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风起深壑,秋叶舞商弦。 我在山头坐,静观秋月圆。
个人资料
山菊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老兵评史

(2005-11-05 09:51:03) 下一个

By 老兵

 

[老兵评史]一。三皇五帝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着所谓三皇五帝,这些听着煊赫,实际上他们是否真的存在,都是哪几位,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存在很多说法。

三皇的一个说法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另外一个说法是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前面那个比较流行。

这里面这几位的功劳如下:

燧人氏发明了取火方法,从此人类可以取暖和吃熟的食物了,这点的确非常重要,是区分动物和人类的重要指标。西方人这点做得很不好,至今牛排还可以选择有血丝的;而日本人还在吃生鱼片,可见他们都是蛮人,进化方面很成问题的,不能够和咱们中华上国相比。至于咱们中国人至今还在吃死婴,这个就不要提了,否则爱国方面会成问题的。

伏羲氏的功劳非常大,以至于都无法描述了。总而言之,简而言之,凡是别人拉不到自己身上的功劳全归他了。

神农氏是位非常勇敢的植物品尝者,据说他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判定哪个能吃,哪个有毒。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他就没有中毒过,估计是因为当时五毒教还不存在的缘故。就其逮着什么吃什么的劲头,估计是现代广东人的直系祖先。

女娲氏的主要功劳是补天,当时天漏了,大伙简直没法活了,全靠了他老人家炼石头来补天。他老人家炼好一堆石头,就用神州火箭发送上去,最后剩下了一块,那就是贾宝玉同学了。关心贾宝玉同学的读者可以去看曹雪芹同学的《红楼梦》,这里就不废话了。女娲氏比较独特的一点是他早先是“他”,后来的传说里则变成了 “她”,估计是那个“女”字造成的。所以同学们起名字一定要小心,否则找对象会被别人认为变态的。

上面这四位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后人尊为皇。

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另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同样是前面那个比较流行。

前面这五位的特点是他们都出自一个大家族,虽然在支系上有些变化。黄帝据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里不知道三皇算到哪里去,毕竟三皇在他们前面啊。颛顼德行高尚,能力一般;而帝喾则好像连德行也一般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尧、舜两位则成了后来皇帝的楷模,臣子们动不动就要求皇帝向他们两位看齐,这些话到了韦小宝那里就成了鸟生鱼汤,估计味道很不错的,否则康熙也不会每次听说都龙颜大悦。

不过尧、舜这两位的民间说法很不同,有的说他们道德高尚,禅让制度是千古的楷模,对此曹丕同学很有体会;有的则说他们之间是篡位关系,说这话的人估计要下阿鼻地狱的,帝者的事情怎么可以说实话呢?

后面这五位就更加有趣了。太昊就是伏羲,这样皇和帝就成了一个人了,正好连上了。炎帝、黄帝是对头,后者打败前者,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两位排在一起,正好应了老史的矛盾统一律。少昊似乎和鸟很有关系。颛顼则又回到了前面那五位。

说起来,前面那五位要比后面这五位听起来比较合理,否则没有尧、舜这两位,夏禹又怎么计算出身呢?这样中华民族的历史又要说不清了。

不管是前五位还是后五位,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神的特征,只不过是一个比一个少,这反映了从神到人的转变过程。

总而言之,同而言之,这段历史基本上属于神话,当不得真的,而这些人,如果真的存在过的话,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的。后来的秦始皇同学把皇、帝连在一起作为他的称号,也算是这位暴君难得的一点幽默吧,它充分表现了绝对独裁下的不要脸可以到什么程度。

[老兵评史]一。一--三皇五帝之黄帝

黄帝是五帝中的第一位,据说此人生下几十天就会说话了,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总之是个智力天才和能干楷模,要是搁在现在那就是比尔盖茨的前辈,成功人士的典范。

那么这个成功人士都干了些什么呢?

他学习了毛主席的统战政策,联合被蚩尤击败的炎帝,杀死了蚩尤。既然他有这么大的武功,那自然是人心所向,半有意半故意地被大伙宣布为拥有土德,应该称帝,因此成为黄帝。虽然蚩尤被他杀了,可是声威还在大伙心中,于是黄帝就半直接半间接地宣传蚩尤是被他收服了的,这样那些还怀念蚩尤的天真人们自然也就臣服于他了。

他是成功了,可是他的同盟者炎帝却不满于黄帝的声望超过自己,总觉得自己才是真命天子,于是双方开打。黄帝打败了炎帝,终于成了华夏一统的天子,定都于涿鹿。天下既然安定了,黄帝设置了各方面官员来帮助他治理天下,同时还开山修路,到处巡视,抚慰人民。

黄帝是事业、爱情和生活多方面成功的超级成功者,他有四个大老婆和十个小老婆,远比伊斯兰教许可的多多了,也比韦小宝的老婆还多了一倍。估计他的身体特别好,否则冬天是不用戴帽子的了。对了,黄帝内经就是他的,据说可以夜御十女的,超人啊。后来的西门庆想学他,可惜没有学好,被武松的嫂子给累死了。这件事情教育我们,普通人不要事事都想着和圣人比,否则会死得很难看的。这些老婆们也很努力,一共给他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女儿那就不计其数了,不知道当时计生办干什么去了。这些儿子们中的十四位比较走运,他们得到了自己的姓氏,成了民族的先锋队,其他的就不要讲了。

黄帝同学在干完了所有他想干的事情以后,终于在一百一十岁的高龄去世了。幸好他终于去世了,否则以他的伟大能力,还不把所有需要干的都给干完了?那后人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啊。

做人不要太强的。

[老兵评史]一。二--三皇五帝之颛顼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从小性格深沉而富有谋略(这表明他也是个浑身冒精气的家伙,是咱们国家那些这类动物的鼻祖),德行高尚(说明他很会表现自己),才干出众,封于高阳,人称其为高阳氏(估计台湾那位高阳酒徒很仰慕他的,于是脸皮也跟着厚了起来)。这样的人才,出身好可以密切联系领导,会表现善于自我表扬,又有些才干,自然是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于是被人们宣布为拥有圣德,在黄帝死后,顺理成章接了班,时年仅二十岁,了不起啊。不过这里有个问题,黄帝死的时候一百一十岁,此时颛顼二十岁,也就是说这爷孙两个居然差了九十岁,估计中间的那位很会平衡地说。

爷爷住的地方固然好,那是人家的地方,这位颛顼可不想还住在那里,应该搬家了。拍马屁的宣布他拥有水德,那他就得搬到黄河边上去,于是就搬到了现在的河南濮阳,不在河北住了。

此人的观点很超前,居然和几千年后的儒家想到一起去了“根本之道是不可以改变的,大义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样天下才可以得到治理”(这话怎么看都像是后代儒生瞎编的)。于是一切以黄帝的政策为准,不过也加以修正。黄帝末年,百姓有了自己和上帝交流的权力,颛顼认为这样将动摇自己作为天子的权威,于是禁止百姓自己和上帝交流,规定政府代替他们和上帝进行交流才是代表了百姓的根本利益的。于是天下大治。他还巡视各地,区域基本覆盖了现代中国的核心地区,可见他也是个公款旅游家。

颛顼是中国第一个控制思想的君主。

颛顼生穷蝉,是舜的祖先,这样家天下就更加有根据了(估计也是后来儒生瞎编的)。

颛顼也高寿,活了九十八岁,在位七十八年,前后有九个老婆(这点比黄帝好些,还是比韦小宝多)。

[老兵评史]一。三--三皇五帝之帝喾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比颛顼小了一辈。他的前辈还需要生下几十天才能够讲话,这位更厉害,一落地就能够自称姓名了。这样的天才,又是在这样的家族,自然也是德行高尚、聪明能干了。十五岁就被选为颛顼的助手,三十岁继承帝位。不过这里有个问题,颛顼死的时候九十八岁,他三十岁,合着三代人(从黄帝算起)之间差了六十八岁,也是一个奇观。

帝喾也搬家,这回是搬到河南偃师了,倒是不很远。按照前人的规矩,他的德行又变了,这回是木德了(前面两位分别是土德和水德)。

他是顺利地继承了家族的产业,可是另一个部族的领袖共工对天子老是在他们家族转悠很是不满,气得用头去撞击不周山(估计这就是撞墙爱好者的鼻祖了),那不周山乃是天柱之一,被他一下子给撞断了,于是大地就倾斜了(看来这位还是地震的肇事者)。共工一怒之下率部造反,和帝喾大战,结果打败了,脑袋也搬了家。合着那么厉害的脑袋,都能够把大山给撞塌的,居然也是不经砍的(这个事情肯定会让斧头帮信心大涨的)。

帝喾以仁爱之国,他认为“最好的德行就是广泛地爱别人,最佳的政治就是广博地施利于人,为政最重要的就是讲信誉,治理最重要的是仁爱”,他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帝喾不仅政治开明,而且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和发掘人才,真是一位完人啊,多么理想的统治者(可惜,太美好的事情,多半是不存在的,因此估计又是儒家瞎编的)。

和这些伟大的事迹相比,他的生活要可信一些,他有四个老婆(比前两位好多了,那两位一个十四个老婆,一个九个老婆。咦,怎么像等差数列?),活了一百零五岁,也是一寿星。

[老兵评史]一。四--三皇五帝之帝尧

帝喾死了以后,以自己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是为帝挚。

尧是中国历代帝王口头上要效仿的两位古代圣君之一。和前面那些圣人一样,他也是好学深思,聪明能干,足智多谋,十三岁就受命辅助帝挚。这样少年得志的还有战国末期的秦国甘罗,不过那位短命。帝挚能力平庸,政治败乱,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诸侯纷纷背离帝挚而投奔于尧。帝挚明白自己远不如尧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之后,禅位于尧。

尧继位以后继续前代的传统,接着搬家,按照理论他是火德,于是搬到了山西临汾。他制定法度,禁止欺诈,鼓励百姓指出自己的过失,于是天下大治,万民融洽。

帝尧年老以后,寻找自己的继承人,手下人推荐了帝尧的儿子丹朱和共工(咦,这家伙又跑出来了?不是早被杀了吗?),结果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否决了。最后手下人推荐了舜,帝尧用各种手段考验舜的人品和能力,最终决定禅位于舜。

尧禅位以后,继续巡游天下,很像后来的那位南巡老人,最终以一百一十八岁高龄逝世。百姓闻知尧的逝世,无不万分悲痛,如丧父母,自动在三年内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这点后来被太阳家族学去了,那里经济凋敝,百姓生活艰难,太阳二号却在三年内不问政事,真是孝子,不服不行的。

[老兵评史]一。五--三皇五帝之帝舜

舜是颛顼的六世孙,其先祖穷蝉。从穷蝉开始,几代都是平民。

舜这个人很特别,两个眼睛都是重瞳,也就是各有两个瞳孔,一共四个,不知道的人会被吓着的。后来另外一位著名人士也有这个特点,他就是项羽,在乌江边上抹脖子的那位。再后来又有一位,他倒不是有四个瞳孔,而是只有一个,另外一个得病瞎了。本来残疾人就够让人同情的,可是却有人写文章讥笑他,说什么“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这个残疾人就是南朝梁湘东王萧铎,后来的梁元帝;那个讥笑他的是王伟,后来被梁元帝开膛破肚了,死得很惨。这件事情教育我们不管遇见什么怪人怪事都不要笑话人家,否则可能人家很气愤,后果很严重的。

话题扯回来,接着说舜。

舜的母亲不幸去世了,父亲又给他找了个后妈,生了个弟弟象,从此舜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他老爸宠爱后妻幼子,不喜欢他,一家三口变着法子要害死他。可是他对家人还是很好,很是孝顺,对弟弟也很好,逆来顺受,刚刚二十岁就以孝道闻名天下,虽然他们还是死不改悔地要害死他。当然他们是害不死他的,否则咱们就没故事讲了。

舜的日子过的苦哈哈的,转眼到了三十岁,忽然时来运转,自己的孝道终于生效了。倒不是他的家人对他好了,而是天子看上他了。帝尧考察他治国的办法,他对答如流;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考察他办事是否公平;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去观察他,他们都说他的好话。虽然天子这么看重他,他的家人还是在继续迫害他,让人无法相信那不是一场戏。不过,效果还是很逼真的,连天子都被骗过了,或者至少儒家是被骗过了。也许儒家自己明白着呢,这故事就是用来骗人的。

终于,帝尧相信了周围人的汇报,决定禅位于他,让舜代行天子的职责。帝舜巡行天下。

帝尧逝世以后,三年丧期结束,帝舜打算让位给帝尧的儿子丹朱,但是天下人不服,于是帝舜正式登上了天子宝座。登上宝座以后,帝舜安排人手帮助他治理天下,终于天下大治。

帝舜年老以后,舍弃自己的儿子商均不用,选拔了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举行了禅让典礼。十七年后,帝舜在南巡(看来帝者多爱南巡,难怪后人喜欢学样)途中病逝,享年一百零一岁。

[老兵评史]二。禅让制度

上面说的五帝里面,第一个说法是有尧、舜两位的,他们两位加上禹,则构成了古代传说中的禅让制度。

所谓禅让制度,简单地讲,就是现任领导人从非自己后代的年轻人中选拔自己的接班人,加以锻炼,然后和平移交权力给自己的接班人,自己退休。尧、舜、禹三位据说就是这么一路移交下来的。

按照古代正统的说法,尧和舜以及舜和禹之间都是和平移交的,但是禹存了私心,虽然也选拔了继承自己的年轻人丹朱,却不给他锻炼机会,而是重用自己的儿子启,积极培养启的势力,结果等到禹永远离开了大伙,启的势力远远超过了丹朱的势力,于是启接位,禅让制度到此结束,家天下则就此开始。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虽然这个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还很有争论。

按照古代不这么正统的说法,尧、舜、禹三位之间也不是和平移交的,而是后者夺了前者的权,并且放逐了前者。禹学聪明了,也不搞这套了,干脆传给自己的儿子。

上面正统的说法被儒家所歌颂,而上面不那么正统的说法则被曹丕同学所体会。据记载,在他和平从汉献帝那里通过禅让方式得到皇位以后,曾经感慨地说“我现在算是明白禅让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曹丕同学很有福气,不过四十五年以后,他们家族又有一位明白禅让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其实曹氏家族还真是有福气,他们是最后一批禅让之后还能够保全性命的体会者了,曹丕同学的学样人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了,而且后世的吃相是一个比一个猴急和难看,而对待禅让者则是一概的残忍。这一点大概只有赵匡胤同学例外。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到底尧、舜、禹之间有没有和平的禅让?我的看法是早期可能是有的,后期则肯定没有,关键在哪里?接位的好处。

早期的所谓最高领导人其实不过是部落领导人,极低的生产率、财产公有和繁杂的事务管理使得当这个头的油水并不大,基本上是个义务劳动者。在这样的情况下,禅让本身的和平进行应该是可行的。而后来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部落领导人的油水就明显增大,吸引力也就明显增加,禅让本身的和平进行也就越来越不可行了,甚至禅让制度本身也难以继续存在了。尧、舜、禹、启之间的关系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禅让时期并不一定真的只存在这么四位,而是有可能存在过很多位,只不过这四位在历史传说中保留下来罢了。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的神话时代是屡见不鲜的。这个时期的历史纪录所表现的不是具体事实,而是大模样。

[老兵评史]三。夏朝故事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否则真的存在过,这到目前似乎还仍然是个争论话题。

目前关于夏朝的明确记载几乎没有,有的只是一些传说,因此这里所能说的,也值得说的,只有三段:夏启建国,少康复国和夏桀亡国。

一。夏启建国

夏启是夏朝的建立者,名启,因为建立了夏朝、自称夏王而被后人称为夏启。夏启建立夏朝是经过一番努力的:首先在他老爸禹的阴谋和支持下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和禹按照传统选择的丹朱竞争;然后在禹去世以后假惺惺地请丹朱继位,同时耍阴谋孤立和打击丹朱势力,逼迫丹朱让位给他;最后在夺位后再迫害丹朱,迫使丹朱远远离开夏的统治区域,彻底消除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些可以从潇水的文章中得到印证,我就不重复了。因此可以说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野心家、阴谋家、叛徒、内奸、工贼。

夏启忙乎完了这些重要事情,自己也累得差不多了,于是在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以后就呜呼哀哉了。

二。夏启的儿子,夏二世是个公子哥(这点和司马氏很相似,都是富不过三代,而且一代不如一代),不理朝政,沉湎于玩乐,结果被一个野心家篡了位。他自己被杀,儿子逃往自己的部落躲了起来,夏朝的天下就这么中断了。计划中的夏三世没能够等到反攻复国的机会就去见祖宗了,他的儿子夏四世,也就是少康,接了位。这位少康同学发奋努力,攒了一只多达五百人的队伍,趁着篡位者内部出了乱子,打回了老家,当了把胡汉三,终于复国成功,夏朝从他开始又恢复过来了。

古时候一个旅是五百人,因此史称少康以一旅之师复国。南宋末年,小皇帝被元军追得满处跑,文天祥(也许是陆秀夫?记不清了)还以少康复国的故事鼓励大伙,说古人能够凭一旅之师复国,咱们还有数万士卒,为什么不可以恢复大宋的天下?可惜时代不同了,五百人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只能够到非洲去找,数万人的南宋军队被远少于自己的元军打得惨败,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自杀,文天祥则被抓到大都,几年后被杀头。

三。夏桀亡国。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亡国之君。现实中他亡于另外一个部落,商,的进攻,不幸战败亡国。他的实际表现不知道如何,不过儒家把他描述成了一个无道、残暴的昏君,并且用他的例子来吓唬以后的君主们,其中的一个就是刘邦。反正倒霉蛋顶屎盆子是中国历朝的定律。历朝历代的末代君主多数都被儒家描述成了坏蛋,否则他为什么倒霉?唯一的例外是崇祯,这位死后的评价很高,不过他的作为实在是干得好、干得妙、干的爱国臣子哇哇叫,等到有用的臣子都被他杀光了,他也只好去上吊了。

儒家的历史评论,历来和现实都是对不上的,不过儒家的目的也不在于记录事实,而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中国历史上,为了自己的理想而随意修改事实,这样的无耻行为从儒家始。

[老兵评史]三。一--夏朝故事之夏禹

夏禹是颛顼的曾孙(这里又出问题了,因为帝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这样夏禹的辈分要比帝舜高上两辈,却成了他的接班人,估计又是古人编故事没有编好的缘故),他的父亲是鲧。帝尧的末期,鲧奉命治水,治理了九年也没有什么成效。帝舜继位,以鲧治水多年却没有成效为由,杀了鲧而用禹来继续该事业(帝舜也够可以的,杀其父而用其子,这样的业绩要是被管仲知道了,肯定又是因为不近人情而不肯任用他。不过也有可能鲧是帝尧的旧人,帝舜在杀人立威,谁知道呢。不过按理说圣君实不应该心理那么阴暗的)。禹看见了父亲的下场,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命运全看治水的结果如何了,因此只好去拼命(由此可见帝舜的权术,不过这类权术类似七伤拳,伤人之前先伤自己,不算很高明。至高明者乃是后面的周文王,那才是苦大仇深呢。我在北京的时候见过很多这类人士,经常绕着道走。倒不是因为怕他们害我,而是因为警察叔叔老是关心他们,请他们到公安局去做客,谁让他们的苦大仇深都写在脸上了呢,结果被当成社会不安定人士了)。

光拼命是不够的,还要动脑子想办法,好在当时的人已经和梦晓这样的猴子有相当距离了,脑子还是够用的,道道也就有了。鲧治水完全靠严防死堵,搞高压政策,这样水无处可走只有泛滥。禹比他父亲要聪明多了(一个是离猴子又远了点,一个是他是夏朝的实际建立者,总会比一个普通官员强些的),他不仅建立堤坝防堵水患,还积极疏导河水的流向,这样效果就好多了。和他一起工作的主要领导干部,另外还有后稷,他是周的祖先,可见做好事可以泽被后世的,尽管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罕见。

禹治水是如此的卖力,以至于新婚四天就离开妻子,重新上路(现在明白三天婚假的来历了吧,幸亏当年不是一天)治水,后来路过家门口,正好赶上妻子分娩,听到孩子出生的声音,他咬咬牙,没有进去看望老婆孩子(禹的心也够狠的,估计要么是帝舜的人在跟着呢,要么是他计算过什么日子。这个咱们是不能够乱讲的,圣君怎么可以和咱们想的一样呢?)。他一方面拼命治水,一方面关心百姓的疾苦,带头苦干实干(呵呵,我在国内公司上班的时候,一次出差比较辛苦,客户写信表扬,我回来向老板汇报工作,老板表扬我苦干实干,我怎么感觉后背凉飕飕的?今不如昔啊,孔夫子说的对),弄得自己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没了(估计这就是现在人们设法褪毛的动力所在),手掌和脚掌都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倒是省鞋了),脸晒得极黑(估计后来有些人去了非洲,他们就是非洲人的起源)。

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的治水工程终于成功了,而且还不是豆腐渣工程,一直泽被到现在。

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他走遍天下,对各地的情形非常了解,于是按照实际情况、各地特色和具体出产,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此事可见禹贡,一本后人假托的书,可见此事也是假的。九州是后人假想的,在汉朝才得到实施,但是也不是九州,而是十三州,属于监察机构,东汉后期成为实际行政区划。另外,美国独立后的最初十三州划分也是和中国学的,可见他们也是向往中华文化的,中华民族的盛世那是千真万确地。注意护住肚子防止笑破,同时捂住嘴防止被人家当成神经病)。同时还规定:天子京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做甸服,再外五百里叫做侯服,再外五百里叫做绥服,再外五百里叫做要服,最外五百里叫做荒服。不同的地区,行使不同的要求和命令,进行不同的治理。这样算下来,天子能够管到地区的直径不超过两千五百公里,其他地区大概都算是化外之地了。

禹的长期努力终于见了成效,不仅仅是治水,还包括了天子的青睐。天子不仅隆重地表扬了他(一块黑色的玉圭),宣布天下大治(看来天下是否处于盛世,的确是可以通过政府宣布来确认的),后来还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帝舜在位五十年,享年一百零一岁)。帝舜死后,帝禹谦逊,将帝位让给帝舜的儿子商均,天下人不服商均(他们不听帝禹的号令吗?那可是叛乱分子了),于是帝禹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继位,国都选在了安邑(山西夏县,也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早期国都,和楚汉相争时期西魏王豹的国都),国号夏。分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于唐,分封帝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以便继续对圣君的祭祀。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大同,天下一尊,这就是九鼎的来历(九鼎后来据说被周王偷偷化了卖铜,真是买椟还珠,数典忘祖。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周王太穷了,人穷志短嘛)。

当了天子的夏禹继续大作好人好事,仪狄造酒,帝禹喝了以后感觉味道很醇美,就下命令不准仪狄再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估计他这时候已经忘了自己治水的经验教训了,禁止是不可能长久的,关键是要疏导。

帝禹继位不久,就选拔皋陶维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皋陶不幸早逝,他又选拔皋陶的儿子为继承人。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享年一百岁。逝世前,将帝位传给伯益。但是由于伯益执政时期很短,威望不足,诸侯们背弃了伯益而拥戴帝禹的儿子启(咦?启的威望是怎么来的?),于是启成为夏王。从此家天下成为定规。

[老兵评史]三。二--夏朝故事之政治刑法

夏朝最高首脑称为王或者后,这里后还是指王,与王后无关。政权在父子或者兄弟之间世代相传,是古人所谓家天下的开端。

夏朝的政权机构

在夏王之下有掌握政事的三正,作为天子辅臣的疑、丞、辅、弼四邻,为国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掌立法的曦和(又称太史,司马迁的饭碗就是这个,不过司马家作为太史是从周朝开始的),掌诉讼的大理,掌音乐的瞽,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师、国老,掌出使的遒人,掌收取贡赋的啬夫,掌山泽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夏王饮食的疱正,掌夏王车辆的车正。

夏朝九州的划分和甸、侯、绥、要、荒五服的存在,说明了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各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为伯或者牧。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

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个大家族的族长。

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而大夫有家。

夏朝的《禹刑》规定了正刑五大类,科条三千,有大辟(杀头)罪两百多条,膑辟(孙膑享受过这类刑法)罪三百条,宫辟(司马迁享受的那种)罪五百条,墨(脸上涂墨)、鼻(那个字找不到,就用这个代替了,具体就是割人家的鼻子,商鞅给秦孝公太子的师傅用过的那种)罪各一千条。并有名为夏台的监狱。

[老兵评史]三。三--夏朝故事之少康复国

夏朝的建立者夏启的儿子太康(看这个名字就有问题,也太糠了)是个公子哥,不理朝政,沉湎于玩乐田猎,结果被有穷氏首领后羿驱逐了。

这个后羿可是太有名了。他自己善于射箭,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百姓没法活了,于是他老人家出马、给射下来了九个,剩下的那个到现在还挂在天上呢。对了,被他射下来那九个太阳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很重要,弄得不好后果会很严重。后羿的老婆就是嫦娥,偷吃老公的灵丹妙药飞到月亮上去的就是她。不过不知道粮食和氧气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那里据说很缺空气的,虽然据说美国人也没有真的上去过。而且据说这个嫦娥和猪八戒有那么一腿

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看这个名字也不怎么样,又肿又糠的)为夏王,实权操纵在后羿的手里,合着这位是个傀儡。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继位。

这个时候,一个叫做寒(左水右足)的家伙杀了后羿,又杀了相,干脆自己做了夏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直接杀掉君主自立的事件。相的儿子少康逃到了自己的部落,发奋努力,攒了一只多达五百人的队伍,趁着篡位者内部出了乱子,反攻复国成功,夏朝从他开始又恢复过来了。那个自立的家伙则逃回他的部族去了。算下来,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位君主,除了第一位的夏启以外,中间的那三位都是倒霉蛋。

少康的儿子在位时期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终于彻底肃清了篡位者的势力,并且征伐东夷,将夏朝的事业发展到鼎盛阶段。少康父子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人民的武装,就没有人民的一切,这道理是何等的正确啊。

[老兵评史]四。商朝故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确认的王朝。不像夏朝,直到今天其是否真的存在还有争论,大量的出土文物早已确定商朝的存在。这点据说中国就远不如日本了,据说日本人制造历史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人不制造历史,只是喜欢修改历史。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辅佐者是伊尹。按照儒家的记载,他们两位是贤王良相,出于拯救民众于水火的正义感,虽然和夏朝的内政无关,但是基于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带领联合国军入侵夏朝,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大商朝。其实商是臣服于夏朝的一个部落,趁着夏王的统治无力,联合一些部落起兵造反成功,自己称王,建立商朝。不过这两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反正自古以来历史就是给胜利者涂脂抹粉的,失败者永远是昏君加奸臣,胜利者永远是贤王加良相,原因很简单,胜利者发工资。

商朝是建立了,商汤却死了。商二世和商三世相继继位,不过都是伊尹辅政,号称阿衡。后来商四世继位,荒放无度,不尊汤法,被伊尹放逐到桐宫,闭门思过,三年后才得到宽恕,回来复位,在此期间是伊尹摄政。另外一说是商四世被放逐三年后,起兵反攻成功,杀伊尹。由此可见,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权臣,至于下场嘛,往好了说是霍光前辈,往坏了说就是众多权臣兼奸臣的鼻祖了,可见好人难当啊。不过他的称号阿衡,后来被王莽用来作为自己称号,宰衡,的一部分,那个“宰”字来自周公的称号太宰。

商朝建立后的前九代是王朝的巩固发展时期,然后就是九代中衰时期,多次迁都,直到盘庚,第十九代,迁殷才再次兴旺发达起来,从此不再迁都,直到商朝灭亡,那是商纣,第三十代,的事情了。

九代中衰和多次迁都的说法很多,现在看来可能是资源问题。商朝的中心区域是现在的河南省,当地土地肥力不足,当时耕作技术又不佳,不懂得施肥和复种,只知道死命种地,再加上当时运输能力不行,因此无法长期支持大量人群在同一个地区的长期定居和繁衍。盘庚选的地区估计很好,又有一些政策来维持和控制地区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因此得以长期维持。

商纣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亡国之君。按照儒家的说法,商纣很像后来的隋炀帝,各方面都很杰出,就是不知道如何体恤民力和维持各方面势力的平衡,结果成了无道暴君,被伟大、光荣、正确的周武王推翻。其实他是失败于自己军队远征时的周军进攻,就维持各方面势力的平衡方面,他的确没有做好,没有能够及时识破周文王的阴谋诡计。至于其他罪名,例如生活腐化和残暴酷刑,估计都是后来的人扣的屎盆子。

反正历朝历代,胜利者都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先进生产力代表者,失败者则是独夫、民贼,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待续~~~)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12&ID=13616&page=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