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菁菁校園》
這是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從北大校園廣播中聽到的,這是最能代表我大學四年感受的一首歌。當時我住47號樓,每天吃過晚飯,稍微休息,大約6點鐘,我騎車經過學五食堂、網球場、靜園,到實驗室所在的南閣。這一路風景很好,北大校園廣播每天傍晚會播放大約1個半小時,我正好邊騎邊聽,一路欣賞風景和音樂,是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除了這首歌,我印象還比較深的是童安格的《其實你不懂我的心》。那時有很多稱為「校園歌曲」(或者校園民歌、校園民謠)的歌,不過真正描寫校園生活的不多,比如葉佳修的系列,更像是台灣鄉土歌曲。高曉松和老狼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時很火,不過都是反映畢業後對以往校園生活的追憶,而且與他們自己的生活形態緊密相關,和我相距遙遠,引不起我太多共鳴。倒是這首《菁菁校園》一下子吸引了我。
「校園的鐘聲叮噹叮噹
交織過多少美夢
寒窗的日子早已遠揚
回憶總是神傷
園裡的林陰鬱鬱蒼蒼
樹下的夢知多少
夢中的伴侶雖已遠離
夢卻依然芬芳
唰啦啦啦拉唰啦啦啦拉
成長的歲月最是令人難忘
唰啦啦啦拉唰啦啦啦拉,
總是那么令人惆悵
菁菁校園 菁菁校園
何處尋覓往日的笑顏
夢裡的花兒依然芬芳
如今卻各一方
唰啦啦啦拉唰啦啦啦拉
成長的歲月最是令人難忘
唰啦啦啦拉唰啦啦啦拉
總是那么令人惆悵」
這首歌旋律其實很簡單,只有兩段,
「校園的鐘聲叮噹叮噹 交織過多少美夢」
和
「唰啦啦啦拉唰啦啦啦拉 成長的歲月最是令人難忘
第一段用在8個句子上,重複8次,這部分是主歌,第二段用在2個句子上,這是副歌,反覆唱這兩個句子,先是重複了2次,最後重複了4*2=8次,而且以漸消的方式還重複了2次,一共12次。由於這兩段旋律都非常優美,反覆唱,不僅沒有覺得厭煩,反而覺得很過癮,百聽不厭。
高曉松是中國大陸最接近羅大佑的音樂人,《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就是高曉松的《童年》和《光陰的故事》,當然,無論詞曲都距離羅大佑的那兩首還是有些差距。我覺得也稍遜《菁菁校園》。首先是旋律,《菁菁校園》音調很平和、不高不低,一個男生的正常的嗓音就可以唱,《同桌的你》則比較尖細,一個男生需要憋屈著嗓音去唱。同樣是回憶,《菁菁校園》感覺是從容不迫、淡淡惆悵,《同桌的你》則顯得急迫難耐、苦苦追索。
再看歌詞,《同桌的你》寫實,一個很具體的人——同桌女同學,以及和她很具體的事,日記、相片、橡皮、長髮等等。我很難對這些內容感到共鳴,首先,在中國,異性同桌在小學和初中,那時候,至少我那個時代,也許是因為溫飽還有問題,營養不良,初中的孩子還是小小的個子,那懂什麼男女之情,我見到的情況,絕大多數男生和同桌女生沒有任何交往,什麼日記、照片、長髮,只是高曉松編造的矯情。到高中、大學之後,情思萌發,但這時沒有異性同桌的情況。所以《同桌的你》用上藝術的誇張,勉強可以對應初中校園生涯,喚不起高中和大學的感受。
《菁菁校園》寫虛,提到一系列很寬泛的事物,鐘聲、美夢、寒窗、林陰、夢中伴侶等等。然後給出總結性的感受,神傷、難忘、惆悵。這些內容覆蓋面大得多,幾乎每個學子都能遇到,對我而言,很能代表我在大學期間的感受,沒有發生很具體的事,就是神傷,就是惆悵,就是莫名地想念什麼,期待什麼。
這首歌的歌詞雖然簡單,但还是有值得细细咀嚼的地方,首先看歌名,
菁菁校園 —— 「菁菁」形容草木繁茂的樣子,「菁菁校園」則是草木繁茂的校園,可以引申出,一校園的美麗,二校園裏充滿青年學生的朝氣和活力。結合歌詞,「菁菁」還可以有更多聯想和引申,比如,歌詞中還提到很多夢、很多神傷,因此,「菁菁」也可以用來泛指各種「多」。整首歌應該是歌者離開學校後,對學校生活的回憶和感慨。
再看主歌,
校園的鐘聲叮噹叮噹 交織過多少美夢 —— 回憶過去,校園的鐘聲和曾經的夢
寒窗的日子早已遠揚 回憶總是神傷 —— 回到當下,既慨嘆過去,也慨嘆當下。過去的日子已經遠去,當下感到神傷。銜接過去和現在。
園裡的林陰鬱鬱蒼蒼 樹下的夢知多少 —— 回憶過去,校園的林蔭和曾經的夢
夢中的伴侶雖已遠離 夢卻依然芬芳 —— 回到當下,既慨嘆過去,也慨嘆當下。過去的夢中伴侶已經遠去,當下仍覺芬芳。同樣,銜接過去和現在。
菁菁校園 菁菁校園 何處尋覓往日的笑顏 ——回到當下,慨嘆當下,校園依舊,難覓往日的笑顏
夢裡的花兒依然芬芳 如今卻各一方 —— 回到當下,慨嘆當下,夢境還在,如今卻各一方
可見,六個句子,寫了三個層次的事,每個層次各2句。第一層,只寫過去,回憶往日校園的生活,主要是鐘聲、林蔭和夢。第二層,既寫過去,也寫當下。過去的日子和夢中伴侶已經離去,留個當下的神傷和芬芳。第三層,只寫當下,校園和芬芳依舊,笑顏和人兒不再。歌詞中,還有一個值得細細玩味的地方,就是這個「伴侶」。文中有多處暗指這個伴侶,比如「花兒」、「芬芳」,可見這個「伴侶」很重要,但是,比較模糊的是,這個伴侶是真實的,還是只是夢裡的。初讀,很容易理解成,這個伴侶真實存在,只是兩人不在一起,於是常在夢中出現。細讀才發現,這個伴侶從頭到尾都是歌者單相思的一個人物,只在夢中出現,只是「夢中伴侶」。這一點很重要,极大地扩大了所指范围,也讓聽者人人可得共鸣。我相信,作詞人小軒(作曲人譚健常,兩人為長期合作的夫妻)寫作時一定無意識的,憑著一種感覺寫出來,但是作家的深厚功底,讓不經意的作品自然地達到可以被細細品味的高質量。這篇看似簡單的歌詞,其實暗藏不少模糊和抽象,極其成功地製造了氤氳裊裊的惆悵氛圍,說不清、道不明、揮不去。
最後看副歌,
唰啦啦啦拉 唰啦啦啦拉 —— 這一句是整首歌最動人的部分,此處無詞勝有詞,一種藝術的留白
成長的歲月最是令人難忘 —— 點題,整首歌要表達的情感之一,難忘
唰啦啦啦拉 唰啦啦啦拉 —— 重複最動人部分
總是那么令人惆悵 —— 點題,情感之二,惆悵,這是整首歌最核心的情感,以壓軸的方式出現
副歌部分,依然以寫虛為主,兩次出現的很長的無詞的語氣延續,留給聽者無盡想像,不過,也不盡然是虛,點出兩個人人都懂的可稱現代歌曲中用到「濫熟」的詞彙,難忘和惆悵。有點令人失望,因為整篇的朦朧意境絕非這兩個簡單詞彙可以總結。不過也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詞,要承認人類語言在情感表達中的局限性。不過,也有一定的優點,讓歌曲顯得更平易近人,不那麼「詞高和寡」,人人各取所需。詞學修養高的,會自行補充更高雅、複雜的詞彙,來補充、提升歌詞意境。修養低的,也可自認為完全理解歌者的意思,得以共鳴。
我的讀書生涯比較長,(相比普通人而言,北大同學中比我更長的很多。)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研究生3年,博士生3年,一共21年。若用4個字總結每個階段,大體如下,小學無憂無慮,初中一心向學,高中待繭而出,大學苦尋出路,研究生懂得取捨,博士生奔向自由。這些四字的具體意思,若有機會,以後寫文再慢慢解釋,此處僅僅解釋大學4年的「苦尋出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也是大學4年。我進入北大,既有狂喜也有平靜,畢竟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也是我從小的目標,(我自從知道大學,就以北大為目標,大概是初中一、二年級吧。)但是,我大概進入高中不久,就有較大的把握能夠進入北大,因此真正進入北大時,那種喜悅早就過去了。《菁菁校園》整首歌中透出的淡淡的迷茫愁緒挺符合我當時情況的。高中期間,我對所學的知識,大部分都是相當喜歡的,而且目標明確,充滿希望。《菁菁校園》的第一句「交織過多少美夢」其實很符合我的高中生涯,我那時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設想。進入大學後,迷茫馬上而來,計算機專業並非我所喜愛,當然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或者說,我仍然還停留在高中那種什麼都學的愛好上,語文、數學、物理,如果還有歷史、地理則更好,我還不習慣在一個小的領域深入學習。畢竟,我看不清,以這個專業作為一生職業是否符合高中時的那些夢想。而且,北大高手如雲,我在中學的游刃有餘,變成困難重重,尤其低年級階段,學得尤其艱苦,苦苦求索的感覺。所以,回想大學,我只能說難忘、惆悵,不敢說風光、成功。難忘過去的日子,難忘曾經的同學,難忘美麗的校園,這些似乎都能從歌中找到痕跡。最後,大學期間,也開始有了念茲在茲的「夢中伴侶」(我相信每個大學生都有),但是完全沒有去實踐的想法,純粹的「思想實驗」,但這已經足夠「芬芳」,是自我幻想的、消解那些苦惱、迷茫的法寶,《菁菁校園》中也能聽到這些感想痕跡。
歌詞講完,再說旋律。如果用一個字來談感覺,就是「正」。沒有出奇、新奇的地方,但句句都好聽。第一次聽就好聽,無論聽多少次,都是那麼好聽。有些歌不是這樣,比如黃自的《西風的話》,第一次聽,有點「怪」,然後,慢慢地,越聽越好聽,越聽越感動。這種「正」的旋律,大概率傳承自各種優美旋律綜合而得的中庸之道,也大概率容易被其他旋律模仿。像黃自、羅大佑那樣的旋律,來得奇,來得巧,既不容易獲得,也不容易被模仿,更不容易被超越、被取代。這種「正」的旋律適合表達沖淡平和的情緒,比如「雪絨花」也如此,一種淡淡的喜悅和祝福之情,此處則是淡淡的惆悵。也符合歌詞的需要,沒有真實發生的刻骨銘心的愛戀,只有不經意來到夢中的、若有若無的笑顏,淡得正好。
最妙還是「唰啦啦啦拉 唰啦啦啦拉」這段旋律,是整首歌的高峰。很多歌曲中都有這種無意義的語氣詞(或者叫感嘆詞)的連續使用,比如羅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但是大部分的使用方法都是,先有一段文字的唱法,然後再來一段語氣詞的唱法,也就是說,這段語氣詞的旋律並不是新的,或者說,沒有給語氣詞唱法專門創作一段旋律,《野百合也有春天》就如此。而這段「唰啦啦啦拉」的旋律不但是全新獨創,而且音階和聲量都高出一截。使用純語氣詞的旋律有幾個優點,一是更加突出歌曲的旋律,旋律的創作也更自由。二則讓歌者演唱中更加投入,「已經無話可說,唯有感慨萬千。」《野百合也有春天》就有這樣的效果,那一大段「啦啦啦...」比前面的歌詞部分還精彩、還感人。
最後說一點聽歌的問題,有的人聽歌,把歌手視為自己的代言人,讓這首歌唱出自己的心聲,我就如此,所以,我通常喜歡的歌手都是男性。還有的人聽歌,把歌手視為對自己的傾述者,把所聽歌視為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的發言,因此,他會喜歡異性的歌手。我不清楚,聽眾中那種情況多一些,當然,對我來說,這個問題也不重要,我覺得這也不是聽者能夠控制的,來自他的本能反應。當我聽到一首歌中「我」這個詞時,本能地把這個「我」的感受和我的感受進行映照,看看能夠得到共鳴,從而從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