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
然而,很多人都只喜欢光,而忽略影子的存在。
影子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你喜欢摄影或是绘画,琢磨过光与影的关系,那就更容易理解这种自然性了。
当然,除了它的自然性所涉及的存在感外,就心理意义而言,我想指出的还有,影子所带给人的深度感,以及人对它可能产生的心理偏见。
所谓深度,很多时候是由不同程度的阴影所[
阅读全文]
这种节食法叫做间隔式节食法(intervaleating)。顾名思义,就是把有食与无食的时间分段间隔交错实施而行。比方16/8就是十六个小时不食,然后在另外的八小时里两餐相隔八小时。继续举例就是说,如果早上七点吃了,下午三点再食一顿,以后十六小时不再食。16/8是这一方法比较常用的制式,也有省略早餐,采用中午十二点和晚八点两餐式的。
间隔式的间隔额度是可以根据[
阅读全文]
我有一个肤浅的认识:世上的事情,都没有极至可说。
这也包括时空的概念。时间如此,仿佛它是可计数的,可以被挤兑而弹性地延伸--然而,正因为如此,哪怕人把时间当成水汁淋淋的海绵一样去用力挤压……它最终却会消失在人的面前:到那时,人的面前再没有时间可言。
那时刻时间就湮灭了吗?我看不是。时间对于那个想把它极致化的人而言,它在极致的压[
阅读全文]
儒学讲究秩序和形式,这一点从其重礼教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重视秩序的系统,可行性强,稳定性好,容易被理解,接受和普及,因而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处于正统的位置。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和所有时代都欢迎儒学的应用。尤其在社会需要变革,或者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力冲击时,儒学的“礼教”都会受到严重的非议,批判甚至背离。
从个人[
阅读全文]
记得小时候,严父训责我时,几乎每次都要念叨的一句话是“一问三不知!”
那时候,听到这类话,我总会感到非常羞愧。我自觉把头压得更低,半句话也不敢去回辩。
可现在呢,每每想起这样的情形或是这类教导,我只会微笑起来。为了表示我并不是得意而笑,我还是不会大笑出声来。
人生有很多自我禁锢,自认为的“知”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它可以[
阅读全文]
我做过的节食有三种,一种是流食日,一种是蔬菜日,另一种就是把早晚餐调换一下的省晚餐或轻晚餐的做法。
我每天早上起来刷牙时都顺便称下体重。这个数字不仅提醒我昨天的饮食和运动是否合理,也告诉我身体含水量变化和体内废物积重的趋势。
如果体重渐增,而饮食与运动没什么太大不同,我会首先理解成水重因素。从外界因素看,水重与月亮的圆缺有关,也与[
阅读全文]
这篇文本来是我的自问,因为分享,才拿来问你。
话说昨天读到一位诗人真挚怀念母亲的小文。第一回读时,我感动之余也有一份劝谏心。第二回再读到时,我的心情有了变化,产生出了一份更温暖的助人心。
这样经历之后,“赤子之心”一词很自然地跳出我的脑海来。
所谓赤子之心,我想,它的缘起,对应着亲情中的长慈之爱。它之所以显得如此珍贵而感人,[
阅读全文]
忧虑一词实际上包括忧愁和思考两个方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先有思考,思考产生出忧愁来。
我记得有句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我以前就将这句话理解成为“人无近忧必有远忧”了。
从近至远看,我们都活在忧患意识里面,究竟好不好呢?我不想对护持忧患意识的态度妄加评论,只是想分享个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忧患意识不[
阅读全文]
人的情绪是人了解自己的最好指标。有时候,人觉得情绪低落,停下或放慢自己做的事情,心中若有所思。这样就好,给自己一点时间,聆听心中那个想要通过情绪诉说的自我,做自己最好的听众。使人失落的情绪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失望感。对事对人都可能产生的感受。为什么会失望呢?多半是因为事或人没有达到自己原先的期望值。人原先认为理所当然的期望值与眼前[
阅读全文]
没有长途跋涉,
想象着我最轻的旅行:
一片落叶是我,
跌落去
自己的掌心。
所以仰面,
仿佛看自己降落……
手,覆向心田。
这般游记,
在没有交汇和重迭的
纵向空间,
沉淀。
2018.1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