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正文

Loser体制:中国式强权的终极悖论

(2025-07-15 22:31:39) 下一个

近年来,中共网军热衷于把批评体制的异议者贴上“loser”的标签。他们借用西方俚语试图羞辱不满现状的中国人,仿佛只要你失意、失业、失望,你就没有资格发声。然而,在西方民主社会,“loser”并不代表道德上的失败者,而是社会制度所应保障与支持的群体;而恰恰是中共体制,本质上构成了一个赤裸裸的“Loser体制”——它压迫、牺牲、排斥自己的失败者,最后只能在文明世界中沦为真正的失败者。


一、民主国家如何对待失败者?

在北欧国家、德国、加拿大、美国等民主社会,所谓“loser”不会被剥夺基本权利。即便一个人暂时失业、破产、退学,社会也不把他扫地出门,而是通过普惠式社会福利制度帮助他重新站起来。

  • 根据OECD的报告(《A Broken Social Elevator? How to Promote Social Mobility》),北欧国家的代际社会流动性远高于中国:例如,在丹麦、芬兰等国家,一个底层家庭出生的孩子,有超过25% 的概率在成年后进入中上层阶级;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到10%

  • 美国的大学助学贷款制度和低收入学生奖学金制度,使得底层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哈佛、耶鲁等顶尖学府。

  • 欧洲大多数国家提供全民医保和住房救助,失业者可获得补助,而非被迫“灵活就业”。

这些制度并非出于“慈善”,而是对失败者命运的制度尊重,是民主社会对“人本价值”的承认。


二、中国式“失败者”:被锁死的阶层,被榨干的个体

中国人熟悉的“失败者”从来不缺:无数被“奋斗话术”碾压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被榨干血汗的外卖员、在高考中失败一次便永无翻身机会的底层学子……但他们面临的不是帮助,而是更深的制度歧视。

  • 基尼系数居高不下: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基尼系数稳定在 0.46 以上,明显高于日本(0.33)、德国(0.31)与加拿大(0.32)。这意味着财富和机会被牢牢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 户籍制度仍未实质废除,农民工在城市中付出最多,却无法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市民福利。他们是城市文明的“隐形者”。

  •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曾坦言:“中国社会阶层基本已固化”,上层子女继承的不只是资源,还有机会,而寒门子弟面前是一道几乎无法跨越的无形门槛。

更悲哀的是,这些失败者不仅要承受生活的苦难,还要被体制羞辱为“不合格的国民”,在舆论中被污名为“丧”、“躺平”、“白嫖者”。


三、典型案例:中国“Loser体制”的真实面貌

  1. “唐山打人案”:女性在公共场所遭遇暴力,围观者冷漠无动于衷,政府封锁言论,只做表面处理。弱者在中国,不仅没有保护机制,还要在“维稳优先”的政策中再次受害。

  2. “蛋壳公寓爆雷”:数万年轻人被卷入中介资本骗局,被赶出住所无家可归,而政府却不追责企业高管,只强调“社会稳定”。

  3. “灵活就业”粉饰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2023年一度突破 21%),却被政府宣传为“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实则是失去保障的漂泊生活。

  4. “清零政策下的底层劳动者”:疫情期间,上海封城导致数十万外卖员、搬运工、日结工无处可去、断水断粮,却没有国家赔偿或庇护,反倒遭遇冷漠和暴力清场。

所有这些,正是这个体制对失败者的本质态度:既不保护,也不赦免,甚至不承认他们的存在。


四、失败的体制,真正的“Loser”

中共制度的失败不只是对个体命运的践踏,更体现在它本身对现代社会逻辑的违背。

  • 它怕失败者结盟,怕他们发声,怕他们形成舆论——所以用高墙、删帖、跨省、监控打压一切可能的组织化;

  • 它只奖励“服从的成功者”——即便是靠掠夺和献媚成功,也比“正直的失败者”更受欢迎;

  • 它怕对话、怕自省、怕调整——因为它无法承认自己有错。

这一体制要打造的,不是共赢社会,而是“服从者的金字塔”;它最终的逻辑不是“全民共享成功”,而是“失败者用命托起上层”。


五、结语:民主制度拥抱失败者,极权制度制造失败者

谁才是loser?是那个在微博上控诉黑心资本的打工人?是那个反对权力滥用的大学生?还是那个在抗议封控中怒吼“我们要吃饭”的市民?

不,他们不是失败者,他们是受害者,是被背叛的纳税人,是这个体制下本应被保护却反被惩罚的人。

真正的Loser,是一个连底层都要割、连批评都要禁、连失败都不许存在的制度。

真正的失败者,是那个靠维稳、洗脑、恐惧维持合法性的政权,是那个注定被文明世界唾弃的体制性异类。

世界在前进,而它只能在历史的尘埃里孤立自闭,终将失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