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0)
应邀参加省研讨会,异地上课求真求实
1985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研室负责语文教改实验班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通知我,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沔阳举行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大会。让我带300分《初中试教总结》赴会,还要准备借沔阳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10月30日,省语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就我的示范课教案提出建议,嘱咐我一定要认真做好充分准备。
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拿着教案,向老一辈虚心请教。
时任会长是我们学校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陈治平老师,当时去参加年会的还有我的恩师刘友三老师,两位前辈和省语文教研室的几位教研员,认真审阅教案,及时指导。
当时,正是我执教的高中重组的语文实验班刚刚开始走上正轨。外出开会,最放不下心的是高中实验班的工作。好在这六天中有三天是学校期中考试时间。11月5日早自习给我的学生讲期中考试的范围及备考、答题方法。找孙燕同学谈话,说了对她主持下一周学校广播站专题节目的建议,“我们这个班集体”专题介绍一定要实事求是;要突出我们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更新教学观念的特点;注意选用高中同学写得好的课外练笔文广为宣传。
11月6日上午到达沔阳县教育局招待所,下午2点到沔阳二中,立即去准备上示范课的那个班听了一节课,学生的语文基础还可以,但发言的声音不大,也许是因为我这个陌生人坐在后面的原因吧。下一节课上课后,语文老师介绍我与学生见面,大家热烈欢迎,老师请我讲话。
“同学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木子李,十年树木的‘木’,下一句是什么?大家一起说,学生:‘百年树人’,声音再大一些吧,学生高声‘百年树人’!很好,但我的名字不是‘树人’,而是‘培永’,培养学生到永远。记住了吗?学生高声‘记住了!’”初中学生,只要老师善于抓住机会,还是比较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
然后,希望学生明天上课时,也要像今天这样大声回答问题。告诉他们,明天有二三百老师在台下听课,我们在台上上课,要像今天在教室上课一样,大胆、大方、大声发言!
此时,我提问:“谁能告诉我‘目中无人’是什么意思吗?”
马上有学生抢答,而且答对了。
于是,我讲了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言,要有“目中无人”的勇气,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人”,发言要对听众负责,要让在场的人都听得到你说了些什么。我们明天上课有许多老师听课,我们上得好,就是对那些老师的尊重。我们不是表演给他们看的,我们是真的在上课。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是真的在上课!
上什么呢?明天上华罗庚爷爷写的《统筹方法》。请大家今天回家好好预习一下这篇课文,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写下来,明天上课问我。
中学语文老师都知道,《统筹方法》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写的,一篇把数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写的实用文。这三种文体,学生感觉最难学的、老师感觉最难教的就是说明文。
也许省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让我上这节课的目的,除了展示教改成果之外,就是要研究、探索一下这样的说明文,老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吧!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大庭广众之中上公开课,师生相互缺乏沟通,又是比较难的说明文教学,困难重重。
我坚信,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因此,课前去沔阳二中与那个班的老师和学生见面、聊天,熟悉基本情况,特别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表现等。异地借学生上公开课,只有熟悉和了解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离开沔阳二中时,请老师帮我准备好《统筹方法》的教学挂图和一块小黑板。
11月7日,上午开幕式后,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作报告,讲全国及我省的语文教改形势,讲到前段教改的成果,特别表扬了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分编型教材试教的四个学校、七个实验班。并要求各地区、市、县的与会教研室主任及教研员,要认真听七位老师的示范课及试教工作的汇报,学习他们的初中试教总结文章。准备组织各地区县市进行第二轮人教社分编型教材试教工作。
下午二点开始,第一节课由沙市三中的王昌明老师讲读《井岗翠竹》。第二节课由我去讲读《统筹方法》。
万事开头难。上课如此,上公开课尤其如此,这样异地借学生上大型公开课更是如此了。
课堂教学的开头,就是导入程序。上好公开课特别要精心设计导入程序。
上公开课那天,我和沔阳二中的学生在主席台上,面对与会的三百多老师,我是这样开头的: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是第二次见面了,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而且,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看央视春晚,特别喜欢去年春晚表演哑剧的王景愚。我现在来为你们表演一幕哑剧,好不好?(学生兴趣盎然,齐声叫好)你们不花钱买票,但是不能白看,看完我的表演,请大家说说剧情,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
于是,我开始表演一个教师中午下班回家,做午饭的情景:
打开房门,放下《语文》书、备课本,进厨房。
洗手、淘米、煮饭。
然后,择菜、洗菜、切菜;炒菜。
虽然我表演的动作并不十分准确到位,但是,最可喜的是学生放开了,看完后就七嘴八舌说“剧情”。大家说的基本符合要求。明白了老师中午下班回家时间紧,事情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安排好。接着,问学生:“如果老师回家先做菜,后煮饭,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都抢着说,先后顺序错了,那就会耽误吃饭的时间,影响全家中午休息了。
此时,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速读《统筹方法》。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速读完课文后,我问他们,还记得昨天第一次见面时,我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吗?记得就用我说的方法,再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划出来,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加着重线。
巡视结果,发现大家都不懂的一句话是:“卑之无甚高论”。而关键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大家都找到了。
将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自己抄写“卑之无甚高论”的解释。这是我的恩师刘友三老师教我的节省时间的方法,上公开课一定要抓紧时间,围绕中心,“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刘友三老师的名言)
然后,在黑板上挂出课文中的“泡茶”的两幅插图,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再把我的哑剧表演与华老文章中举的“泡茶”的例子结合起来,想一想华老讲的“时间方面的事”。你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能不能多考虑一下“时间方面的事”,用“统筹方法”去解决呢。
充分肯定大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都明确了文章开头第一句话,不仅是关键语句,而且也是文章的中心。这种写法,跟写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都是“开门见山”的开头方式。
最后,感谢同学们为我们这次会议所做的努力!
《统筹方法》公开课在与会全体老师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附录】长江后浪推前浪——湖北省语文教改新秀剪影
雷秋山(原湖北省教研室语文科主任)
气势磅礴的长江,穿过“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西陵峡,江面宽阔起来。九州通衢的湖北,继陈治平、洪镇涛、胡吉章、康中柱、吴鸿基、吕思检、潘曙君等特级教师之后,又涌出一批教改弄潮好手。他们勇于开拓、坚持改革,活跃在湖北语文教坛,正在由扬子江畔走向全国。
他们是──
造就“小市长”的李培永
提起“小市长”,人们不由得想起三年前,因写《假如我是武汉市长》而闻名的王江同学。一个13岁的女学生居然如此“野心勃勃”,要当“市长”,是谁给她斗胆,是谁给她大智大略?王江深情地说:“是我们的李老师”。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李培永老师,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中年教师。1982年秋,他参加了省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改革的潮流,把他推到波峰浪尖,干起了冲浪的事业。他敏锐地发现许多不合教育规律的现象,积累了近200万字的教育资料,勇敢地摸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体系:即培养学生敢想多想会想、敢问多问会问、敢说多说会说;爱听多听会听、爱读多读会读、爱写多写会写。三“敢”三“爱”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对传统文化积习深层的爆破,是“三多”、“三会”的心理基础。三“多”是科学训练量和质的要求,是打破老师“一讲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给学生以发展能力的广阔天地。而三“会”是学法的指导,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是“敢”、“爱”、“多”的必然结果。三条线、三步台阶,融于一炉,王江式的学生便锻造出来了。
怎样让学生敢说、多说、会说呢?李老师认为,关键在教师善于设置最佳“语境”,选准刺激学生非说不可、不说不行的兴奋点。
这是一堂作文课,改革开放初始,国内兴起“西服”热时。上课铃响了,李老师穿一套崭新的西装走进了教室,学生眼睛为之一亮,闪烁着新奇的光彩。李老师会心地微笑着说:“怎么,想议论一下穿西装?行呀,今天请大家就这件事评头品足,题目就是《从李老师穿西装谈起》。话音未落,教室炸开了锅,可见他选准了说话的兴奋点。
一个男同学说:“中国人穿西装,崇洋媚外,还是穿民族服装好。”他特意把“西”字说得重重的。王江和魏贤芳等同学立即反驳:“民族服装是什么?长袍马褂,再拖一条小辫?”(众笑)“不,是中山装。穿西装当然可以,可是体现不了民族精神。”“不对。民族精神不应只体现在服装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精神风貌上。”如此七嘴八舌,在课堂里出现欲罢不能的局面。
实验三年,该班接待了20多省市听课者1000多人次,尽管面孔陌生,学生们却旁若无人、敢说敢为。三年中,该班学生23人(占全班46%)的优秀作文,共50余篇,在《语文学习》、《少年文艺》、《语文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些成绩,常规的100分制岂能容下?传统的标高又怎能评估?至于王江那篇文章,更激起了多少少年奋发向上!
改革“诵读法”的陈文国
在武昌实验中学也有一个教材改革实验班,实验5年,而今已进入了高三。主持实验的是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陈文国老师。他,稍高的个子,脸上总谈漾起微笑,令学生以亲又敬!
新近,《长江日报》报道了他实验的成果。他所教的班在高一高二时,两次与应届生同时参加语文高考,人均成绩86年为81.5分,87年为82.6分,均超过了省平均成绩。
陈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更新教法、更新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三个面向”能力是观念更新的核心;教学生会学与使教师会导是教法更新的两个原则;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的三个内容。
三个“更新”,开拓了陈老师教改的路子。他把改革的触觉,伸向了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如何对侍?陈老师说:“要扬弃,勿抛弃。”他巧妙地留下诵读法的合理部分,细心地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改“只读不思”为“读思并举”;二改一种读法为多种读法;三改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四改“字字落实”为整体理解;五改死记硬背为科学记忆。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终于摸索出从“整体入手、以疑诱读、以读激思、以思促记”的新的文言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这天,湖北沔阳教委大会议室坐满了听课的教师。陈老师在这儿上诵读法的公开课。按教学计划,一节课45分钟,陈老师即要让初一学生学懂《狼》这一课,又要当堂背诵,这比传统教法要节省二分之一的时间。人们拭目以待,想看陈老师的高招。下面是“以思促记”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第一层有两句话,如果改成“一屠归。两狼缀行。”行不行?
生(1):简是简单,好背。但没有“晚”字,就没时间了。
生(2):“途中”也不能省,因为它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生(3):“甚远”说明狼狡黠,也不能漏。
生(4):“肉尽”和“剩骨”与后面的情节发展关系很紧,也不能省略。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些词语都不可少,所以背诵时可别遗漏了。好,我们诵读一遍。一遍下来,几乎全班都能背诵。显而易见,陈老师巧妙的一问,旨在问出故事的时间、地点、情节等要素,学生在回答时,便在思、便在记忆。只有一节课,果然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要求。他的论文《读不废思》荣获武汉市中学语文教学年度优秀论奖!1986年他应邀到山东曲阜讲学,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千余名学员的欢迎。
讲究课堂艺术的胡明道
这是公开课《变色龙》的课堂。在武汉六中胡明道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个个画出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态度变化的心理曲线。参加听课的湖北省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讲习班的学员,无不暗暗叫好。只见胡老师眉头一皱说:“这条曲线很多参考书上都有,看来是被行家里手肯定了的,大概再也不可能画出更好的了”。学生被激动了,有的脱口而出,“那不见得!”胡老师喜形于色 ,“说得好。好在不迷信、好在有志气、好在想创新。”接着,她若有所思地说:“一个案子嘛,即有被告,又有原告。警官对被告的态度我们知道了,那么,对原告态度的心理曲线又该怎么画呢?”话音未落,有学生居然径直上黑板,顺手画了出来。胡老师喜上眉梢,不失时机地说:“谁能找出这两条线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合成一个图?这可是个创造性的劳动呀!”说罢,胡老师笑容可掬地看着学生,仿佛在寻找学生眼中那闪光的一触。“啊!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举手了。”“好,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请上来!”话音里浸透了喜悦。只见这个学生,一个和胡老师只有一节课接触的宜昌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警官对人对狗的综合心里结构图:
霎时,课堂轰动了有的竟鼓起掌来叫好!这就是胡老师那迷人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已形成了“生动、自如、富有创造活力,具有课堂艺术魅力”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你看到的她是那样轻松自如、谈笑风生、指挥若定,仿佛一切都是信手拈来。胡老师说这“轻松”,这“话”,都来自于心中的“底”,而这“底”就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原来,这一颦一笑,举手设足全在她的设计中!她要求自己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一课都要有一点不同一般的突破,为了这“一点”,她常常要付出不知“多少点”的劳动!一个问题的提出角度,一条板书的设计安排,她有时要痴痴迷迷想上好几天。如讲《驿路梨花》时,她先后设计了三种板书:第一稿为“ ”她认为此图虽能体现结构波澜起伏,但不利于学生复述(教学目的)。第二稿为[≡]→[≡]→[≡],此图三个故事清晰可见、利于复述,但不能显示结构美。为了寻求最佳板书,她吃饭想,睡觉想,走路也在想,最后终于想出第三稿。这板书不仅可见三个故事,而且又显示了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展现了结构的曲线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她欣慰地笑了。
她提出,一个语文教师手中要多储备一些教学方法。方法多了,就能灵活选用、左右逢源。在确定每一课教法进,她坚持三性:具有思维性、显示独特性、富有趣味性。根据这个原则,她归结了小说教学十法(评注法、铺路法、比较法、图示法、切磋法、咀嚼法、激问法、赏析法、续编法、表演法),摸索了“质疑、探胜、评文、求新、索巧”一条龙发展创造思维的读写训练方法。
辛勤的耕耘终将换来收获。几年来,她先后应邀在省内外上了45次公开课,听众达7650人次,报告32场,听众4510人次,并荣获了省、市语文处会优秀论文奖。
探索教改理论的蒋自立
“蒋老师,你有封信。”武汉中学传达室飞出一个惊异的声音。又是一位同学的来信。有人羡慕不过,好奇地问:“哪有这么多学生给他写信?”
原来,蒋自立老师在教改实验中,对学生进行过心理控制训练,为学生设计了“满怀兴趣地学习”、“增强自信心”、“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和“喜爱阅读”等非智力因素自我实验的具体步骤,有力地提高了全班学生学语文的心理素质。其中“怎样使自己喜爱阅读”自我实验步骤在《中学生阅读》1985年8-9期上发表了。近两年,蒋老师共收到全国各地实验者588封来信,572人情不自禁地向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师报告自己“实验成功了”的好消息。
42岁的蒋自立有些陶醉了,甚至滋生了一种得意感——近10年心血没白费。想当初,他从课堂上下来,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但无论如何也唤不起学生较持久的学习兴趣。老校长卢世璋启发道:“没有理论,怎有生动活泼的实践?”从此,他从《普通心理学》学到《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主张语文教学需研究学生的心理,并脚踏实地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他发现学生之所以厌学、不会学,关键在于教师学习观的片面性。习俗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因而重知识传授,轻积极性的激发;重老师传授,轻学法指导。蒋老师通过教育调查和研究认为,学习具有多维性。因此,蒋老师力争在每堂课融“认知、情感、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愈学愈想学、愈学愈聪明。
新学年第一节课铃声响了。蒋老师从学生脸上看出他们“更上一层楼”的欣喜心情,便说:“祝贺大家升入三年级。好,我们开学第一堂课便以《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什么》为题,进行口头作文,看谁能讲出新意。”霎时,训练有素的学生议论开来。蒋老师认定,这是智力火花迸发的大好时机。请听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
请大家看看,我们班男生,过了暑假,个个冲起来了,有点像男子汉(众笑)。人们说,男子汉要有男子汉的气概,我们这组的男子汉发表宣言;人高一寸、志高一尺,更上一层楼,才能名副其实。
说到上楼,我默默地数了数,从一楼到三楼,共40级台阶,每天上学,我们是一步一步地走上来的。这有点像学习上的循序渐进,昨天的循序渐进才有今天;今天的循序渐进,是为了明天。为了明天,我们要把握住今天!
如此富有成效的训练取得了成果,蒋老师的学生的口头作文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演讲发言被电教馆录像,作文被评为《中学语文教学》优秀奖。
开垦美育园地黄若儒
美是生活。课堂应是师生享有愉悦精神生活的地方,而不是“静听”、“默念”的教堂。黄老师是这样认定的,为此一课伊始,她采取以“情”、“趣”、“奇”、“疑”等四种方式入境,激起学生美的感受,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黄老师面带笑意地讲述了一段趣事:音乐家想选一首歌咏长江的古诗词作歌词,大家不约而同地选上了气势豪放的《赤壁怀古》,但词太长,有人提议压缩一半。当和几位诗人商量时,诗人哈哈大笑:“什么?把词缩短?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减一半,谁改得一个字?谁又敢改一个字?”同学位听着,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上新课开始了。
美在结构。黄老师不仅开课讲究激起生活美的浪花,而且还注重调节整节课的结构美,即要让学生沉浸在悬念美、情感美、波澜美的情景中,激起智力活动的兴趣,又要让学生感受课堂节奏美、过渡美、板书美、交往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保持思维的新鲜感。结束课时,则要让学生体味“云雀虽去,余音袅袅”的余味美。至此,开头、授课过程、结尾形成了一种整体美。
美在创造。常见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时,总盼望学生发言踊跃些,说出新见解。但平常又抑制学生的思维,剥夺学生七嘴八舌的时间。“这怎么行?”黄老师说,“只有平常鼓励创造,学生才能妙思如泉,展现创造的才华。”为此,她鼓励学生寻找“第二个正确答案”,训练学生掌握创造的技巧,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不同意见。一次学习《孟母三迁》的故事,她说:“近朱者赤,近墨都黑,孟母深知环境成才的影响。‘迁’是明智的做法。”话音未落,有学生发表异议道:“‘迁’只改变了外因,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毅力,环境再好又有何用?”“‘迁’是不现实的,对环境还是孔子说得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的直抒己见:“‘迁’是逃避现实,对恶劣环境不应逃避而应去改造。”“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她的学生真正实践了这条格言。
1985年夏,在湖北省教育学会上,黄老师娓娓动听的宣读了自己获奖论文(1985年度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之一)。结束时,会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一些老教育家向她表示祝贺,著名教育家林迪生先生握着小黄的手连连说:“讲得好,把教育美学讲活了,后生可畏呀!”
摸索作文全程教学的史绍典
1984年暑期,上海《语文学习》举办“华东、中南地区优秀青年教师作文评改邀请赛”。来自湖北省公安县一中的史绍典老师,一举夺得高中组“批改、讲评、写论文”三项全能优秀奖。
目睹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结合自己写作体会。史老师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必须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因而,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求作文“指导—训练—讲评”的一条龙序列。
从作文教学课型来讲,分预备课、指导课、写作课和修改课,所谓预备课,是在作文前五天左右,甚至开学初,就宣布作文题或作文之源。以修改而言,史老师通过示范,教给学生朗读、重抄、比较、切磋、隔时修改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
史老师还从控制论的角度,对作文训练进行多种控制。一级控制,指按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进行水平控制;定向控制,指由单向训练,发展到多向训练,达到综合训练;定量控制,规定作文篇数,但修改次数要增多;综合控制,既强调整度,又注重创造性和螺旋性。与此同时,对学生写作心理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由模仿、想像而虚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累生活、审题、立意、表达、修改等作文能力。几年来,他多次获省市论文奖及语文活动奖。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从农村中走来、走向湖北省、走向更广阔空间的年轻人,正在探索中前进。
长江,以她一泻千里的气势,不可阻挡地冲击着险滩巨礁,向着她既定的目标,执著地、不懈地拼搏着、奔流着!愿新秀们如同滔滔江水,勇敢地不息地奔 向无限开阔、无比壮美的浩瀚大海!
(自左至右:胡明道、李更仪、蒋自立、黄若儒、陈文国、李培永1990年在汉口空军子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