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正文

中共金融严控的真实动机:从风控到收割的转变

(2025-07-01 01:34:33) 下一个

近年,中国大陆的金融监管愈发趋严,名义上是为了“防范洗钱”、“打击电诈”、“加强金融秩序”。然而,许多普通民众却频繁遭遇银行卡被限制、存款无法取出、线上转账失效等“软性金融管制”现象——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往往没有明确告知原因,甚至连银行柜员也说不出所以然。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共当前在财政困局、金融风险、权力维稳之间的一种深度平衡术。

一、监管幌子下的“账户冻结”潮

越来越多储户反映,自己的工资卡或日常账户里即便只有几千元,也会莫名其妙被限制使用,APP转账功能无法使用,只能跑去银行柜台排长队。而柜员的解释要么是“系统风控”,要么是“账户异常”,但从不给出书面理由或解封机制。这类情况从2023年起广泛出现在各大银行,尤其是中小城市和部分农村地区。

本质上,这是银行在没有正式冻结账户的前提下,通过限制线上交易手段“柔性锁定”客户资金。名义上挂着“反洗钱”的帽子,实际上却变成一种控制资金流动的隐性资本管制。

二、谁在真正被防范?

在官方话术中,金融管制是为了防止电诈和非法资金流动。然而从实际操作中看,真正受限的往往不是黑产账户,而是普通老百姓:

  • 工资账户被限制;

  • 从事微商、电商、自由职业的群体尤其容易被标记“高风险”;

  • 使用微信、支付宝收款频繁也可能触发风控;

  • 取现金额度被压缩,柜台也拒绝大额支取。

这说明监管系统本质上并没有精准识别能力,而是在大数据基础上采取“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预防性维稳策略。其后果是将整个金融环境的信任基础逐步瓦解。

三、储蓄收割的预演?

更深层的担忧来自公众的直觉判断——这是不是为了“未来可能的收割”提前锁仓?

中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普遍穿底,以柳州为例,其财政收入149亿,但政府债务总额高达3400亿,实际处于技术性破产边缘。而地方政府已无法靠土地财政输血,只能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而中央财政也面临赤字、地方基建、债务置换等多头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存款”不再是公民的私人财产,而被视作可以动用的“国家资源池”。对流动性的管控,正是在为可能的集中调动做准备。前有“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后有多地银行限制大额取现、冻结卡片,其实质是一种对小储户的“慢性定向收割”。

四、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将存款说成投资

河南村镇银行储户事件就是一记警钟。储户通过正规平台存入的资金,本质是“定期存款”,却被监管机构和官方媒体定性为“理财投资”,甚至借此指责储户“贪心”、“活该”。

这种舆论操作逻辑是:

  • 银行跑路是储户“贪图高息”;

  • 资金被冻结是“自担风险”;

  • 国家无需赔付,因为你是“投资失败”。

这是一种彻底的本末倒置——政府监管失职、银行违法操作,却让储户承担全部后果。背后正是“责任转移术”的熟练运作。

五、未来趋势:从维稳到系统管控

中共金融严控并非短期政策,而是对其执政正当性焦虑、财政危机恶化的长期回应方式。它不再信任市场的自由流动机制,也不再允许民间资本自由进出。随着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金融手段将逐步变成政治控制的工具:

  • 打着“风控”旗号冻结个体资产;

  • 限制公民财富流动性,形成“资金围城”;

  • 将“金融监管”转化为“政治管控”手段。

结语:

表面看是金融风控,实则是权力维稳;表面说是打击洗钱,实际是防止资金出逃。中国储户的存款,正在从个人资产转变为“待征用资源”。未来若真遇上“经济保卫战”,这批早已被锁定的存款,或将成为第一批被“动员”的财富。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