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2025 (1)
改革开放英语新生
(武宜子)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类同于欧洲的"中世纪"末期,黑暗刚过曙光初见。那时,九百句刚被解禁为非海外特务手册,但仍不容许在新华书店公开上架。那时的我,因拒绝"学英语只读Long Live Chairman Mao", 就从大学图书馆翻出了"史前"出版的许国璋教材。鬼使神差地一年之内也熟读了一二,一不留神还有了些效果。从怀揣26个字母就敢上大学,到一年后挖出许国璋,这让人有了飘飘然的感觉。
人一得意就忘形。当时对"扫盲"级的薄冰版英文语法居然已是"不屑一顾",但对旧版张道真的大部头还真有点顶礼膜拜。为能使自己在任何时间任何课堂里,无论是政治课还是业务课,都能读到它而不受责备,我甚至将毛选五卷的封皮取下,装进张版语法书(灵感得自另一同学将微积分装进毛选书皮)。可见那时在我这位"革命青年"心中,张氏语法已具有与毛主席语录同等的崇高地位。
外国版的灵格风新概念英语九百句,开头那更是要托亲戚走后门,找路子用关系,求爷爷告奶奶,想方设法才能到手,那架势就好像只要外国教材在手,流利英文自然口中游。早先的听音器材还只有胶盘唱机和老式国产录音机(那重量一般的壮汉一人难提两台),后来逐渐有了个人用单板砖块式录音机,但价格昂贵,"凡人"问津不得。千辛万难弄到录音机后,放上胶盘或磁带一听,才发现这英美人士都不说人话,怎么折腾他就是不让你懂。他们说话的水准也可能偏近文盲,我们大学英语教材(自编)里的内容他们一般都不会用。
那英文词典,更是有点象是在异教徒国度卖的圣经,某家书店可能藏有存货但轻易不能找到。而且价格不低,中国制造的"新英汉词典"记得是人民币6元一本,可当时一个学生的月伙食费才15元。外国的Longman和Webster更贵,而且只在出售非法影印材料的外文书屋才有。那种外文书屋,一般隐藏于新华书店大号的后院秘室,进屋顿时就有那种到了地下党接头地点的感觉。当时如果你有一本这样神秘而稀少的原版大部头,很有可能有人就把你看成与英国军情六处或美国CIA有所关联。
不同的是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希望,而不是惧怕这种与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关联。根正苗红的人,甚至会暗自埋怨自家清白的革命史中,怎么也不留几处里通外国的污点。逐渐地在社会上,懂英语让人独领风骚。在人们的心中,英语人才是凤毛是麟角。如果年轻人会英语,手拿大部头走在大街上,男的顿显身材高大,女的一定是回头率上升。
会英语还真让有些在浩劫中残存下来的反动家庭的孝子贤孙们率先昂起了头,迈开了大步走出了国门。出国不再是遐想,而是可以梦想成真。有了榜样的力量,英语热潮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化。当时的晨练晚习,人们自发地聚散在操场空地以及校园内可以利用的各个娴静之处。那琅琅上口的英语声,虽带有各地方言的韵味,但蔚然成风的刻苦攻读已成校园一景。
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苦学英文的动力虽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但大的方针目的与上世纪初革命前辈们留法时期和21世纪依始的今天仍然相似: 到欧美去,寻找个人和国家的出路。细微的差别只是,革命时期是先国家后个人;改革开放后是先个人后国家。几十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踏上了留学的路,其中许多人致富了,也为祖国做出贡献了。祖国也从经济崩溃的边缘发展成为今天负责任的的国际大国。可是,中国的英语"苦"仍在继续着,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图片来源网络)
还没有关注的朋友,请长按下面二维码(或搜索shanju2016)关注《秋爽斋》。’关注‘等于纸媒的’订阅‘,以后系统会自动投送新刊到你微信上的‘订阅号’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