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博文
时丽:我的卡布基诺与情人一起喝咖啡
品味咖啡就像品味人生黯淡的灯光里,忧伤和冷漠在交替着徘徊。一杯苦涩的咖啡,一首悲伤的音乐,一切都沉浸在苦的旋涡里。所有的感触,所有的心情,全溶化在这杯又苦又浓的咖啡里,让这苦涩的感觉渗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望着这杯棕黑色的液体,想把所有的惆怅烦恼都放进里面,默默品尝着它的苦涩和忧伤,让心灵被这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
咖啡最早的故乡离欧洲大陆十分遥远,而且来历扑朔迷离。如果从近代举世著称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地的咖啡馆名城追根寻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它最初由巴尔干半岛陆路和大西洋海路分头进入欧洲的历史。这两条相隔千里的“咖啡之路”都曲折地通向一个“东方”的起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不过,1505年征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卢非易: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
 英国重茶轻咖啡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喝茶,特别是奶茶。萨吉亚提雷的电影里处处可见。英国人设东印度公司,最大宗产品就是茶,加尔各答和孟买既是转运地,当然也喝茶。不过印度茶比英国甜得多,奶味又重,简直不像在喝茶。这可能和印度人嗜甜有关。印度馆子里的甜点和中东糕饼店的甜食,不仅做法像,而且一样甜得叫人没法下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5-19 08:15:17)
苏东坡到底是苏东坡
与茶有缘的文人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受惠于茶,茶滋润了他的人生,是人应该感谢茶。而有的人,他的智慧和才华照亮了茶、提升了茶,对茶可以说是有知遇之恩、升华之功,这就是茶该感谢人了。苏东坡就是后者,而且是后者中的代表。
我喝茶时最经常想起的古人,大概就是苏东坡。首先是因为他写的关于茶的那些美妙隽永的诗词:“雪沫乳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5-19 08:03:31)
盛世之臣by梦回唐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0年的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国文人精神嬗变趋于定型的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士人的精神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王师君友沦为弄臣家奴,失去了人格的平等与自尊;由天下游士变为一主之臣,失去了自由意识;由布衣之士多变为食禄之士,失去了独立性;由四民之士变为儒臣之士,失去了主体意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09-05-19 07:59:39)
江南美女与唐诗by梦回唐朝江南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美女。最早的是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西施》)“忆昔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施肩吾《越溪怀古》)流水依旧,而玉颜已逝,令人感叹不已。另外,历史上的江南美女还有项羽的宠妃虞姬、周瑜之妻小乔、钱塘娼女苏小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5-19 07:57:57)
唐代二十二帝与唐诗by梦回唐朝公元618年,李渊废黜年幼的隋恭帝,改国号为唐。907年,握有重兵的朱温以同样的方法废黜唐哀帝,建立梁朝。当唐王朝的背影隐入历史深处,作为艺术的唐诗却以广博的生活内容、精湛的艺术形式独步天下,散发着迷人的力量。面对充溢着生命激情的唐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沉浸在心照不宣的感悟之中,从中观照自我、让心情像花朵一般地慢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5-19 07:54:20)
佛之缘梦回唐朝佛教的创立,缘于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而起,都只是一种假像,也就是“空”。人们虚妄地执着于自身以及世间万物,因而有生老病死、离愁别恨等种种痛苦和烦恼。而摆脱痛苦、消除烦恼的办法,就是按照佛法修行,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坚强的意志,正所谓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南北朝时由天竺国来的菩提达摩,曾在嵩山面壁而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5-19 07:52:28)
酒之神by梦回唐朝中国古代文学里流淌着两种液体,一种是眼泪,一种是酒。浩瀚的千年典籍,因酒的滋润而芳香四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酒杯虽小,包容世间万象;壶中幽暗,聚敛万丈光芒。中国文化的精致、深沉处,多在酒杯里隐藏着。有酒可喝,有诗可写,有情可抒,是中国文人的一种趣味,一种生存方式。“悠悠迷所恋,酒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5-19 07:27:43)
茶之梦
忆明珠节选自《上午咖啡下午茶》
  说茶是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大概不为过,我之于茶,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更甚而至于“不可一夜无此君”。许多人睡前不吃茶,因为茶能提神,兴奋大脑,影响睡眠。我则相反,临上床时必重沏一杯浓茶,放在床头柜子上,喝上几口,才能睡得安适。半夜醒转还要喝,否则口干舌燥,断难重新入睡的。民间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1]
[62]
[63]
[64]
[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