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2025 (1)
来自秋爽斋
儿时桐花
嘉桐生故里,
冠盖望云青。
邀凤琼华露,
当风玉瓒铃。
中通天地接,
表朴物情铭。
夙夜观清籁,
大音相和馨。
谷雨时节,读到朱伟所著的美文《桐花风软管弦清》,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幼小的时候,或许二、三岁,曾住在乡间外婆家。儿时记忆中外婆家大大的院子,长大后发现并不大。
印象最深的画面之一, 是满地桐花,满院清香。小小的我,双手捧着桐花,柔和的浅紫色,并不明艳,却仿佛融入心魂。花儿还有长长的筒管,整朵如手掌一般长。画面中我似独自在院中,拾花啜饮筒管中的花蜜。记忆之中感觉清甜无比。
久远的记忆,傥恍迷离,似梦似真。桐花花蜜清正无邪,记得我满心喜欢。古人所谓琼浆玉液,桐花是当得起的。或许阅读不多,不曾见诗文提过桐花蜜之甜。又查阅资料,开紫花的是泡桐,而非梧桐。泡桐梧桐都有亭亭翠盖,称呼已是混为一谈,乡间都叫做梧桐。
泡桐树气质特异,高耸似欲入云。小树笔直光滑的树干,恰让儿时的我舒适环抱。仰望便是青青冠盖。不知为什么,记忆中地上是翠绿的落叶,海边风大,许是刮落。翠叶如巨大的手掌,带着致密的茸毛,用手抓取便觉轻痒。叶面分泌腺液,触手黏黏的,于是虽喜颜色和形状,却少玩。《桐花风软管弦清》中写到,夏日会生出并滴落凝脂“梧桐泪”。我不曾有此记忆,想来亦甚美。
或许时节不对,后来回外婆家没有再见桐花。直到有一次,回到外婆家,泡桐树却不见,问长辈,道是被伐了。记忆随着岁月渐渐凋零,我甚至不记得到底曾是几棵了,二或三棵,或五棵?梧桐有泪,引出我心里的泪。悔幼时只顾拾花饮蜜,不曾多去抱一抱桐树,不曾用心去同它说说话。
脑海幻出彩羽翩翩飞舞于泡桐之上的景象,小小凤凰嬉戏于翠盖中,当真惬意,古人诚不我欺。
凤栖梧桐,蔡邕焦尾琴,古韵声声在耳,而今中华泡桐树都在哪儿呢?大小城市里,常见的是法国梧桐(实是英桐),斑驳地招展着,别具异族风情美。 笔直青翠的亭亭如盖的桐花盛开的桐树, 现在都在哪里呢?
(附)寻找桐树之网旅
尘封记忆掀开,怀念之心升起。浩浩荡荡,难以遏制。
泡桐是速生易繁殖的经济树种,还有凤凰树之名——不是因为凤栖梧桐的传说, 而是因为泡桐树生命力顽强。泡桐砍伐后原地抽条重生,因此被引用西方不死鸟(被翻译成“凤凰”的西方传说中鸟类)来形容,称为凤凰树。所以,尽管长年不见,我相信必然还存在不少,不会濒危。于是开始从网上查找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连日来陆陆续续查得许多资料。发现一些城市还有少许树木存在,比如北京、成都,各有一小段路植有泡桐,大连、青岛、南京又更多一点。
泡桐是速生经济植物,且可制琴,必然有地方会大量种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搜索到若干地方在培植泡桐。还看到另一种白花泡桐,在广西和台湾等地种着许多,成为旅游资源。
查阅植物刊物的论文,找到一篇列表,说明故乡的紫花泡桐有毛泡桐、兰考泡桐和楸叶泡桐三种。再去中国自然博物馆的国家标本平台对照查看,发现幼时见到的泡桐乃是兰考泡桐。
兰考这名字极为熟悉,是焦裕禄精神传承之所在。兰考泡桐又被称为焦裕禄桐,我猜测兰考县必然还会大量种植。顺着这条线索搜寻,果然找到资料:兰考饱受风沙侵袭与自然灾害之苦,五十多年前在焦裕禄主政时期,因泡桐根深生长快,可以固沙,于是推广大量栽种泡桐,造林防沙,改善环境。兰考同时还开创泡桐与小麦间种的模式,遏制了村庄不断沙化、 自然灾害多发的趋势,并使小麦大量增产。泡桐能适当遮阴,但是不会遮挡过度,所以树下植物可以照常生长,甚至如小麦一般更好地生长。
后来兰考又开发利用泡桐木,制造乐器以及家具等等,成为河南第一个成功脱贫县。乐器制造业者发现兰考的泡桐木在各地桐木中音质最好,兰考已经成为世上80-90%的桐木乐器的音板材料供应地。一个人,一种树,创造出奇迹,给数十万的人们接连几代带来福祉,相信还会更长久持续下去。没有他和它,兰考有可能渐渐成为如楼兰等被风沙淹没的遗迹。那一棵曾与焦裕禄合影的小焦桐,至今年逾半百,已是二人合抱之树围了。旁边是焦裕禄塑像,天长地久相伴。
至此我停了寻找之旅。确认了泡桐在这世上的安好,我心满意足。
人间有焦裕禄这样的人,树中有泡桐这样的树。不死的泡桐,固沙祛灾的泡桐,琴心的泡桐,花香蜜甜的泡桐。给儿时的我带来欢乐与满足,给兰考人带来富裕和希望,给爱乐者带来美好琴音,还有更多的地方在仰仗它。城市里不种便不种罢。它繁荣于真正需要它的地方,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