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南怀瑾说,《大学》读起来,语气有点象和蔼慈祥的老者在谆谆教导后辈。我也的确有这种感觉。相比儒家许多其他著述,《大学》要平和许多。
象孟子是比较理想化,比较偏激的人,所以他会拍着胸脯说"舍生而取义也"。而《大学》则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绝少"忠孝廉耻"之类的说教,而且有趣的是,孔子最喜欢的"礼"字,《大学》一字不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我读《大学》,不想去看注解。原因为何,试为二三子言之:
自公元十二世纪来,中国对《大学》最权威的注解,是南宋理学祖师朱熹所作的章句版《大学》,后人称为朱子章句。
然而后来,朱子章句可不仅仅是注解那么简单,封建知识分子要考取功名,朱子《大学》章句是必考题,也是标准答案。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对《大学》的理解,必须以朱子章句为准,有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大学》的政治理念和哲学理论是对是错,古往今来何止万家千言,并非本文所能及也。作为一个非学者之流,只能尽量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用浅淡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我对这本书的一点认识理解。
《大学》这本书,相传为孔子的徒弟曾参所作的一篇读书心得。当然,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一样,它不大可能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所写成。若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文中许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今人对儒学也称"国学",或称"孔家店"。
儒家的招牌,在中国曾经狠是风光了一阵的。约两千年来,神圣到无以复加。然而到了"五四"运动,就被砸得粉碎。之后的一百年里,一直都臭不可闻,中外共愤。一晃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知何如,忽然又开始香起来了。
褒也好贬也好,学者热议之,大众热闹之。但如果较起真来,认真读过儒家经典原文者恐怕不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11-13 11:51:29)
气节这玩艺儿,也算得咱的国粹了。非唯中国独有,还出口到了日本,不过改了个东洋名字叫武士道。后来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让美国人吃尽苦头.最后不得已,甩他两个原子弹,炸死了几十万人,才算是“大道既隐”了。那么气节是怎么来的呢?古些的时候,气节是比较笼统的一个词,有很多的含义。象讲侠士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欺.不义之财不取,朋友的老婆不碰,这都是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帝看似柔弱好说话,实际上个性的辐射相当强,他周围所信任的人许多风格也和他差不多。很明显,他对当时官僚体系的作风影响非常之大,也逐渐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社会的风气。由于刘恒“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化行天下。。。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7.伟大的小算盘
文帝既没有万人敌的本事,也没有诸葛亮那样事必鞠亲的能力,所以他必须给各司其职的干部放权。出于务实和对民生问题的执着,他喜欢从在地方有显著政绩的基层干部中提拔人才到中央。文帝手下出了好几个后世有名的丞相,都是这样升上来的。
著名才子贾谊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贾谊是受到举荐,一开始就进了中央秘书处的。不善言辞的文帝,被他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6.守"法"模范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这批人,自幼根深蒂固的认识,是关于‘儒道黄老’的相反面--‘法家’。自建国后,‘法家’这一称呼曾经红极一时。他们锐意改革,提倡以法制国,总是被当作进步的象征。而’黄老之学‘则长期以来被称作麻痹人民的工具。给人一种腐朽没落的感觉。
其实,只要看看商鞅,韩非,李斯,乃至王安石,这些所谓法家的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5.真的傻吗?
公平的来说,汉文帝刘恒是一个资历和才智都算平庸的人.没有经过开国皇帝那样波澜壮阔的革命来改朝换代,也没有象李世民那样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家暴来竞争上岗.当然了,他肯定也不是那块料.
比起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他的个人形象是那样渺小,甚至在与匈奴和诸侯的周旋之中还显得有几分窝囊.假如不是吕后把刘大户的儿子整得七零八落,不是吕氏家族一夜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4.亲戚多了也比较烦
周勃虽然大难不死,但是经过这么一折腾,在党内军内的影响力算彻底玩完了。汉文帝上台到了第三年,由于勤奋学习,业务工作已经很熟练。这时,陈平,周勃,灌婴这些老帅也都相继去世。年轻的刘恒终于坐稳了龙椅,不用在活在这些老家伙的阴影下。
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旧的危机刚解除,新的麻烦又来了。
当初,刘帮吸收了秦末天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