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曾一度走向市场化、多元化。但近十余年间,尤其是习近平连任之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在系统性地“脱轨”——不是向现代国家治理迈进,而是加速倒退,正式踏上重返毛泽东时代的道路。
从经济逻辑、权力结构、社会动员方式,到思想控制与对个人财产的态度,这一轮“新时代”正在剥去现代社会的表皮,露出计划经济和政治高压的旧式铁血本相。
近两年,各地兴起所谓“文旅开发热”:美丽乡村建设、古镇改造、景区重建、打卡地塑造——这些名目繁多的“旅游+”项目,表面是发展经济,实际上却成了地方财政危机下的掩体与筹资工具。
最近,在一些地方,村委开始向村民要求“自愿捐款”或“贷款入股”,参与到村庄景区改造中。每户摊派数万元至十余万元不等,名义是“共建共享、振兴共富”,实质是将项目成本粗暴转嫁给毫无风险承担能力的普通百姓。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项目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强运营依赖的投资行为。其本质上应由专业企业、资本或政府财政来承担,而不应转嫁给没有经营经验、没有退出机制、没有回报渠道的普通农民。
政府所谓的“村民投资景区项目”,在本质上具备以下严重问题:
风险-收益错位:
村民要出钱承担投资成本,却无决策权、无退出权、无股权保障,项目失败只能自负盈亏。
产权不清晰:
出钱之后,多数村民无法获得明确的物权或经营权,往往只是修了几面墙、粉了几栋房,真正运营和盈利部分仍被村委或“合作方”掌控。
非市场筹资行为:
村民并非自由市场上的投资者,而是被动接受摊派任务,有的甚至直接被威胁“影响低保”“影响入学”。
项目决策脱离市场机制:
缺乏成本-收益评估,纯靠上级领导拍脑袋,规划浮夸、定位脱节,最终导致大批“空心景区”“纸板古镇”烂尾收场。
摧毁私有财产神圣性:
将百姓的个人积蓄、房产抵押或劳务强行“集体使用”,模糊公私边界,造成财产安全的制度性崩塌。
换言之,这种摊派式开发项目,并不是振兴农村经济,而是利用“文旅”名义行变相征税与剥夺之实,是对市场逻辑和产权制度的双重否定。
毛泽东时代的“早请示晚汇报”早已远去,但今天的中国又一次走上了对最高领导人全面造神的道路。从小学教材到公务员考试,从街头标语到官媒头条,“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凡事“学习总书记讲话”,凡事“贯彻习思想”,网络热搜天天置顶。任何质疑都可能被视作“攻击党和政府”“涉嫌寻衅滋事”,言论审查空前严厉,社交媒体、课堂、播客、出版物统统纳入控制体系。公民社会的最后一点自我表达空间,正在被铁网包围。
中共已经明确表态要加强党对民营企业的领导,互联网巨头被清洗,房地产企业接连爆雷,教培行业一夜归零,平台经济“自断根系”,国企回潮。民营企业主失去信心,大量中产阶层选择“润”出国门或紧缩消费。
这一切的深层逻辑,就是:
私营经济不是被承认的市场主体,而是国家可以调度和压榨的“附属部件”。
这是一种变形的“新公有制”,是毛时代“计划统制经济”的现代翻版。
无论是旅游摊派、疫情封控,还是储户冻结、村镇银行暴雷、强拆强迁,每一次危机都昭示着同一个现实:
个人财产不再安全,个人权利不再神圣。
过去人们以为“计划经济不会回来”,现在却发现不仅回来,而且穿着“治理现代化”的西装,打着“高质量发展”的旗号,以更加复杂的方式卷土重来。
这正是毛式统治的核心手段:以集体意志、政治合法性为压舱石,挤压个体的生命、财产与思想自由。
中国之所以“回到毛时代”,不是出于怀旧,也不是历史倒退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体制在面对财政崩塌、官僚溃散、市场失控、信任断裂时的一种本能防御机制。
它不会因为“理性讨论”而改变方向,因为它根本不是建立在理性之上;它也不会因为“危机信号”而自动纠偏,因为纠偏意味着权力的自我克制,而这恰恰是这个系统无法做到的。
所以,它只会继续向下,直到社会动能耗尽,直到新一轮的剧烈断裂到来。
在这个意义上,2025年中国社会释放的,不只是“回到毛时代”的信号,而是制度崩坏前夜的哀鸣。
改开几十年成果一朝丧尽的现实写照,独裁特权不死,民族苦难无穷。64从未远去,上一代未竟的使命,终将由下一代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