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40711/india-china-border/
作者按:
《纽约时报》刊出一篇标题为《中印边境争端:为何两国因“不毛之地”纷争不休》的文章,看似中立,实则再次暴露了西方自由派舆论对地缘政治的误判和傲慢。这种叙事,与当年奥巴马政府对中共南海扩张的观望态度如出一辙——只是那场梦,美国已经醒了,而《纽约时报》仍然在说梦话。
在现实主义的国家逻辑中,没有哪一寸土地是可以“轻易让出”的,尤其是边境地带。正如印度前将领所说:“今天你不守,明天就是敌人新的一步推进。”
“不毛之地”一词,在美学上轻描淡写,在战略上却极度危险。
领土并非只取决于眼前利用价值,而是民族未来的主权认同、军事缓冲、资源潜力与历史责任。
纽约时报以“为点荒山打得头破血流”为基调,不仅对印度构成文化羞辱,也变相掩盖了中共多年来在边境的“灰色扩张”。
2012年黄岩岛事件,是南海灰区战术的起点。中共以“民兵渔船”“建灯塔”等名义,逐步将暗礁填海变为军事基地。美国当时的应对呢?
没有实质制裁;
没有护航盟友(菲律宾)收回控制权;
没有改变规则破坏者的成本。
而这套模式,被中共原封不动复制到了中印边境:
修路、建哨、设基站,一锹土一段线,用基建推进既成事实。到2022年中印冲突爆发,不过是长期默许的后果集中爆发。
印度能顶住:军力不弱,体量足够大,主权意识强烈,且有美国、日本等印太战略合作者的支持;
菲律宾不能硬碰硬:军力孱弱、内政复杂,过去几任总统态度反复,最关键是——奥巴马时代的美国没有背书。
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年墙内民众戏称奥巴马为“奥观海”——中共南海岛礁越造越多,美国却只会在远处“深表关切”。
美国战略界已不再迷信和平主义与制度演化说。
从川普开始,美国首次将中共列为“战略竞争者”;拜登虽表面温和,但持续推进:
半导体和高科技脱钩;
军援印度、联合日本澳洲布防第一岛链;
国会两党一致推行“反渗透、反认知战”政策。
如今2025年的川普政府(二度执政)则明确主张以硬实力遏止中共对边境、海域、舆论的全面渗透,包括:
在南海设立“准禁区红线”;
强化对台湾、菲律宾、印度的军事合作;
制裁中共灰色作战相关企业与单位。
然而,《纽约时报》却仍在用一种老派全球主义话术,掩饰中共的现实扩张。
“为何两国为不毛之地纷争不休”这个标题,就像是战场旁一位戴着眼镜的评论员,捧着红酒对奋战中的士兵说:“你们太不理性了。”
但国际政治从来不是理性分蛋糕的过程,而是:谁敢守,谁能得;谁不守,谁失去。
奥巴马曾信奉“合作共赢”,结果是中共岛礁遍地;
拜登之后,美国从梦中醒来;
印度没做梦,它知道每一块石头都是底线。
而《纽约时报》还在高声念着“全球共治”“和平理性”“不毛之地”,仿佛梦境永远不醒。
如果明天中共来关岛搞基建,它还会说“这只是荒岛,没必要冲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