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6-01-07 19:01:43)
忆青年(一)初中毕业后,部分启东同学回启东县了,因为启东县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一般具备初中文化的人回到家乡可以混个公职,或上个师范学校进修一下当个小学教师,至少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有部分同学继续留在崇明县参加高中升学考试,他们基本上都考取了崇明中学和民本中学。当时崇明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民本中学在崇明县也是一所不错的中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1-03 18:19:04)
忆少年(二)回到老家半个月以后的一天,我骑着脚踏车去镇上玩,我们小学时几个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大家似乎都长大一些,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前途来了,担忧着能否继续升学读书,他们都是镇上比较富裕的商家子女,读书似乎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都知道我的父亲和哥哥都在上海,而且我曾在上海读过小学,他们就是不明白我为什么不去上海读中学?当他们知道没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1-03 10:08:16)
有感于‘几坛’游览我上网游览之初衷是为了解解闷,因为离开了祖国,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来到了异国他乡,又语言的碍障,没有所能及的事,似乎隔离了这个世界。一度真想‘打朝回府’。后来,感恩节我儿子带着孙子,孙女来看望我们,见我闷的慌,便建议我上‘海外华人第一大门户—文学城’网站,并当场为我申请博客,可以在博客上发表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石库门房子里的故事(六)—乘风凉(纳凉)(上) 回忆起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夏天,天气没有那么炎热,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家家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居住的房子又没有现在这么宽敞。每当夏天的傍晚来临时,每家人家都早早吃过晚饭,把孩子喜欢乘风凉的地方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再在上面泼些凉水,好让晒了一天的热量散去,使孩子们乘凉时更凉快。我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石库门房子里的故事(四)—苏州爷叔一家 我刚读大学时,苏州爷叔也才来这里不久,当时,他还孤身一人,住在从客堂间拦出的一间才五-六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他穿着平常而整洁一个人默默地很早出去,又一个人默默地很晚回来,几乎与所有的邻居都不发生任何关系,偶然遇见邻居也只是笑着点个头打过招呼后出去了或关进了自己的房间。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我的青年时代(十五)—三线建设(上) 七零年的夏天,我报名参加了三线建设,当时还不到三十岁。这是我主动要求去的,也可以说是被迫去的,只要你们看过‘我的青年时代(十四)—涉世之初’的博文,你们就知道我参加三线建设的原由了。从其意义而言有三个方面:首先,参加三线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号召,是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就我个人而言是为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5-12-28 03:22:21)
我的青年时代(十四)—涉世之初 我在上海参加我国第一艘‘051’蒸汽动力装置试验回到大连以后,大连市的文化大革命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两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军队已经进驻工厂,从大门进去的跨越铁路的高架大道两旁,搭起了用跳板和木方搭成的台阶,一直延伸至厂区大门,台阶上站着许多低着头挂着现刑反革命分子、牛鬼蛇神、狗头军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5-12-27 06:36:01)
我的少年时代(一)我小学毕业以后,我家乡的文化教育比较落后,整个县只有两所中学(启东中学和大江中学),因此,当时家乡的许多学生都去同省的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崇明县报考中学(全县有十来所中学),虽然我从来没有过这个考虑,但是命运之神却将我送进了去崇明报考中学的行列。有一天,我去余角镇要好同学王正的家,他是我小学时四兄弟之一,他家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5-12-25 14:54:07)
童年五我又很快在老家距家1.5公里的育才初级小学读三年级,班主任与我家还有点亲戚关系,是一位很敬业的年轻男教师,叫邢仲观。尽管我是土生土长在家乡,但我在上海读了二年书以后,我的同学和家乡的所有人都叫我“上海人”,因为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讲“上海话”,但我与他们都相处的很好。不久,我在那里发现比我低一年级的班级里也有一个会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石库门房子里的故事(三)—褚哥一家(下) 送走欣华以后,一整天的劳累已经使她疲惫不堪,可是回到屋内看到桌子上一堆待收拾的碗筷和吃剩的残渣,她只能振作起精神,收拾整理它们。然后,再安排他们一一入睡时,已经十点多了。这时她几乎支撑不住了,她拿着一只小板凳独自坐天井里休息片刻,又轻轻地走进房间,拿出一个药瓶走了出来,再到厨房里倒了杯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