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风起深壑,秋叶舞商弦。 我在山头坐,静观秋月圆。
个人资料
山菊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紫云说词】《水调歌头》咏竹

(2016-06-19 19:17:15) 下一个

5:15 夜深风竹敲秋韵 来自秋爽斋

 

 

 

《水调歌头》——咏竹

 

文:紫云

 

苍劲凌云节,秉直傲霜枝。

轻摇玉面琼叶,疏影展柔姿。

取茎短长辅佐,着色淡浓谐趣,

远近总相宜。

对视已良久,画卷落成时。

 

挥濡笔,掷毫剑,笼幽微。

青峰乱石,最是潇洒纵情持。

闲奏风声一曲,酣取露痕几点,

幻化有传奇。

无语月清冷,遥看两相知。

 

 

2012年末,我的诗词集《紫云清卷》付梓,有幸赠送一本给旅居蒙城的画家张连奎先生。在设计出版的过程中,曾考虑在每个小单元前加上古典水墨小插图,为此我曾拜访过张先生设在唐人街的书画室。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高雅的字画作品,文房四宝,还有学生的习作,原来张先生写字作画的同时还在教学。那时深被画室的书墨之香所感染,感叹这闹市之中的雅静所在,感叹这纸醉金迷之中的净心传承,更感叹张先生儒雅慈善的谦谦君子之风。能向张先生呈上一本诗词小集,是我的愿望!

 

转年,张连奎先生赠我一幅竹图,并将我收录在诗词集中的《虞美人》——“咏竹”题在画的右上角。整幅画作,竹杆挺拔,竹节苍劲,竹叶婆娑,运墨娴熟细腻,飘逸洒脱,一气呵成。所题小字,委婉流畅,刚柔并济。反复欣赏之后,心萌诗兴,随即又有这曲《水调歌头》。

 

上片,以倒装句的形式展开,描述画作所呈现出竹的外在以及由此展示出竹的风格韵味,即从外在求其精神。“对视已良久,画卷落成时。”结句作了说明,并引导出下片。

 

下片:引出竹的创作状态,表达竹的神和气,它的精神和气节是怎样得来的。而这精神和气节在画作上的体现,也必然是创作者的精神和气节的体现。结句“无语月清冷,遥看两相知”,抒发了竹的清高和明月的清冷属同一品质,遥相呼应,其实也是赞美了了作者与竹同属高风亮节。

 

《水调歌头》词牌:正体九十五字,双调,平韵。又名:《台城游》《元会曲》《凯歌》等。上下阕后六句平仄格式相同。

 

起句“苍劲凌云节,秉直傲霜枝。轻摇玉面琼叶,疏影展柔姿。”写作者看到的画中竹节、竹杆、竹叶的形象,既是赞美竹本身,又是赞美画作者赋予的这幅竹的外在风貌以及从中展示出的精神品格。本着词中字数相同,即可使用对仗句子的约定,用对仗句描写竹节和竹杆,感觉更有传神之功。文字皆为常用,不难理解。

 

接句“取茎短长辅佐,着色淡浓谐趣,远近总相宜。”描写所见之竹枝长短和着色淡浓,间接说明了画作的洒脱飘逸之感。依旧采取对仗写法,让画中竹的型和色呼应而出。

 

“对视已良久,画卷落成时。”交代了词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了以上对竹子的印象。

 

转折句,“挥濡笔,掷毫剑,笼幽微。”回到了画家创作时的状态。回应了竹子外在风格韵味何以如此,那一定是由于画家的笔底功力,画家细腻缜密的布局,画家对竹子的精神世界的认同等等,综合为之,挥笔而成。於叶之濡润,於节於枝干之刚毅。“幽微”,注解为“可谓自然物质性和神秘性两者兼有”。

 

“青峰乱石,最是潇洒纵情持。”可视为用典,典出: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接句:“闲奏风声一曲,酣取露痕几点,幻化有传奇。”与风霜雪雨之中的不仅仅是不屈,而是一种闲情逸致。前两句依旧对仗,以突出渲染竹的形象和风格。

 

“无语月清冷,遥看两相知。”明月何姣姣?画中没有清风,没有清露,但画者心中应有,因为笔中有,因为竹中有。画中也没有明月,但那蓬勃向上的姿势,不正是於语天上月的意境吗?赞美了竹子的高洁坚贞,也赞美了画家的闲情逸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