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钱锺书先生给《干校六记》写的“小引”里说,不妨增加一章“运动记愧”。原文非常精辟,只能照抄:“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已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某人从未说过的事,可能正是他一心一意、极端重视的事;不说,是因为太重要、到了不宜提及的程度。就像: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以毛泽东为例,他一生谈天论地、中外古今无所不及,却很少涉及宗教迷信。但是他却一直以教主之姿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具体的做法就是以其倡导的标准,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解放的时候,中国有人口四亿五千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文化大革命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破坏,物质和生命的摧毁集中在前几年,文化和精神摧残则始终贯穿。虽然大规模的破坏活动史不绝书、屡有所见,但是,像文革这样动员得那么彻底、参与得那么广泛的民族悲剧,却古往今来举世无匹。人,天生具有破坏的禀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鸟兽鱼虫,顶多会为自己营窝造穴,其为了生存与繁衍的一切行为,不是杀戮就是攫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革初起,地覆天翻。看似无人跟得上“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毛不得不顾兵家之忌、频繁临阵换将。其中一批是王力、关锋、戚本禹。据说,毛泽东援引唐诗布置了打倒王力一干人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你回去吧,我要休息了。”对此,文革之后的官方解释是:文革以来,那几个人红极一时,似乎天、地、人都协力支持他们;曾几何时,他们多行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细看近代中国动荡与巨变,呈现两股力量纠结缠绕之势,甚至可以形象化为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双螺旋图案,一股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一股是传入的西方思想。细胞分裂成什么组织器官,受染色体上基因的控制;社会结构之成型、时代发展的走向,就是某些民族需要与特定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每个历史阶段,无不中西合璧、交相辉映。虽然自西而来的文明文化可以追溯到秦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毛泽东有句名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颇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意思。看似一个高瞻远瞩又谨慎实际的人。这一特质,对其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比较适宜。作为一个游民造反者,非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雄心、足智多谋的才干不可。进城以后,敌人变成了文明文化、思想意识,就藐视不得了。它比政党、政权强大得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牛顿力学第三定律大意为:同一直线上、两个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撞在一起就能量相加,互有损伤了吧?差堪借用来描述社会现象。如不同派别间的摧残、倾轧和争斗。就像路上的汽车追尾、损伤有限,迎头相撞就惨不忍睹了。
比如,希特勒横扫欧洲,不做抵抗或一触即溃的国家,损失有限;日本侵略亚洲各国,香港、越南、缅甸等处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曾经有人说,毛泽东一生有“三不碰:不碰枪、不碰钱、不碰马列原著。”这里的“不碰”大概有几层意思:毛虽号称“用兵如神”,却有故事说他不会打枪。那件事不知确否,但在一张持枪瞄准的照片上、他的姿势很笨拙。此事用“韩信善于将兵,刘邦善于将将”可以解释。就像某著名游泳教练,率队获得世界冠军后,小伙子们表示祝贺把他扔进水里,惊见他其实不会游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红与黑》的作者斯丹达尔,描述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说:“人们做着最残忍的事,却没有残忍的精神。”一部分人天经地义、理直气壮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另一部分人,常见于人类“以文明的名义惩罚野蛮”之时。事后则引经据典、举证说明其必要性。与此相对的是流氓作风、强盗行径,做时避人耳目,事败低头认罪。两种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方的心境:受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毛泽东的精神导师马克思,填写过一份问卷《自白》,其中一条是“你最容易原谅的缺点:轻信”。此议颇堪玩味。有时,“轻信”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一种美德。善良、单纯才会轻信。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真的因为这样才不在乎人们的轻信吗?不得而知。但是,政治领袖需要信徒轻信,古今则一。毛泽东时代,人民和他自己都呈“轻信”状。
西谚:世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26]
[27]
[28]
[29]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