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中关园偶题》1993[癸酉仲夏]
欲罢轻阴问柳丝,远山冥默送青迟。
关情南陌将雏燕,遣兴中庭曳尾龟。
旅食一身牛马走,著书千卷死生期。
蓬门昼永思佳客,珍重春风啜茗时。
《无题》1996
老任书签冷旧芸,孤怀谁共挹清芬。
忘情久坠青云志,嫉俗难亲凡鸟群。
出处平生如梦令,炎凉一例送穷文。
秋来且近杯中物,沉醉佯称酒半醺。
《八十[
阅读全文]
七十年代提倡“战天斗地”,文学作品中当然有所反映。偶尔翻到作为业余作者的我当时写的一首四句小诗,帖在这里供大家一乐。
《报春》
晨迎东风战山崖,
锤舞满月狠狠砸。
虎口震裂鲜血淌,
哈,绽开朵朵报春花!
(载《河南日报》一九七八年春)
[
阅读全文]
“小説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唐代傳奇擺脫了六朝志怪“粗陳梗概”的形式,“施之藻繪,擴其波瀾,”使篇幅大大加長。更重要的是,它已不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説”的簡單記錄,而是“有意為小説”(魯迅語);已不是專錄神怪靈異之事,而是把筆端轉向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從而預示了宋元現實主義文學繁榮的春天氣息。
唐人傳奇[
阅读全文]
六朝志怪是我國小説的初級形態,大多還是“粗陳梗概”的“叢殘小語”。但是,它卻記錄了不少有較高思想價值的民間傳説。其中以青年男女婚姻、愛情爲題材的篇什,猶如一朵朵嬌小而芬芳的鮮花,為中古早期的小説苑大添光彩。
自周代已降,我國宗法社會既已形成。封建禮教嚴酷地束縛著青年男女的手脚。因此我國小説自開始出現起,就罕有像《詩經》&ld[
阅读全文]
贈馬振方師二首(新韻)
一、
稗海耕耘六十年,滿園桃李性仍謙。
聊齋評賞贏佳譽,論藝鈎遺舉世傳。
二、
求學三載在燕園,解惑析疑屢晤談。
歷久師徒情愈切,重洋難阻半生緣。
(2020年3月5日)
贈胡靜
燕園求學未相知,威大同窗患難時。
曾歷坎壈明善惡,菊花縂展傲霜姿。
(2020年3月26日)
[
阅读全文]
一九八四年秋至一九八七年夏,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当时听过一些名人演讲,如今脑子里剩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记忆。但这些零碎的记忆,似乎也说明些什么。故权且写下来,聊博诸位一灿。第一个是名导谢晋。他讲的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但开场白却记忆犹新:“今天,有幸到全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来!到具有悠久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来[掌声]!到精英荟萃、大[
阅读全文]

威大耕耘五十年,李桃滿苑譽聯翩。
古文志怪精研論,雜俎傳奇细校詮。
卅載苦辛攻史記,十编譯註炳坤乾。
更開華夏文芳圃,清亮*專刊永世傳。
*CLEAR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
阅读全文]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苏轼(1037-1101)的作品在西方也广为读者接受和欣赏。本文不拟总述苏轼作品在西方的传播,而是选取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本科教学中最为流行的三种英文本中国文学选集(教材),来探讨苏轼及其作品在西方中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品评苏轼作品译介之得失,并以此蠡测苏轼作品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
一、诸选本所选苏轼作品
[
阅读全文]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唐代诗人王维这首《少年行》,专门描写咸阳侠客的热情豪爽,昭示英雄少年的放浪不羁,很是有名,我也非常喜欢。
相形之下,我的少年似乎鲜有壮志凌云的时候。只是在特定情形下,也有过自己的梦想—比如当演员。
那时我十二、三岁,在邻村上初中。
有一天,我们正要下[
阅读全文]
美、加超市里有各色苹果:红苹果,黄苹果,也有青苹果。但我从不买青苹果。
我早吃够了!
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障碍。儿时吃的青苹果和超市里卖的完全不搭界,那只是未成熟的苹果蛋子,咬一口,又酸又涩;吃不到第三颗,牙就全酸倒了。
为什么吃又酸又涩的苹果蛋子?答案只有一个字:饿!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六十年代末。饭常常吃不饱,更不要说零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