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6)洛阳会议——第一次“弄斧”到“班门”1983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重点中学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第一次全国备课工作会议,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当时教育部文件规定,各省市必须有城市两个省重点中学和农村两个省重点中学参加实验。我们湖北省是武汉市的华师一附中[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5)我的班主任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我的高中班主任吴传忠老师,教我们二班和一班的语文。当时,易中天在一班,我在二班。
2010年7月,易中天在答《东莞时报》记者问时,是这样回忆高中时代的吴传忠老师的: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叫《记一位难忘的人》。
我问老师,写古人行不行?老师楞了一下,说行。
我又问,不写成记叙文行[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4)恩师袁福老校长,精心栽“培”(敬爱的袁校长)1979年9月,经安大庭校长同意,我“借调”到母校华师一附中上班了。袁校长与语文组党支部书记、语文特级教师陈治平老师、语文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研究后,决定让我到初一年级教语文。特地安排资深语文教师刘友三老师当我的“师傅”——指导老师。(1982年,我的恩师刘友[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3)贵人袁福老校长,千方百计调我回母校(敬爱的袁福校长在华师一附中千家街老校区)1965年,袁校长是负责抓教学并兼管高三年级工作的副校长。1979年春季开学后,王场长带我去见袁校长,他非常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培永啊,王主任那天回来说,他在汉口街上碰到你了,我们都欢迎你回母校!”一边对王场长说:“王主任,你马上去把[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贵人王场长,劝我回母校王仕良场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华师一附中校办农场的场长。他高高的个子,体魄魁梧,比我们这些高中生年长十来岁。他不仅懂农活,尤其善于管理到农场劳动的学生,与学生干部关系特好,高中各班团支部、班委会的成员到了农场都听他指挥。我只是曾经受他领导和指挥的学生干部之一。(1991年5月1日王仕良主任在红安[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1)贵人安大庭,让我跟他走恢复高考后,安大庭校长带我调到区重点中学,才真正开始了我的语文教育教学人生。
1967年结束语文师资短训,我被分配到武汉市水厂路中学当老师,到1977年恢复高考,十年一瞬间,虽已成家,却未立业。
恢复高考招生那一年6月,从武汉四中调到水厂路中学的时任校长安大庭,有一天在教学楼走廊看到我,就笑眯眯[
阅读全文]
三、我的文革十年(19)教学渐入正轨,边教边学边思197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出版了一套初中《语文》(统编)课本。武汉市教育局及各区教育局都成立了教学研究室,集中了各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研究并指导各学校的学科教学,经常组织学科教研活动,藉此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此前,还调整新老学校的领导班子,从老校调一些中年骨干教师,到新校[
阅读全文]
三、我的文革十年(18)批林批孔批周公我的文革十年,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但是,1965年参加高考,因“不宜录取”名落孙山后,椎心之痛难以释怀。尽管文革风起云涌时,在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师资短训班,有幸被选为武汉市第一批红卫兵赴京,于1966年8月18日,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还被大会组织安排站在天安门城楼[
阅读全文]

三、我的文革十年(17)“学工”上工厂,“学农”下农场文革十年后期,学生回校“复课闹革命”之后,中学教育改革新增了两门课,而且有课本《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学校师生及课程表简称“工基”和“农基”),在学校上课是十九位理科老师们负责,班主任要负责带学生去工厂学工、去农场学农,美其名曰“理论与实践[
阅读全文]

三、我的文革十年(16)我的两个弟弟我的两个弟弟现在都是古稀之年的退休老工人。文革初期他们两个都是武昌烈火中学,后改名“武汉市紫阳湖中学”的初中学生。大弟弟小时候经常生病,体质较弱。1968年初,我的父亲听别人说,他们461厂可以让一个子女顶父母的职进厂。马上回家与妈妈商量,让体质弱的大弟弟顶职进厂,留城当工人,让体质较强的小弟弟以后下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