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关于日本的历史仇恨从未真正降温。无论是教科书、影视剧,还是每年固定节奏的“纪念日”,都在不断强化“国仇家恨”的情绪。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到底是在纪念历史,还是在被操控仇恨?
答案很可能是后者。
中共政权将对日仇恨制度化、常态化,不仅是为了追责历史,而是出于一种现实的政治需要:
它需要一个“永恒的敌人”来统一民众的情绪,掩盖自身统治的弊病;
它需要一个安全的“输出口”,让民众的愤怒可以在“对外仇恨”中释放,而不是转向内部问题;
它需要通过不断灌输“你是受害者”的意识,来制造一种“国家必须强硬”的合理性,以支撑它的军备扩张与高压统治。
这种操作极为精致,仇恨被包装成“历史正义”“民族觉醒”“尊严抗争”,实际上却是集体情绪的政治利用。
一个国家记住苦难,是为了警醒和成长;但如果永远沉溺在受害者的位置,不允许反省自己,那这就是道德绑架和政治操控。
中共的逻辑是这样的:
因为日本曾侵略我们,所以我们永远拥有“道德制高点”;
因为我们是“苦难民族”,所以外部批评都可以视为“二次加害”;
因为我们曾被欺负,所以今天我们有权“变得强大”,哪怕这个“强大”以压迫自由为代价。
这就是受害者心态的武器化。当“我是受害者”成为一个可以豁免责任、压制他人、掩盖现实的标签,它就不再是历史记忆,而是权力话术。
不要以为这种仇恨仅仅针对日本,它只是中共话语系统中的第一个靶子。一旦仇恨思维成为主导,它便可以被无限扩展:
今天日本人“没道歉”,明天美国人“干涉内政”,后天英国人“殖民过我们”,再后天法国人、德国人、甚至韩国人都能被拉出来“反思历史”。
八国联军?鸦片战争?台海问题?中印边界?哪段历史不能被翻出来用于政治动员?
一个没有边界的历史仇恨叙事,最终将导向一种泛仇恨民族主义——一种没有真正盟友、只有受害者意识和复仇情结的危险体制。
在仇恨中,理性不再重要,情绪成为唯一正义;
在仇恨中,我们不再问:“今天的中国做得是否比别人更文明?”而只是一遍遍重复:“别人当年更野蛮”;
在仇恨中,年轻一代学到的不是反思、宽容与超越,而是愤怒、仇视与盲信。
我们会丧失真相,放弃思考,错过与世界的连接,甚至最终也会在仇恨中失去自我。
真正成熟的国家,是敢于面对苦难历史,也敢于走出苦难历史的国家。仇恨不该是一种国家战略,更不该是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我们当然可以记住南京,但不该活在南京;可以要求反省,但不能终身索赔;可以批评过去的日本,但更要警惕今天的中共。
当仇恨成为一种制度,它迟早会反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