

黑龙江诗人王志滨,笔名一尘,哈尔滨人,祖籍云南,以格律诗词和楹联闻名。近年,其七言绝句《过卢沟桥》获得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华夏诗词一等奖,饮誉格律诗坛。

        

很多年前,我就反复读过此诗,时至今日,也常常默诵,或者介绍给朋友。现将读后感做以梳理,以飨喜欢这首诗的人。

        

原诗如下:“晓月微茫照石桥,风轻云静卫城高。春深犹恐群狮睡,遥对燕山唱大刀。

        

《过卢沟桥》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艺术精品。全诗围绕红色遗址“卢沟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次第歌吟,抒发了一个诗人,乃至华夏民族头脑清醒的志士仁人关于祖宗之国的热爱情怀。

        

开篇“晓月”点名了诗人过此卢沟桥的时间,“微茫”是一种状态,一种朦朦胧胧的境界,此时的石桥也是不甚清晰的,梦一般的感觉,为第二句的清醒做了稳妥的铺垫。尽管此际时空如梦,诗人却有清醒的关照,把着眼点转移在了明晰的物象上,风儿轻轻,云儿静静,都睁大了眼睛拱卫着中华民族的心脏——首都北京。尽管如此,诗人的心弦还是紧绷着,没有放松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一直不散,亡我之心不死,我们不能有一丝的疏忽。“春深”是今天美好生活的象征,来之不易,著一“深”字,可见今天的生活比之于以往,那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古人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至理名言,恐怕就是诗人此时的忧虑吧?

 

诗人提示我们:在这美好的春晨,美好的生活容易让人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失去戒备麻痹大意,我们不能耽于沉沉梦境,深恐东方这群雄狮——国人的灵魂的象征,耽于春色而沉沉睡去!诗人有感于此,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站出来,遥对巍峨万里,绵延亘古的燕山,张开喉咙,高唱《大刀进行曲》,唤醒同胞梦境,唤醒中华精神,警惕呀,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日本军国幽魂忘我之心不死……

        

这是一个诗人关于国家之爱的歌唱,犹如枕戈待旦以护父母,表面看似一个人的独唱,实则是一个民族有识之士的合唱。

        

此诗,爱国情怀代有传承,一脉浩然。承历代爱国情怀之精华而以新的思维和意象,是谓承“前”;后来人读了此诗更加爱国,追忆先贤而固守传统,是谓启后。

        

在艺术技巧上,诗人王志滨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此诗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题目是《过卢沟桥》但并未言明具体时间,开头的“晓月”一词,点名了具体时间,在什么季节却未透彻,直到第三句“春深”才揭底,过此桥是在春天。然而此春天并非彼春天,一个春字,既是时间的巧妙交代,又赋予了生活美好的意义。短短的一首七绝,有三次照应,活化无痕,诗人技法让人佩服。

 

全诗从“微茫”到“轻”“静”,进而以“犹恐”一转,顿入高潮,在无人无我的境界里引吭高歌……此刻的诗人心了里除了祖国,除了高亢的旋律,还有别的什么吗?处子的心底除了丹心一点,其无余物也!赤子之心赤裸裸光洒洒……此诗的结构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由近到远,由高到低井然有序;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力而沉稳厚重;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桥上“群狮”乃是无灵之物,诗人赋予其生命,使其成为承载民族魂魄的大物像,合其时合其境合其心,雕虫手也。总体结构收放自如,先物后人,先景后情,时间之象,博物之象,人我之象,叠加往复,亦物亦我,即景即情,浑然天成,值得学习借鉴!

 

 

山菊

【读后随感】:第一句点出时间和地点,‘微茫’已经带出了几分情绪;第二句是感觉:‘风/云/卫城’是客观环境,‘轻/静/高’是主观感觉;然后在特定的历史场景,眼前的‘春深’和历史上的‘狮子’激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最后一句如火山喷涌而出!

 

(图片来源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