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06)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1982年开学前,袁福老校长叮嘱我,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推出的这套分编型《阅读》和《作文·汉语》,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与该社传统的综合型《语文》课本完全不一样。而且,进行这套教材改革实验的规模,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全国各省、直辖[
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随笔(0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的一句名言。《劝学》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传统名篇,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
阅读全文]

女人缘(05)高中美女同学从美国回来,找我协助她经商(在农垦中学合资的制药有限公司门口,与老同学胡慧合影)1991年2月25日,我和赖瑞光校长,陪第一次来海口讲学的中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游览海南名胜古迹。(左起赖校长、第三人是魏书生、李培英再三亚大东海)第一天,我们三人刚进海口市的“五公祠”大门,门边一对中年男女衣[
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随笔(04)即席讲话,条理分明1983月10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陈景润先生在我们的校友罗声雄的陪同下来到华中师大一附中。那天华师一附中正在开运动会,当陈景润和罗声雄两位教授在学校领导陪同下走上运动场边的主席台时,广播中传出播音员无比激动的声音,告诉同学们一个特大喜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教授到我们学校来啦!请大家到主席台前面[
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随笔(03)画是有形“思”古人说:“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用这个辩证观点去欣赏诗画,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如果从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画是有形“思”,想象思维始终伴随着阅读和写作。语文教学适时适当地运用画简图的方法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是荀子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
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随笔(02)异地上课,求真求实1985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研室负责语文教改实验班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通知我,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沔阳举行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大会。让我带300分《初中试教总结》赴会,还要准备借沔阳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1985年8月初,张良谟与我在青岛海滨浴场。)11月6日上午到达沔阳县教育局招待所,下午2点到沔阳二中,立即去准备上示范[
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随笔(01)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鲁迅小说《孔乙己》结尾的一句话。鲁迅的这篇小说,编在人教社重点中学分编型教材改革实验初中《阅读》课本第五册。1984年12月17日,应华中师大中文系见习生的要求,举行了一次三百多人听课的大型公开课。讲读《孔乙己》,计划两个课时。我按照教学计划讲读完课文后,照例请学生提问。[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5)通往世界冠军之路1988年7月11日,汪深在芬兰举行的二十届国际化学奥赛取得金牌第一。这是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学科奥赛以来的第一块金牌第一。汪深从芬兰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是给武汉发电报(这是当年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一封电报是:“三级跃过一步而已感谢老师同学汪”;还有一封电报发给他的爸爸妈妈:“归心似箭”。(一)三级跃[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4)应邀赴广州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全国中语会“)第四次年会,于1987年12月20日在广州开幕,张志公先生致开幕辞,理事长刘国正先生作工作报告,秘书长张定远先生主持会议。下午,全体代表听吕叔湘先生的讲话录音;张志公先生的报告《关于深化语文教改之我见》。看着志公先生那熟悉的儒者长辈的形象,一边[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3)全力以赴,宣传人教社分编教材试教成果1987年5月初,我们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与语文科主任雷秋山、负责指导分编型教材实验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研究决定,暑假到郧阳地区宣讲人教社分编型教材改革实验的成果。7月10日,人教社《写作》责任编辑王连云老师到汉,第二天,他与我们一起到郧阳去宣讲实验教材。7月11日,省教研室语文科雷秋山主任率领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