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2025 (1)
好读书,不求甚解(一):从<<红楼梦>>开始
文章来源: 艾丽思笔记 于 2005-12-12
张爱玲说:世有三恨,鲥鱼有刺,海棠无香,<<红楼梦>>未完。
是,又不是。
残缺之美的绝妙之处,在于遗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而且没有此和彼的对错,每一刻都有开始,每一瞬都可能是结局。都是好的,都是对的,皆大欢喜。
米罗的维纳斯,原本是完整的作品,它的残缺是岁月的磨砺,使我们无可奈何。
<<红楼梦>>不同。我们甚至不知道,曹雪芹是否真的写完了这部书,连同它的评点也是疑雾重重。甚至有人说,曹雪芹也不是书的真正作者,是另一个人,遗世独立的才子,消失在所有的盛名之后。
也是张爱玲所抱怨的,世人多迷恋于<<红楼梦>>来龙去脉的考据,却不把它当作小说来读。可是她自己,也未免其俗,十年的碧海青天,幻化一场红楼梦魇。
一本书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其中能看到什么?
有多如恒河之沙的读者,是对一本书的成全,如大观园对红楼女儿的成全。可这成全是短暂的,如贾府的繁华。因为不可靠,所以值得格外地珍惜。
贾府的人,被一扇绣满金鹧鸪的屏风分隔开来,一边是强悍决绝地护卫着自己,不太信明天,但信着自己,还有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一边是小心翼翼地看着脚下,不知道该信谁,自己更是没有把握。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喜欢林黛玉,那你是浪漫主义者,如果你喜欢薛宝钗,那你就是现实主义者了。
听到这样的分野我总是茫然。黛玉和宝钗,对我来说,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女人,而是一个女人不同的两面。她们是宝玉的白玫瑰和红玫瑰,同样的明艳韶美,在他的生命里盛开。
所以,当我看到宝玉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时,感动得要流泪。
宝玉是红楼梦里最贪心的人。他和我们是如此的想象,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愿留住。
盛世里的人,也可能是活得战战兢兢的不安。而宝玉,却有一颗盛世的心,他的大观园里,无论春夏秋冬,都是百花缤纷。
他的爱是最大的,无所不在的喧哗热闹,同时也是最小的,流沙一样,金灿灿的颗粒,从他的手掌中慢慢地滑落。
嘉靖士人何良俊曾言:“当此末世,孰无好胜之心。”
宝玉不好胜,在女孩子们面前,他总是退后几步,欢欢喜喜地看着她们光彩照人。
他胜在好情,因为不相信末世就在眼前。女孩子们对家庭,对命运的忧虑和哀叹,他是没有的。及时行乐般的自欺欺人,似乎也不是,他只是不由自主。
以为自己生正逢时,那些女孩是天地的灵华,能在今世相遇,已是万年修来的福分,他不再想更多。随时光飞舞,忘乎所以,等再回首,连百年身都已无迹可循。
他爱着黛玉,除了不能遗忘的前生牵绊,还有今世的一见钟情。“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他欢喜得要发疯了,他想和黛玉是一样的,多出来的玉,好吧,砸了它!
初看红楼梦的那些年,还是小孩,可从那时,认定了所谓的一见钟情,是前世的缘分,隔了百年千载,再次从茫茫人海中认出了对方。否则我无法解释,那样的狂喜和震动从哪里来。
宝黛初见的一场,每一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步步都生莲花,灿烂得令十方震动,我们看见的全是人性的初放。
等到宝钗进了贾府,平实得点点滴滴都是说不完的家长里短,场面上的周旋。
将来宝玉娶了宝钗过门,我的确相信他们会过一种实在的生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过上一辈子,也是容易做到的,困难的,是感情上的彻底的忠贞不渝。
宝钗也是爱宝玉的,宝玉对于她,是现世的安定稳妥,没有伤害也没有受伤,更能讨所有人的欢喜。富丽的人生,该摒弃了一切的风险。
常常惊讶于宝钗这样睿智的一个人,竟然如此看不透。表面上她应酬每一个人,实际上为的还是自己。
她的悲剧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因为她实在是不懂得,小心翼翼地照应着场面上的人和事,委屈的其实是她的心。
黛玉的小性和宝钗的大方,都不过是迷蒙的烟罗罩,让她们悲哀而缠绵的女儿心,有个明净的落脚地。
黛玉的委屈全在宝玉身上,她要一个完整的许诺,因为这个许诺是任何人都不能给她的。贾母不能,虽然和疼宝玉一样疼她。凤姐也不能,尽管她不停地开着玩笑。她的孤独,全靠宝玉的支撑。
终有一天,宝玉会完全明白她的心。不管后四十回的结局怎样,黛玉如何面临死亡,她只知道她活着,还是死去,心中有那么一块地方是和谐而宁静的,宝玉曾经填满了他的深情。
我爱黛玉,但更怜宝钗。她的凄苦说不出来,恐怕她自己都不愿去承认,那太伤她的心了,对于一个好胜好强的人。
宝钗也是无依无靠的,象她一次和黛玉谈到的那样,不是客气。黛玉可以放松自己的软弱,至少在宝玉面前可以。
宝钗不行,还有人要依靠着她呢,对于宝玉,她也是个姐姐,不能撒娇,只能讲大道理的姐姐。
所以我不能想象,也不能接受,宝钗会顶替着黛玉的名儿出嫁。她的委屈,不能再变成难堪,没有人会再看得起她,那是宝钗最怕的。
记得亦舒曾经说过,一个有品位的女人,不会告诉别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什么见识,因为她不自卑。
宝钗总是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的博学,有很大自卑的成分。她的家庭是皇商,虽然豪富,但跟贾府诗礼簪缨之族是差多了,跟黛玉之父的书香门庭也不能比。
她有意无意地显露才学,无非是不断给自己吃定心丸,可这样久了,也是品性上的缺陷,反而掩盖不了她的源头。
有个朋友象发现新大陆似地告诉我,大观园里最小资的是宝钗。
我跟着她笑了好久,想一下,她说的是对的。宝钗的不足很明显,所以她从各方面去弥补,说服自己,说服别人,她是个丰足的人。
然而她能给别人的不过是沉甸甸的物的奢华,百转千回,恰恰掩盖了她原初的内心的简阔和静穆。
秋风秋雨之夕,她和黛玉谈心。安慰着黛玉的话,同时也安慰着自己,她们是同病相怜的人。她很懂得黛玉的叹息和无奈,因为黛玉的痴心梦想也是她想要的东西。
最要紧的真心话是不能说出来的,所以她们还是说说家事,病身,还有燕窝粥的熬法。
临走时黛玉赞她是多情人,她却赶紧兜转回来,说什么“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促膝之语,变成了场面上的应酬。宝姐姐的温馨可爱,拖着一个落俗的尾巴。
宝钗的极端性其实远深于黛玉,从胎里带来的内热,必须吃繁复得吓人的冷香丸才能压下去。从某种角度说,她也是大观园里最压抑的人。
她最大的痛苦,表面看上去是不能得到宝玉的心,然而这一点她是早就知道的,她早认了命。不甘心的,是辛苦维持的一切竟然不堪一击。
彻底伤了她的心的,不是宝玉,而是她出生的以及后来嫁进的两个家。谁都想从她那里得到什么,可谁也没真心为她想过。
宝钗不是黛玉。黛玉的华贵是内在的自我,丰盛而骄傲,连宝玉都不能忽略的自我。因为对自己的确信,她可以常常嘲笑别人,也常常地嘲笑自己,她全不在乎这些。黛玉是精神上的贵族。
宝钗唯一的一次嘲笑自己是在宝琴来了之后,她看出宝琴的受宠,酸酸地开个玩笑,但她是真的在意了,因为不明白自己怎么就不如人,再大度的心也撑不住了。
她不能仔细地了解自己,一生做的都是别人要求和希望的一个人。但她也是满足的,如果人家给她足够的尊重。她也多少怨着宝玉,怨他不能体谅她的感受和难处,闷在心里,有口难言。
宝玉拿她取笑的时候,宝钗的反应是大怒,立刻反唇相讥,甚至把火气撒在小丫头身上。她忘了自己一直端着不放的身份,换了别人她断不会这样失态,因为她最在意的是宝玉。
宝玉的一句戏言,足以使她在刹那间坍塌,显露一个真实的自己。如午夜的烟花,转瞬而逝。宝钗的世故和心计,还是小儿女世界里的纯洁。
对于和黛玉之间的差别,我想宝钗是明白些的,但她无法也不能改变自己,甚至她要告诉自己那是不好的,不对的,欠妥的。
出于自尊,她无法不这样想。性格,也决定了她的命运。
要说宝玉完全不爱宝钗,也不是。尽管敬的成分很大,他也时时感受到宝钗的吸引。美丽,谦和,大方,有才华……宝钗一样都不少。
对才貌双全的女孩,宝玉都是倾心的,爱恋的,哪怕是从未谋面的傅秋芳,他也存着几分仰慕的心。
宝玉这种古怪的盛世情结,完全是一厢情愿。
他最美好的梦想是大观园永远存在下去,姐妹们围绕在他身边,就是要散,也等他死了再说。
他好像从不知道,姐妹们也是各有各的心思,他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眼泪。
警幻仙子说他是意淫,才是说对了。他所追求的爱,花红柳绿的表象下,是一个小世界的美与和谐。
所以他是最多情的人,最深情的人,滥情和他是不沾边的。
<<红楼梦>>这本书,立志“使闺阁昭传”,要后世人明白“闺阁中历历有人”,行止见识不凡的女子,使堂堂须眉愧悔。
宝玉声称,“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自称“浊玉”,其由衷的自惭形秽,不亚于石破天惊。
我认识几个极厌宝玉的人,有男有女。男人说他婆婆妈妈,叽叽歪歪的,象个女人。女人说他没有大丈夫气,更可恨的是博爱太多。
有个女朋友说<<红楼梦>>中的男人,她唯一觉得可嫁的是柳湘莲,风流倜傥,决绝决断的冷面郎君。
不知怎么,想到柳湘莲,我总是想到舞台上的小生,涂着白面红唇,穿一双厚底靴。武小生还身后扎着大靠,镶几层滚滚的金边,打起来挥着马鞭,左右摇摆,象征尘土飞扬。再慷慨激扬的唱段,也是淋漓清细的一条嗓子。
女人为什么喜欢这样漂亮的空壳?
柳湘莲的痛快场面,在贾府时是痛扁了薛蟠一顿,他不能忍受一个不堪的男人的玩弄,即使是玩弄的眼光。还有一次是无意中在路上打跑了劫匪,救了薛蟠的命。他们却成了生死弟兄,不堪的人是他的大哥。
尤三姐是大观园外唯一可圈可点的女孩子,但她爱上一个不能让她终身有靠的男人,一个配不上她不值得她去爱的男人。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尤三姐实际上是柳湘莲逼死的,她的刚烈是白白牺牲掉了,就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
宝玉大概是手无缚鸡之力,他也不觉得自己是什么惹不得的大男人。他连小丫头的气都受得,因为他坚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
他的爱恋里,有无限的尊重。他是想讨女孩子们的欢心,尽心尽力,她们的欢颜也给他无穷的欢喜。
鲁迅说宝玉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其中的“敬”是个最大的字眼,是浑金璞玉般的真诚。
宝玉是<<红楼梦>>中仅有的大男人,恰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独宝玉而已。
他费尽心血,要懂得女孩子们的心事心情,她们的悲欢哀乐,让他的世界充满阳光和阴雨,提前阅尽了世事的沧海桑田。
宝玉的心是给了黛玉的,但要他由此便忘怀整个众香国的芬芳,非但不可能,而且看低看小了宝玉的胸怀。
也有人说,宝玉玩得太多,做得太少,不实在,不坚强。这是莫大的误解。
大观园内外,上上下下,只有他坚守着自己的初衷,没有过妥协。
行云流水的人生,在宝玉那里仿佛是一场真实的梦幻,有诗的激情和飞扬,也有小说的理性和反省。
他看到的越多,懂得的越多。他的爱,伤心,惆怅,都不是为了自己。
黛玉的诗句,“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说的何尝不是宝玉?
等到他懂得了一切,一切都已经太迟,人生的斗转星移,容不得犹疑辗转的余地。
宝玉说过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这是我听到的爱情誓言中最澎湃的一个,仿佛大海的不息的狂潮,更如晴空里的烈日,有万丈的光芒。
无论<<红楼梦>>的故事如何被解读,我最愿相信的是黛玉泪尽而亡,宝玉看破红尘。
黛玉最终完成了自己,虽然有恨,有怨,留恋与不舍,她还是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在这世上走了一遭。遇到她想遇到的,爱过她所愿意爱的,得到她最在意的,悲哀的一生也可以如是圆满。
忽然想到黛玉恐怕是<<红楼梦>>中最幸运的女子。同样身为薄命司中人,其他的女孩子都是遭遇自己最不想要的命运,屈辱,难堪,寂寞,委屈……无边无涯的忍耐,直到人生的末路穷途。
一本大书,反反复复读了好多年,也没象别人讲的,到后来只看见人与人之间的烦恼。快乐还是很多,真正大俗大雅之作,会有阅读本身的愉快,没完没了。
甚至读了不少狗尾续貂般的书,如<<红楼影梦>>,<<红楼真梦>>,<<续红楼梦>>,<<红楼圆梦>>等等,经常是边看边笑,笑了又骂,骂了还是看。
大多是为黛玉出气翻案之作,把宝钗写得极惨,极窘,似乎黛玉的悲剧要宝钗来负责。简直是笑话,宝钗为自己都不能做主,哪里还有本事把黛玉害得受尽十八层地狱般的苦。好一点儿的,也不过是一床三好,两头齐大,姐妹相称的老俗套。
至差的是把宝玉写成花花太岁,妻妾成群,处处粉黛,把那些丫头一网打尽。甚至连鸳鸯都不肯放过,实在配不得宝玉,就把他死了的哥哥贾珠从墓里拖出来,收房个姨娘。
还是鲁迅说的吧,有时候人与人的差别,比类人猿与人的差别还大。
一语破的,大快人心。
<<红楼梦>>算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可到了现在也还是浮光掠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安慰自己的理由是,这本书太神出鬼没,登峰造极,根本不是我的小聪明所能领略的。
可是真喜欢这种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感觉。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能够读懂的东西,恰是我们人性中存在的东西。”
我也相信存在主义的智慧。一本伟大的书,我们是永远读不完说不尽的。一本书对我们的意义,是让我们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红楼梦>>未完。
我看到的不过是零零星星的自己。我读到的,注定只是一些片断。
曾经有人问我:“你那么喜欢书,如果有一天不得不逃难,你只能随身携带一本书,那是哪一本?”
<<红楼梦>>,没有丝毫的犹豫。
从<<红楼梦>>开始,从<<红楼梦>>结束。
我喜欢,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