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管窥"儒"看《大学》 - 2.《大学》大义

(2009-12-01 12:00:10) 下一个
《大学》的政治理念和哲学理论是对是错,古往今来何止万家千言,并非本文所能及也。作为一个非学者之流,只能尽量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用浅淡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我对这本书的一点认识理解。

《大学》这本书,相传为孔子的徒弟曾参所作的一篇读书心得。当然,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一样,它不大可能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所写成。若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文中许多处的文法和衔接都能看出些许穿凿的痕迹。有很多语句,则很明显是后人认为能加强论点,而添加上去的。

虽然如此,《大学》全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是毫不含糊的。它告诉知识分子们如何从学习和修养起步,以一个有逻辑的顺序,由"格物致知"开始,向"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推进。由小渐大,推己及人。把个人之修养、对知识的学习的小我和小事,跟"治国"、"平天下" 的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写这本书的人生活的时代,是领主贵族制度尚未彻底瓦解的时期。那时候,一块土地上的最高主宰是领主,管理的官员也是世袭的家臣。而作者虽未明言,却从侧面坚决否定了血缘贵族对政权的独占性,所谓"天命不予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这就是在鼓励非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参与政治,肯定中、下层士人分享政权的合理性。

这就是全书引申出的另一个主旨:任何一个普通人,不需要爵位的继承。都可以通过平时的点滴学习和积累,先"修身",再"齐家",成为君子,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水平和资格。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不但在当时属于进步,相比较之下,在两千年前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号称最进步,最革命的政党,还把"血统论"、"天才论"视为至宝。足见古人之不可轻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