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童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个社会的种种问题。我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初中宿舍楼院子里那个看似简单的水池,成为了我理解中国社会环境与人格塑造的一个缩影。这里没有秩序,只有弱肉强食;这里没有公正,只有短暂的暴力与沉默。环境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人格中的阴影又从何而来?这篇文章,我想讲述这段经历背后的故事和思考。一、权力的水池:初中宿舍的&l[
阅读全文]
在《燕云十六声》与《归唐》两款游戏中,网易接连讲述了两个看似“历史”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原失地后的复兴执念,一个关于边陲割据政权主动归附中枢王朝。两者一表一里,却隐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寓言——分裂、哀思、回归、统一。如果把这看作普通的剧情设定,那未免太天真。如果你知道《归唐》的开发组原本是来自台湾、曾制作《流星蝴蝶剑》的[
阅读全文]
从拖欠台旅行业百亿团费,看“经济渗透统战”的真实面目2024年以来,台湾旅游业者不断反映:中共至今拖欠疫情前后总计超过百亿新台币的陆客团费,至今未偿。而在舆论尚未平息之际,陆客人数却持续增加,部分观光业者甚至再度张开双臂,欢迎所谓“黄金十年”的回归。这种近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现象,不仅暴露台湾特定产业对陆客的高度依赖,更揭示了[
阅读全文]
在当今的政治语境中,“红脖子”(Redneck)一词早已脱离原意,成为某些人用来嘲笑美国乡村白人、蓝领工人、保守派选民的贬义标签。尤其是在自由派精英语境中,它几乎成了“无知”“种族主义”“民粹”的代名词。更讽刺的是,一些中国网络评论者也学着左派的腔调来使用“红脖子”这个词。他们嘴上喊着“为自由呐喊”,一旦涉及[
阅读全文]
近年,中国大陆的金融监管愈发趋严,名义上是为了“防范洗钱”、“打击电诈”、“加强金融秩序”。然而,许多普通民众却频繁遭遇银行卡被限制、存款无法取出、线上转账失效等“软性金融管制”现象——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往往没有明确告知原因,甚至连银行柜员也说不出所以然。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共当前在财政困局、金融风险[
阅读全文]
一、“难民”二字背后的道德勒索在过去几十年间,“难民”一词在国际政治语境中被高度神圣化:战争、迫害、饥荒、苦难……这些字眼一旦和“难民”联系在一起,往往立即激起同情、救援与道德责任。批评他们?你是冷血;拒绝他们?你是种族主义者;设置条件?你在违反国际人道主义。这种“道德绑架”式的语言霸权,使许多国家在移[
阅读全文]
2025年夏天,又一次热闹的记者会。川普站在麦克风前,扫视全场。轮到新唐人电视台记者发言时,他表情一变,眼神飘远,仿佛内心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我要不要在这儿浪费五分钟听废话,还是赶紧结束回佛罗里达打一场球?”没错,川普累了。他不是累于“左媒提问太毒”,而是累于“右媒提问太臭太长”。这一次,新唐人记者不负众望地奉上了一个[
阅读全文]
2025年6月,一名名叫“小薇”的陆配(台湾配偶)在贵州因多次公开讨要水灾补偿款,并在抖音实名曝光村支书的贪腐行为,突然失联。数日后,官方通报称其已被“刑事拘留”,案件由“贵州国家安全部门挂牌督办”。一个地方性纠纷,最终上升为国家安全议题,此事件迅速引发两岸与海外社群的广泛关注。这不是一起单纯的村务争议,也不只是一次对地方[
阅读全文]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40711/india-china-border/作者按:《纽约时报》刊出一篇标题为《中印边境争端:为何两国因“不毛之地”纷争不休》的文章,看似中立,实则再次暴露了西方自由派舆论对地缘政治的误判和傲慢。这种叙事,与当年奥巴马政府对中共南海扩张的观望态度如出一辙——只是那场梦,美国已经醒了,而《纽约时报》仍然在说梦话。一、“不毛之地[
阅读全文]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的街头燃烧着人类对自由最后的浪漫。当坦克碾过天安门,当鲜血在长安街凝固,全世界都看清了中共政权的本质。那一刻,西方社会愤怒、震惊,仿佛终于认清了这个红色帝国的真面目。美国国会推动制裁,欧洲冻结外交,民间舆论铺天盖地地要求与这个政权划清界限。然而,仅仅几年之后,一切都悄然回转。1992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放弃了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