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正文

戳穿全球化下西方人权的虚伪:美式民主韧性的关键时刻

(2025-07-14 22:33:40) 下一个

在过去数十年,全球化曾被包装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光明旗帜。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高调宣扬人权、自由和法治的价值观。但当全球供应链以不可逆的方式连接起南北半球,当跨国公司开始以“人权”为口号、以“剥削”为手段追逐利润,西方所鼓吹的道德高地开始崩塌,露出虚伪、双标的真面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外输出人权话语,将其作为道德制高点,用以施压异见政权或经济竞争者。然而,在面对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利润的诱惑时,那些动辄谈论“劳工权益”“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企业,却甘之如饴地融入中国式管理逻辑,主动适应乃至鼓励诸如996、高强度轮班、甚至暴力体罚的用工制度。苹果、耐克、三星、通用汽车等知名品牌,其在中国与东南亚的代工体系,普遍存在过劳、压榨、工伤频发却得不到补偿的现象。这些企业在本国推崇“work-life balance”,到了中国却默认工人被困在生产线上12小时以上。

一则被写入中国教科书的故事更具讽刺意味:外国商人考察中国工厂,原本沉默冷漠,直到看到工人因效率低被皮带抽打却默不作声,顿时赞叹“纪律严明”,当场决定投资。此类故事被当作改革开放成果宣传,但细读之下,其真正含义令人不寒而栗——暴力、压榨、驯服,成为中国对外招商的王牌,而西方资本对此非但不批评,反而欣然接受。这不是一种对“落后国家”帮助式的俯视,而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同谋。

更严重的问题是,西方政客对此的沉默不仅出于利益计算,更反映出他们对本国民主韧性的过度自信。人权被当作外交工具,而非普世信仰;劳工困境被视作遥远国度的问题,而非全球资本结构的后果。而当川普等政治人物推动脱钩、重建内需、打击低人权国家倾销体系时,恰恰遭遇了最大反弹:既来自自由派媒体,也来自跨国游说集团。人权口号在面对实际利益时,往往连一张遮羞布都算不上。

为了应对来自建制派、跨国资本乃至敌对媒体的多方压力,美国政府近来对川普本人的政治形象进行了刻意塑造,甚至不乏造神色彩。近期白宫官网上出现了将川普比作“超人”的宣传海报,此类举动表面上看似荒诞,但其核心逻辑是试图加强领袖象征,增强社会对强势政权的信任感,以度过全球秩序重构期的阵痛。在全球化退潮、通胀高企、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川普作为“反体制象征”的品牌价值被重新激活,其强硬形象为美式民主寻求新的韧性支撑。

但问题在于,造神只是战术性止痛,真正的制度转型仍需面对深层结构性矛盾——如何在维护民主机制的同时,对抗以利润为唯一准则的资本渗透?如何确保脱钩战略不沦为口号,而能落地为可持续的工业政策和劳工保障?

如今,全球化进入动荡期,美式民主也迎来了韧性测试的关键时刻:是选择继续虚伪双标、纵容资本践踏人权,还是痛定思痛,主动重建以公平为基础的全球合作新秩序?

真正的普世价值,不应在中国工人的哭声中噤声,不应在血汗工厂的流水线上失语,更不该在利润面前缴械投降。

历史终将记得谁在虚伪,谁在反省,谁在伪善的口号背后洗净了双手,又谁将为全球最沉默的劳工争回最基本的尊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