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凡的帝王 -4. 亲戚多了也比较烦

(2009-10-20 17:52:31) 下一个
4. 亲戚多了也比较烦

周勃虽然大难不死,但是经过这么一折腾,在党内军内的影响力算彻底玩完了。汉文帝上台到了第三年,由于勤奋学习,业务工作已经很熟练。这时,陈平,周勃,灌婴这些老帅也都相继去世。年轻的刘恒终于坐稳了龙椅,不用在活在这些老家伙的阴影下。

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旧的危机刚解除,新的麻烦又来了。

当初, 刘帮吸收了秦末天下郡县蜂起的教训。为了维护家天下的稳固,也学周朝那样,在各地分封了不少的诸侯。按刘帮的遗训,只有刘姓皇族才可以封王。庶出的皇子没有功劳的也可以封侯。

在自己的封地上,大部税收归这些王侯所有,并且可以有自己的僚属和相当的行政权。很自然的,跟今天的太子党一样,很多就作威作福,称霸一方。

汉初的分封和后来明初一样,诸候王与地方官之间, 按道理,是互相监视,互相牵制的,可以说是平起平坐。这些分封在各地的王侯身边虽然都有朝廷派来的“相国”在旁监视,但毕竟是皇亲国戚,通常国家干部们也惹不起。

在刘帮和吕后的铁腕统治下,这些诸侯还不敢太过放肆。但是到了文帝时,散布在大汉朝这个村子里的,不是村长的叔伯,就是兄弟子侄辈。在西汉时期,亲族伦理就跟后来的马列主义一样,既是铁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法理。

大臣们要忠君,可这帮亲戚们,却谁都有资格不把村长当干部。再加上刘恒施政宽和,对刘姓宗族尤其宽容。以至于这些诸侯王的势力迅速坐大。私自编练军队者有之, 杀害囚禁政府官员者有之,欺压百姓,草菅人命更是家常便饭。

文帝与诸候的关系,从下面一件事上可一窥端睨。刚即位三个月,相关负责人就提出该立太子了。刘恒却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不得以被各位抬举到这个位子上。德行未修。我嘎屁以后,要在皇族里面另选贤能,怎么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这段话在以后的历史里被传为美谈。其实刘恒的真实考虑,恐怕是为了稳住皇室诸候。刘大户家,有实力有野心的还大有人在。很多人还在暗中等待机会。自己过早立太子,绝了这些人的念想,恐怕就要提前生变了。

汉朝第一个公然武力挑战皇帝的刘姓诸侯王, 是济北王刘兴居。这个刘兴居的亲哥哥,就是联合周勃平诸吕,冲进皇宫杀掉相国吕产的颖阴侯刘章。刘兴居是个利欲熏心之徒。

在刘恒进长安的那天,他因为自己没有参与铲除吕氏的行动,生怕论功行赏的时候没他的份。就急巴巴的带人进宫,把当时毫无自卫能力的小孩皇帝给赶出了宫门外,美其名曰为刘恒“除宫”。本以为这下可以飞黄腾达,没想到一官半职没捞着,只是随着哥哥一起给封了一个二等王爵,为此,还得离开长安到封地去呆着。此人年轻气盛,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

公元前177年, 也就是汉文帝执政的第三年夏天,刘兴居趁刘恒北巡太原,以为他要亲征匈奴。就在封国起兵造反,企图截断刘恒的归路。汉文帝武功如何,从各史书上都看不出来。他应该是一个不崇尚暴力的人。然而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他给我们充分展示出了一个以非暴力解决暴力问题的范例。

刘兴居叛乱一起,刘恒的第一个反应既不是落跑,也不是进攻。而是马上让跟在他附近的野战军主力先驰回长安,防止刘兴居趁虚而入。只要刘兴居没有机会打进首都,裹胁大臣们立他为帝,事情就好办了。

接下来,刘恒以皇帝的名义通令山东各地:刘兴居的小弟们,凡是带队伍或献城投诚的,加官晋爵。凡是官军一到就立刻投降的,保持原位不变。凡是跟刘兴居来往密切或参与预谋的,平叛以后一概不问。这”三个凡是”,可以说是一下子点到了所有造反者的死穴。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的战事,刘兴居就土崩瓦解,兵败自杀了。

刘兴居波大无脑的革命行为就这样很丢脸的被扑灭了,其他诸侯王却并没有收敛。当造反派风险太大,但是在自己的封国里当土皇帝总可以。他们中间,往往是那些血缘最近,封地最大的,气焰也最嚣张。

淮南王刘长因为自幼在宫里长大,文帝平素对他很关照,即使刘长越来越骄横拔扈,也睁只眼闭只眼。后来发展到居然敢当街把大臣殴打至死, 连薄太后和三公都怕他。刘恒不得以,只好把这位太岁送到淮南封国去呆着。

不料这小子又搞起了一国两制,还策划颠覆行动。事情泄密后,被逮捕流放。这呆瓜反倒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搞起绝食抗议。那年月又没有得象吾尔开希那样打葡萄糖,饿了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而汉文帝呢,依然对王爷们相当优容。每到他们入朝,赏赐特别优厚,还总是陪酒吃饭,一起游车河。对此,贾谊多次恳切地上书提醒刘恒,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对诸候严格执法,并削弱其实力。贾谊还列举许多事例,证明皇上对亲王们的过分优宠,让他们骄矜日盛,实际上等于是在害他们。可刘恒十分顽固, 基本上都不听。

后来的史家,大都认为汉文帝对待诸候王的问题处理的不好,采取鸵鸟政策。太过姑息纵容,以致于他们尾大不掉,最终导致他儿子景帝的时候七个王一起造反,差点颠覆了整个王朝。其实,这是对刘恒的一大误解。

细心一点的话,就可以看出,文帝其实一点也不傻。虽然贾谊削藩的建议,洋洋数千言,他大部分没有采纳,但其中有一条他却敏锐的抓住了。那就是趁诸侯死掉或犯罪的时候,把本来应该由王世子单独继承的封国, 拆散分封给几个王子。这样大国变小国,势力被分散削弱了,你还没脾气。

贾谊虽然材高,但刘恒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必须看到更大的全局。首先,搞中庸,搞平衡是刘恒的准则之一。他深知只有各方势均力敌,才能达到张力的平衡,才会有和谐。那么,如果把诸候王族都扫掉了,谁又知道大臣们会不会坐大呢?所以诸候的利用价值还是存在的。

另外,汉代统治者鉴于秦朝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所带来的恶果,所以他们放宽法律,转而致力于以家族宗法制度和相应的道德体系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对长辈要”尊亲“,对兄弟要”友悌“,对亲族要”仁厚“。

当时知识分子的选拔,都是靠考察其这方面的品行, 如常说的”举孝廉”。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 在当时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仁德天子”的刘恒,必须作出天下的表率,不能不对刘姓宗亲恩宠有加。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贾才子说刘恒对诸侯的骄纵, “适害之耳”。 却并没有想到,这恰恰就是汉文帝的初衷。诸侯骄横不法,不把朝廷当回事。很多都在发展自己的武装,俨然地方军阀。但是文帝深知,他们多半 ‘肉食者鄙’,既没有远见,也不得民心。象两次造反的济北王,淮南王都是如此。他们实力虽强,但各自为政,互相间没有呼应,也就成不了什么气候。

刘恒对他们的纵容,自己作到了爱护兄弟的表率。而不少脑残的王爷们,却发展到以身试法,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所谓枪打出头鸟,冒出来一个,打掉一个,各个击破。

之后又或“除国”,或大户拆成散户。虽然麻烦点,却不失为稳妥的办法。所以,当淮南王谋反事发的时候,正义男袁盎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是陛下平时太惯他,又不选好的老师教导他,才导致他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天只好‘以法绳之’, 要有人说你谋杀亲弟,是你活该。 ”

因此,终文帝一朝,大小王候的反叛此起彼伏,却都没有费什么劲就给打下去了。后来他的儿子景帝,一是因为年轻,二是经不住晁错的撺掇,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为“子孙万代计”。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这一下,触动了各方诸候的共同底线,导致他们串联起来,最终酿成了“七王之乱”。“汉家山东二百州”, 险些无复汉有。

若仔细看看晁错写的几份奏章,能发现他确实是个才子,忧国忧民,对景帝也忠心耿耿。最后却落得个“腰斩于市”,千古以来为他喊冤的不少。但是他身居高位,辅国重臣。因为策略失当,导致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大战。千万黎民家破人亡,多少人埋骨沟壑。以一身偿之,又何可怨也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