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管窥"儒"看《大学》 - 4.《大学》的原味 (The End)

(2009-12-01 12:41:58) 下一个
南怀瑾说,《大学》读起来,语气有点象和蔼慈祥的老者在谆谆教导后辈。 我也的确有这种感觉。相比儒家许多其他著述,《大学》要平和许多。

象孟子是比较理想化,比较偏激的人,所以他会拍着胸脯说"舍生而取义也"。而《大学》则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绝少"忠孝廉耻"之类的说教,而且有趣的是,孔子最喜欢的"礼"字,《大学》一字不提。

朱熹倡导要"存天理,灭人欲"。而《大学》则承认人的本来欲望,说"诚其意",首先在于"母自欺也"。还说:"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甾必逮夫身。"引申而言,则是提高个人修养,在于顺人性自然,合理引导,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学》的行文风格,其言简朴平实,而又气度恢宏。文中最常用的是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整篇读下来,很多句子很象民间谚语或歇后语(也可能本身就是从民谚而来)。

比如这么一句:“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人一有钱,他的屋宇就肯定豪华漂亮;而人一有了"德",身体素质也同样就好。心胸宽广,则体态丰腴。这里的“德”可不是现在的“道德品质”,它是指良好的内在修养。现代在西方也强调说,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保证健康的身体之要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句话:"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先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不但语重心长,甚至还带有一点点的幽默。

《大学》还大量引用《诗经》里的句子。这是因为在当时,《诗经》来自民间诗歌,是当时人人皆知的文学读物,即使不认字的,也会哼上两句。

《大学》的最后部分,花了不少文字谈论"财货"。可见人皆贪财,古已有之,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很显著的社会问题。《大学》承认"财货"是好东西,只是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生,不仁者以身发财"。提醒人们要聪明的摆正"财利"与"义"、"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些话,即使在今天的社会,都还是充满睿智的警言。

本文无意把《大学》的全文解释或翻译出来,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别人的注解,毕竟是别人的感想。《大学》并不难懂,相反,正如"思辩哲学"的特性之一,它是朴素有余的。正为其朴素,有心的读者才能容易有所收益,远不止是能对其议论一番而已。

由于时代的原因,《大学》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几乎相当于《圣经》,尤其经过程、朱学派的加工和曲解,原著的本意大抵也被歪曲了。而朱子章句神化《大学》,本意是神化他自己,竟也误人八百余年。

我想说的是,《大学》其实很平易近人,很和蔼可亲。它不象老子和庄子的东西。它针对的是普通的人,普遍的社会现象,原无任何神秘莫测。它原本只是一碗普通的的心灵鸡汤。这就象红烧狮子头,原本朴实无华,为寻常百姓家所钟爱。一旦被供上了国宴的餐桌,便也失去了它的本味,只是为添个排场做摆设罢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唯厚 回复 悄悄话 继续顶。好文。
红茶绿茶菊花茶 回复 悄悄话 读了一通四书五经,但只是对其中的某些字句或论点拍案叫绝,但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分析和归类,看到你的文章正当其时,真高人也!
千山之水 回复 悄悄话 透过你的眼睛看“大学”,看到的似乎确是“庄老”。
千山之水 回复 悄悄话 你的文章我一直都很喜欢。侃侃而谈。一丝不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