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4 阳春三月,赴苏沪听课学习

(2025-07-10 18:56:24) 下一个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4)

                                                阳春三月,赴苏沪听课学习

(一)顺江而下,第一站到金陵上钟山

1986年3月底到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改革教材实验班的执教老师:武汉六中洪镇涛、武昌实验中学陈文国、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县一中史少典,华师一附中的李培永。在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和武汉市教研室教研员涂光辉老师的带领下,乘“东方红”客轮,顺江而下,先后到南京师大附中、扬州中学、苏州十中、上海育才中学等全国著名重点中学听课学习,与实验班执教老师座谈,探讨高中实验教材的教学教法,顺道游览了江南的名胜古迹。

我们于3月28日从武汉出发,乘坐“东方红”客轮,在长江上航行了28小时,终于在周六下午到达南京港。下船出港口就看到,江苏省教研室的盛老师举着接“李培永”的牌子,令人精神为之一震。我们与盛老师握手后,就乘江苏省教研室的面包车,到他们安排的邮电招待所下榻。

晚上八点,江苏省教研室负责实验教材的教研员朱茫茫老师来招待所,与张良谟老师详细研究了行程计划。鉴于第二天是星期日,茫茫老师建议我们去“一日游”,走马观花游览南京名胜景点。我与朱茫茫是1983年洛阳会议相识,以后每次全国会议相见都要长谈,平时还常有书信往来。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交谈了二个多小时。

周日早上八点半,乘车“一日游”去第一站:灵谷公园。

灵谷公园位于钟山(紫金山)东南坡,中山陵以东约1.5公里处,因灵谷寺而得名。

导游简单介绍说,明朱元璋为建明孝陵,把原南朝名刹迁于现址,后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重建,偏居一侧,不复昔日规模。民国年间,又在此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进门北行,首先见到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五门六柱,顶覆绿色琉璃瓦,气势非凡,坊前置一对石兽。再往前,便是景区最具特色的建筑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如此大的殿堂却不用一根梁柱,全部用砖石造成。殿堂内是公墓的祭堂,正中的墙上写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两边是《民国国歌》和孙中山的《国父遗嘱》,四周墙壁上嵌着一块块“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名单上都是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看着这名单,心情沉痛又复杂,因为想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青史未留名,谁知父母心?

留名在壁上,父母心何忍?人到中年,不仅懂得了“养儿方知父母恩”,更深切体会到养儿育女之不易啊!

“一日游”第二站是中山陵。

导游说,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会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我们无缘从天上俯瞰,只能边听边想象。边听边跟着导游,登了392级台阶后,上达“祭堂”。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普世博爱,金光闪烁!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我立马想到,在汉口民族路、民生路、民主路的交汇处,有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武汉人都知道三民路的铜人像在汉口的繁华商业区,还知道在武昌阅马场“红楼”前面也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更知道三民主义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领袖。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上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站在祭堂大门前,远望苍茫平川,往后看巍峨碧嶂,气象壮丽。立刻想起1984年8月在西安,游览骊山始皇陵,也是这样的天地人自然和谐,深感中山陵与始皇陵一脉相承,且都是生前自己选定的。不得不佩服伟人高瞻远瞩!

中山陵名副其实是“天地正气”,气势宏伟壮观。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

据说,那是1912年4月,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去半山寺打猎,也就是如今的中山陵的位置。孙中山立马被这壮阔的景色给迷住了,激动地说:“这里的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 待我他日辞世时,向国民乞上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可想而知,孙中山葬于南京的愿望由来已久,并不是他人的安排,也不是草草的决定。

跟着导游,第三站是明孝陵,一般般,匆匆而过。第四站是清凉山。“清凉胜景”、“崇正书院”小巧玲珑,其中展出的雨花石,真是天下奇石,石中景物,浑然天成,绝妙之极!立即收藏一枚,至今还在书柜之中。

中餐就在书院吃素菜,别有一番味道。

下午游览了莫愁湖和长江大桥,感觉莫愁湖不能与我们武汉东湖比,南京长江大桥更远不如武汉的长江第一桥。

周一上午八点半,在江苏省教研室,听教研员朱茫茫介绍他们全省实验教材试教情况。

九点四十到十一点半,南师大附中徐老师和许老师,介绍参加人教社高中《写作》实验教材编写过程和试教反映,讲得非常好。

下午二点半,在南师大附中接待室,与执教实验班的郑老师和张老师,还有校长、语文教研组长一起座谈试教工作情况。

周三上午去南师大附中听课,第一节在张老师执教的少年班,他讲《文言文点读练习》;第二节课,郑老师上《阿房宫赋》诵读课。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郑老师的诵读课更胜一筹。听完课后,又就文言文诵读教学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两天、准确地说是一天半,感触很深。看来试教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今后教学中注意。朱茫茫老师讲执教老师的苦恼也与我们的感受大同小异,可喜的是江苏省教研室领导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体谅第一线的老师不容易,从主客观多方面进行中肯的分析,赢得大家的热烈鼓掌。

中餐,我们湖北省教研员张老师,宴请江苏省教研室的领导和几位教研员,感谢他们热情而周到的安排,更感谢他们介绍的宝贵经验。   

饭后,乘南京到扬州的长途汽车去扬州中学。

二、行万里路,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们一行坐的长途汽车,行进在南京到扬州的路上,去扬州中学听课学习。看到窗外公路两边杨柳依依,真是太感谢湖北和江苏两省教研室的领导了,大家不由得诵读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时候,是李白送友人下扬州;现如今,是黄鹤楼下的语文老师来向扬州的同行取经。而时间都是在“烟花三月”,穿越时空,似乎看到“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对我们说,你们教语文,要像我一样游名山,行万里啊!我们何曾不想,凡是语文课文写到过的地方都去走一走看一看,然而,中国有几多语文老师有我们实验班执教老师这样幸运呢?特别是边远山村的教师,有的甚至连县城都少有光顾呀!

古人乘船,我们坐车,在车上思前想后,这几年参加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每年暑假参加全国会议,寒假期间,省教研室安排到县里开研讨会、上示范课,所到之处,都是一生中的第一次,真是恍如梦境。

1983年暑假,到牡丹花城洛阳开会,会议之余暇,我们还去当时热播电影《少林寺》的所在地——中岳嵩山一游。

1984年暑假人教社通知我们到丝绸之路上的兰州开会,大会安排与会全体人员去参观游览黄河第一座水电站——刘家峡,当我们泛舟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时,看到那清澈见底的黄河水,才知道现在跳进黄河,是洗得清的!完全颠覆了“跳进黄河洗不清”的旧观念。

那次去兰州开会,还要感谢湖北省教研室领导与教研员张良谟老师,通知我们提前一周出发,先到西安古城,受到陕西省教研室房振宇主任的热情接待,组织该省执教实验教材的老师,与我们一起交流经验、探讨教学教法。房主任还给我们介绍了主要名胜古迹及最佳参观路线,为我们预定好了一周后去兰州的火车票,让我们在西安吃好、玩好、休息好。他告诉我们去秦兵马俑馆参观。最佳路线是::半坡——秦陵——兵马俑——华清池。

半坡遗址在西安郊区浐河畔,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已经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

秦陵,据说是始皇陵,其实,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座小山包,从发现至今,仍未开掘。秦陵位于骊山脚下,面临灞河,依山傍水,风水极好,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兵马俑堪称世界奇迹,如不是亲临现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其工程之浩大,其技艺之精湛,当然其墓葬之奢侈也算古今一绝!

华清池中的贵妃池听起来好美,但遗憾的是,其中的水龙头等现代化的东西赫然呈现在游客面前,很不协调。

值得一看的是,从华清池后面的一条小路上山,有一个“五间厅”,那是蒋介石在西安事变时住的地方。五间厅后面有一亭子,原名“正气亭”,1949年后改为“捉蒋亭”,1986后又改为“兵谏亭”,全因政治气候使然。“亭”还是那个亭,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之一吧。

返程经成都到重庆,乘船顺流而下,饱览长江三峡风光。

当年秋天,我应邀参加在桂林召开的全国语文教改盛会“漓江之秋”,乘船游览漓江,体悟“桂林山水甲天下”,有机会身临其境,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我而言,这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大会组织游漓江,向大自然学习,在桂林到阳朔的漓江沿途,每一个景点都是一幅幅活动的水墨画,不仅养眼,尤其养心。到了阳朔,才知道,原来“阳朔山水甲桂林”!

1985年暑假,人教社通知我,到青岛开初中试教总结大会,同时宣布启动高中试教。大会组织与会人员游崂山。又因我执教的实验班成果非常显著,应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邀请,专程赴京研究如何写好初中试教总结。途中经济南、游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次到江苏听课、学习、交流和探讨,不仅仅是向同行学习,还在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因为我们率先参加语文教材改革,所以就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成了先“富”起来的少数人!不过,我们没有发财,工资还是那么一点点,是靠省市教研室的教研经费“行万里”,得以在精神上丰富起来的少数语文老师,我们感谢改革的大时代啊!

中午饭后离开南京,下午四点左右,才到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扬州,就是李白诗中说的“广陵”。

走进扬州中学,才知道扬州中学不仅仅名气大,学校也大,学校的接待室尤其大。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当我们一行在扬州中学执教老师带领下,穿过一个大花园,走进像别墅一样、空间高、气势不凡、装修富丽堂皇的接待室时,第一感觉这不是“室”,而是“厅”。果然,执教实验教材的唐老师和张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学校专门接待外宾的贵宾楼的客厅。

我们就在那“不凡”的客厅里,听两位中年女老师娓娓谈体会道苦衷,感同身受。她们与南师大附中比较,试教改革的步骤和方法略有不同,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许多问题。遗憾的是因途中耽误了时间,没听到语音柔美的两位女老师的文言文诵读课。

当晚,扬州中学安排我们住进了小有名气的“珍园饭店”。

第二天清早,赶到扬州“富春茶社”品尝扬州风味小吃,杂色包子和五丁包子。然后去“平山堂”参观游览,据说,当年在扬州当知府的欧阳修,非常欣赏这里的古朴清幽,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参拜了大明寺鉴真和尚的佛像及唐代文物陈列馆。

接着,我们赶到梅花岭参观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充分表现了史可法的民族精神和忧国忧民之心。

扬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到过扬州的古今名人数不胜数。更不必说本来就在扬州的“八怪”了。我们借听课学习交流之机到此一游,虽然只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实在是幸运之至!幸福之极!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