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明确学习目的,更新观念,掌握方法

(2025-07-04 09:07:45) 下一个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18)

明确学习目的,更新观念,掌握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这一套高中分编型语文改革教材,阅读课本《文言读本》(上下册),要求高中语文实验班高一年级的课内阅读教学,一年时间,每一节课都上文言文,而且必须用文言文诵读法进行教学。这一届学生读初中时,不论是实验班还是普通班,课内阅读教学都是以现代文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到了高中读一年级,实验班在一年时间内,每节阅读课都学习文言文,学生感到单调枯燥、无心向学怎么办?以前学习文言文都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即讲一句文言,翻译一句成现代汉语。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读中学时学习文言文,语文老师也是这样“串讲”。现在要求用诵读法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学生怎么读?老师怎么教呢?

首先要更新观念,必须明确“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进一步深造,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引自人教社高中《文言读本》“前言”)用阅读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文化人,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素养,没有文学素养,也就是没有文化。”

 

 

一群人站在建筑前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左起朱泳燚、刘国正、周正逵、李培永1986年10月于北京)

《文言读本》的“前言”中说:“要十分重视诵读训练。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应该在文言阅读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湖北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在开学前组织高中实验班执教老师备课时,认真学 习了《文言读本》的“前言”,深刻领会人教社的编辑意图,讨论研究了第一单元诵读教学法。

《文言读本》全书按照文言阅读训练的计划,分成十个单元(上下册各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诵读课文”、“复背课文”、“文言常识”、“点读练习”、“翻译练习”和“浏览课文”六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十个单元的重点要求依序是: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理层次、探主旨、评得失。按照教学计划,每单元用课时9节,每周上三节阅读课。教材体例、训练内容、课时安排等,彻底颠覆了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以前的《语文》课本只有几篇文言文编在各册课本中,没有系统性,老师上课是“串讲”,没有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班要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何下手?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正音读”,单元训练内容就是上述六个方面依序设计的。

学生的课本因为运输环节出了点问题,9月9日才到。如果按照单元课文排列顺序,第一课应该上诵读课文《论语十则》,尽管其中有几则,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是浅显易懂,但是,不好结合教学讲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于是,我的第一节课先上“浏览课文”,按教学计划用一课时(四十分钟时间)浏览四篇短文:

司马光的《陶侃》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本文记陶侃的两件事,表现他珍惜光阴,不求安乐,为成大事而严于律己的精神。

朱熹的《熟读精思》,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弟子们把他有关读书方法的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熟读精思”。

宋濂的《王冕读书》,选自《宋学士文集》。本文记述了王冕儿时以读书为乐,勤奋好学的故事。

钱泳的《要做则做》,选自《履园丛话》。本文强调要做就立即做,不可因循拖拉,“大误终身”。

开学第一周课本没有收到之前,给学生讲了学习方法,特别强调了敢问、多问、会问,读书要学会质疑问难。正式开始上课后讲具体的学习方法:

浏览是一种扫描式阅读方法,是预习的三种方式之一。要求学生开学时,拿到课本“翻一番”整本书,学会浏览,以便树立整体观念,站在全局的高度,主动学习。

单元学习开始前,“看一看”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会略读,以便掌握单元的学习要点、重点和难点。

上课之前一天晚上,“读一读”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会精读。精读必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掌握圈点勾画方法。我们实验班还统一了圈点勾画的符号:

生字、难词用“□”圈起来;

关键词语下面画“﹍﹍”;

用﹏﹏画出中心句;用“——”画出关键句或佳句。

每一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1、2、3、……每一段结构段的末尾标出㈠、㈡、㈢、……

有疑问的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边读边思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呢?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三思”:

课前思考:预习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课堂思考:诵读过程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后思考: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诚然,学语文的良好习惯还有许多,但作为一名中学生,如果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经常练笔”三种好习惯,再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就一定能适应现代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要面向未来,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一句话,我们要“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诵读训练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后记】1985年9月11日

开学第一节课,如果按课本第一单元的顺序,应该上诵读课文《论语十则》,担心一开始就诵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方便讲学习方法,就把课本中编写的顺序倒过来,先上浏览课文。

四篇浏览课文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内容都是谈具体的学习方法。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浏览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把握了四篇课文的要点和重点:

《陶侃》:珍惜时间,严于律己。

《熟读精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王冕读书》:勤奋好学,主动学习。

《要做则做》:克服惰性,抓紧时间。

实践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一课时完成了四篇浏览课文的教学训练任务,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运用统一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的方法。

特别是“自然段”和“结构段”的标示方法,对于今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功莫大焉。

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柏拉图

【附录】小作家孙涵应运而生,正值青春年少时

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三年实验结束后,1985年考取华师一附中高中的有37人,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领导在实验开始时,就要求实验班连续试教六年。已经考取本校高中的学生和家长也都要求继续参加高中实验。时任校长李水生同意继续办高中语文实验班,但是,他坚决不同意保持初中实验班,一定要按学校例行的分班原则,采取抓阄的方式分班。我抓到的4班,只有5个学生是原来初中实验班的。于是,我在开学初给人教社副编审刘国正先生写了一封信。

当我把上述情况和自己的苦恼向国正先生倾诉之后,他立即给我回了信,“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仅以此二句相赠”

国正先生望我“快然当之”的来信,就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引领我砥砺前行!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难度比初中要大多了!加之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对语文教材、教学改革看法各异。而且,语文教材改革的步子又迈得很大,虽然教材还是分编为《阅读》和《写作》,但是与初中的编排体系完全不同。三年课内阅读的整体规划是:高中一年级是《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中二年级是《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中三年级是《文化读本》(上下册)。还有《写作》三册,另外还有三册课外阅读《现代文选读》。人教社和省教研室严格规定实验班周教学课时,与只有一本《语文》教材的普通班一样,都是五节课。按照阅读主编周正逵先生的说法:一个文化人,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素养,没有文学素养,也就是没有文化。他的教学理念和教材体例固然很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实也确实如此,心中有目标,一定要完成六年教材改革实验;人生有追求,一定要珍惜当下于我的最佳条件,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遵照国正先生的嘱咐,“快然当之”。立即开始高中试教的准备工作。

开学后,初中实验班的许多学生和家长继续找李水生校长,坚决要求参加高中实验,都被他一口回绝了。初中实验班语文课代表孙涵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结果没有被我抓到。孙涵的妈妈多次找李校长反复请求说:“我和她爸爸都是学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设计船舶的高级工程师,我一直是医生。我们原来是希望孩子学理科,将来接我们的班,但是自从她进了初中语文实验班后,就特别喜欢学习语文实验教材,更喜欢写作。中考完后,一个假期,她写了一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请校长支持孩子的选择吧!”说完,把孙涵的小说初稿交给李校长了。李校长表示学校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定会特殊培养。家长说:“我们不需要特殊培养,只要求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我的孩子明确表示了,如果学校不同意她继续读实验班,她马上转学到有实验班的中学去!”校长这才答应一定解决孙涵转班的要求。李校长最后只批准孙涵和闻名全国的“小市长”王江两个学生,转到高中语文实验班,并把孙涵创作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交给我,让我看完之后在向他汇报如何抓紧培养该生。

于是,高中实验班有七个初中实验班的学生了。虽然只有全班人数的14%,但他们就像“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高中语文实验班教材改革燎原之势。

1985年9月1日,湖北省作协邀请我参加湖北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我的第一感觉,这是给孙涵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抓紧时间在会前认真仔细地看完了她的中篇小说,并把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做了记录,准备在这次座谈会上适时向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协领导推介。

1985年9月5日,我在湖北省作协和少儿文学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向省作协领导和与会代表,汇报了我们学校抓学生写作课外活动的一些做法和初步成果。重点介绍了学校“写作爱好者协会”主席孙涵创作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
孙涵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语文课代表,她在1985 年中考结束后,抓紧暑假时间,创作并完成了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的初稿。
孙涵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满以为高中可以继续参加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的,因为袁福老校长当年说过,语文实验班要从1982年到1988年进行六年实验。没有想到,新任校长李水生同意高中继续进行语文教改实验,但是必须按学校例行规定,采取抓阄的方式分班。结果初中实验班的许多学生没有被抓到高中实验班来,那些学生和家长就到学校来找校长,坚决要求继续参加高中实验,都被校长一口回绝了。

孙涵也没有被我抓到。开学后,孙涵的妈妈多次找李校长反复请求说:“我和孩子她爸爸都是学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设计船舶的高级工程师,我一直是医生。我们原来是希望孩子学理科,将来接我们的班,但是自从她进了初中语文实验班后,就特别喜欢学习语文实验教材,更喜欢写作。中考完后,一个假期,她写了一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请校长支持孩子的选择吧!”说完,把孙涵的小说初稿交给了李校长,请他看看再决定。校长翻了翻书写工整的厚厚一叠稿子,立即表示学校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定会特殊培养。家长说:“我们不需要特殊培养,只要求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我的孩子明确表示了,如果学校不同意她继续读实验班,她马上转学到有实验班的学校去!”校长这才答应一定解决孙涵转班的要求。
李校长最后只批准孙涵和闻名全国的“小市长”王江两个学生,转到高中语文实验班。同时把孙涵的妈妈交给他的中篇小说(初稿)转交给我。希望我看了之后,提出进一步培养孙涵的方案。
接到省作协会议邀请后,我决定在座谈会上请专家帮我们培养热爱写作的孙涵。于是,我在会上给大家选读了《正值青春年少时》中的几段精选的文字。
与会领导和代表们听完后,一致认为孙涵的文笔不错,内容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学生的生活。省作协副主席刘岱说:“就刚刚听到的小说片段来看,构思不错,文笔也不错。”中午吃饭时,刘副主席还要我把会上的发言整理后寄给他。我送他一本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少年改革者的大胆设想》(王江作文选)。
省作协主办的《长江》大型文学丛刊主编田野,要求把《正值青春年少时》的原稿带回去看看,然后再联系我。
9月11日收到田野主编的来信,约我和孙涵13日去编辑部面谈。
我们如约到了东湖之滨的湖北省作协,田主编非常热情接待我们,与孙涵长谈近两个小时,肯定了小说的整个结构完整,很多章节都写得蛮好,也严肃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临别时,送给孙涵一摞稿纸和两本近期的《长江》丛刊,嘱咐她:“你可以随时来我们编辑部取你需要的稿纸、你想借阅的书。我们非常欢迎你常来。希望你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抽空修改好了之后,我们再看看什么时候发表。”

9月25日,与孙涵一起去东湖《长江》丛刊编辑部,主编陈龄同志认为孙涵的小说很有生活气息,基础很好,决定修改后在明年第二期发表,要求在八万字以内,11月底交稿。返校后,即向李校长汇报。校长表示,只要家长愿意,可以停课修改。周末晚上去孙涵家谈小说修改问题。10月14日晚上,孙涵的妈妈送来小说修改稿。当晚我就开始审阅修改稿。
孙涵在初中实验班同学的热情帮助之下,将小说初稿,抄写了两本。在同学中传阅的手抄本,深受大家的喜爱,孙涵主动征求同学们对小说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她这种做法,表现了一个青少年作者的勇气和魄力。我建议她再请高中实验班的一些同学看一看,然后在期中考试后,自己主持一次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讨论会。届时请一些初中实验班的同学也来参加,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再修改。
1985年12月13日上午,孙涵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通知在其他各班的初中实验班的卢山、李慧、王艳、曹萍等同学,下午第二节课后,到我们四班参加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的讨论会。
讨论会上,发言的同学一致认为,孙涵的这部小说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吸引了读者。卢山引述小说中的几段细节描写后,高度评价说:“我觉得孙涵的小说与正在播映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一样,与我们的生活‘不即不离’,不是生活又是生活。”
讨论会场初中实验班的同学踊跃发言,非常活跃。
孙涵在卢山发言后,不失时机地说:“我非常感谢初中老同学的热情鼓励,我更想听听高中同学的意见。其实,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汪深看了小说后,就对我说过他的看法。现在请汪深同学给我提建议吧,大家鼓掌欢迎!”
汪深同学站起来,就像他平时回答老师提问一样,先用右手把近视眼镜向上轻轻推一下,微笑着说:“我觉得在孙涵的这部小说中,好像让我看到了她在初中实验班读书时的影子。她正在参加的教育改革让我深思,老师应该怎么上课?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什么‘师道尊严’至今还在我们学生的生活中重演?如果大家想找到答案,请去看看她写的《正值青春年少时》吧!”汪深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孙涵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后来发表在《长江》1988年第三期)
晚自习时间,我去教室征求学生对这次活动的意见,他们都说:“太好了!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讨论会,真是大开眼界!”同时,大家由衷地感到,初中语文实验班的同学们说话能力实在是强!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次说话训练的机会,像他们那样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言,做到说话大胆、大方、大声。
孙涵调到实验班后,继续当语文课代表,除了完成课代表的日常工作外,偶尔还在我外出开会时,代我去班上上课。
1985年12月3日,因为第二天我要去参加武昌区语文教研会活动,下午两节课后,请孙涵来商量,可否代我上一节课,她欣然应允。于是,我们开始备课,按教学进度,第二天该上“点读练习四”。课本上已经明确“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二至三题。标点能对70%——80%。
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没有教参。我们一起备课,首先解决练习题答案,然后研究课堂教学方法。
12月5日早自习,询问几个从外校考来的学生对孙涵上的这节课感觉如何,他们反映很好。后找孙涵谈昨天上课的情况,她也觉得大多数同学表现很好,课堂教学进展顺利,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小老师”,帮了我的大忙。她笑着说:“我要感谢您的重点培养啊!”
可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不仅对才华横溢的学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且对全班学生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对重组后的高中语文教改实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补述】我的语文课代表孙涵,高二文理科分班时,选择学文,到文科班去了。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做编辑工作。最近,我们微信聊天时,他深情地说:我一直很骄傲自己有幸加入了新时期第一次全国范围的课改,后来见到周(正逵)老师也多次和他聊起,感慨万千!如今周老师、章(熊)老师已作古,刘(国正)老师亦已百岁,他们彰扬的语文教学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经成为共识,而高一一年文言文学习的经历虽辛苦,但于我一生更是受益无穷!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