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西風的話》
這是我在2022年最大的發現,一首非常樸實的歌,當時我來美國還不久,第一次聽到,一個不知名的渾厚男聲,第一句覺得很新鮮,這個旋律有點「怪」,兩三句後,這種「怪」味漸入佳境,最後三、四句,覺得很特別、很優美、很動情,我就認定是一首了不起的歌。歌詞非常簡單,
「去年我回來 你們剛穿新棉袍
今年我來看你們 你們變胖又變高
你們可曾記得 池裡菏花變蓮蓬
花少不愁沒有顏色
我把樹葉都染紅」
這段歌詞唱三遍。我當時睡夢中,聽到一聲聲的「你們、我」,彷彿真的是很關愛我的人在對我說話,醒來琢磨這個歌詞,因為不知道歌名,始終似懂非懂,主要是最後一句,「我把樹葉都染紅」。我好奇,這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染紅樹葉。當我上網搜索這首歌,才發現這是一首很老的歌。黃自作曲、廖輔叔作詞,作於1933年,是民國小學音樂曲目。我很驚訝,為什麼這麼好的歌曲,中國大陸幾乎一無所知?
我只在小學上過音樂課,我還記得當時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比平時上課的教室小很多,竹片牆壁,坑坑窪窪的泥土地,有桌子,沒有凳子,大家靠桌子站著,人挨人地排隊站著。音樂老師是同學易潔的媽媽,她媽媽一邊彈琴,一遍教我們唱歌。唱的什麼歌都忘記了,要不是對易潔還有印象,她媽媽也算老師中比較洋氣的,我可能會忘記自己曾經上過音樂課。不過,我猜測,少先隊對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一定唱過很多次。當時,學校經常開全校大會,全校學生分班集合在學校的大操場,整齊地站著聽校長講話。講話之前,全校大合唱少先隊隊歌。班級搞活動,也常常唱這首歌。我猜測,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也唱過,因為,當時學校組織看電影,這部電影看過好幾次,記得自己這首歌也唱得比較熟。另外,還有記憶的是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
但是,我的童年絕對沒有聽過、學過這首《西風的話》,而且我很確定,不僅是我的童年,而是在2022年來紐約之前的幾十年人生中,我都沒有聽到過這首歌。不僅我沒有聽到過,好像和我比較密切的身邊人都沒有聽到過。這首歌被中國大陸徹底遺忘了。我的鄰居中有一位台灣朋友,年齡和我差不多,有一天,
我告訴他,「我在你們台灣電台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歌,『西風的話』,給你推薦。」
他笑著說,「這是台灣小學的必唱歌,在台灣家喻戶曉,我當然知道,這是真正的經典。黃自也是大師中的大師,他的其他作品也值得關注。」
我更不解,「為什麼中國大陸不教這首歌?」以我的了解,直到現在,在上海,也不給學生教這首歌,黃自還是上海人。「為什麼黃自在大陸默默無聞?」他培養的幾個學生,比如賀綠汀,倒是赫赫有名。這位台灣朋友是畢業於台大的知識分子,他笑得更厲害,說,「你自己想想吧。」
我只有一個猜測,這首看似普通的歌,其實很「悲」,而中國大陸的兒歌要麼是新中國的歡快,要麼是舊社會的悲慘。像《西風的話》這種無緣無故的悲是不合適的。我第一次聽的那個晚上,就莫名地黯然神傷。之後,越了解越悲,越唱越悲,越聽越悲,以至於無數次莫名地眼眶濕潤——心有所動,竟不知所動為何。我還發現羅大佑非常推崇這首歌,YouTube上有他對這首歌的補充版,將他的《歌》結合進去,完整歌詞如下,
「去年我回來 你們剛穿新綿袍
今年我來看你們 你們變胖又變高
你們可曾記得 池裡荷花變蓮蓬
花少不愁沒有顏色 我把樹葉都染紅
我再見不到地面的清蔭 覺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聽不到夜鶯的歌喉 在黑夜裡傾吐悲啼
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 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許 也許我還記得你 我也許把你忘記
啊~
去年我回來 你們剛穿新綿袍
今年我來看你們 你們變胖又變高
你們可曾記得 池裡荷花變蓮蓬
花少不愁沒有顏色 我把樹葉都染紅
花少不愁沒有顏色 我把樹葉都染紅」
也就是將《歌》中的最後兩段合成一段替換了原歌的第二段,珠聯璧合,可見羅大佑也聽出了這首歌的大悲。可是無論如何閱讀文字,裡面都是高高興興的話,怎麼會有悲呢?我來仔細分析。首先,最大的原因還是曲調,歌唱的男聲低沉、遲緩,彷彿飽經滄桑、坎坷後的心聲吐露。其次,就是歌詞,處處暗藏悲傷。
去年我回來 —— 「去年」,暗示時間的流逝,而且以年計,寓含時光流逝之快。「回來」,暗示有離別。合起來,就是長時間的離別。
你們剛穿新綿袍 —— 「棉袍」,暗示冬天,寓意寒冷。「新棉袍」,暗示「你們」是一群孩子,而「我」年華已逝。你們又長大一歲,而「我」還是老樣,不能在身邊陪伴、照顧,不能分享你們的快樂痛苦。「新」意味著進步,意味著喜悅,此處卻是以喜寓悲。
今年我來看你們 —— 「今年」,此時此刻,再次相聚,又一個四季的輪迴,重逢的喜悅,往往更多是喚起對過往的傷感。而且只是「看」,說明很短暫的重逢,馬上又將分別。
你們變胖又變高 —— 「你們」長大了,可是「我」又錯過和你們一起的日子。不過能來看一看,也很欣慰、高興,你們一切都好,「我」則盡在不言中。再次以喜寓悲。
你們可曾記得 —— 開始回憶,滿滿的惆悵、傷感。
池裡荷花變蓮蓬 —— 有「池塘」,有「荷花」,很美的意象,也似乎很悲。荷花潔白、嬌弱,變成蓮蓬,荷花已謝,再次感嘆時光已逝,孕育下一個輪迴。也引出秋意,荷花盛開在夏天,荷花凋謝在秋天。秋天的池塘,濃濃的秋意,濃濃的傷感。另外,荷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徵君子的人格美德、清高孤潔,本身就寓意著美麗哀愁。池塘荷花也成為「我」的象徵物,從盛開到凋零,象徵「我」的從青春到老去。以美寓悲。
花少不愁沒有顏色 —— 「花少」,再次感嘆花的逝去,美好事物的逝去。「沒有顏色」再次引出秋天的慘淡蕭瑟,很容易聯想到古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文中直言「不愁」,卻是更愁。
我把樹葉都染紅 —— 「樹葉」、「紅」都是典型的秋天意象,那一點「紅」不僅不是喜慶,更是秋意中最悲的一色。而且是「染」紅,一筆一畫、一點一滴得來的紅,經時累月、由淺及深浸染而來的紅,紅得深透,其悲也濃得深厚。前面的荷花凋零,還是初秋,這裏的層林盡染,已至深秋。而且是「我」,這般秋意,這股悲情,由我自己創造,悲上加悲。
總之,歌詞中沒有一個「秋」字,卻處處是秋,沒有一個「悲」字,卻處處是秋天的悲、思鄉的悲、故人的悲。回頭看歌名《西風的話》,才明白其中的「西」。這是一首表面講再會,實則敘離別的歌曲。文字中的悲感被同樣藝術性極高的旋律和歌聲完美地表達出來,所以這是一首水平非常高的文藝歌曲。1933年至今,近百年過去,仍是華語文藝歌的最高水平代表之一。這首歌的成功,最重要的,還是旋律。有的歌的歌詞,不需要旋律就是一首好詩,而這首歌的歌詞,如果沒有好的旋律,也就是眾多的悲秋之作中的普通一文。正是黃自的旋律,將歌詞的意境充分發掘,聽者才會有豐富的聯想和深入的感受,我才有上面的詳細分析。
黃自,上海川沙人,生於1904年,1916年入清華學校,1928年入耶魯大學學習音樂理論與作曲,1929年回國任教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38年去世。回國工作的9年,是中國戰火不斷、民不聊生的9年。黃自所見太多悲劇,包括身邊的親人,他自己也英年早逝,也是悲劇人物之一。這首歌作於1933年,內有軍閥混戰,外有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兩次大規模侵略戰爭,尤其一二八事變就發生在黃自所在的上海,剛好在他創作這首歌的前一年。作為兒歌,要撫慰人心,要給孩子們安寧和快樂,但內心深處的那股悲意還是潛進旋律中。羅大佑加入的歌詞,則將黃自那股暗藏的悲意直抒出來,文辭的前後銜接非常自然,將一首兒歌小品正式變成大雅之作。羅大佑《歌》的完整版如下,來自徐志摩翻譯的英國女詩人Christina Rossetti名作《Song》。
「當我死去的時候親愛
你別為我唱悲傷的歌
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
也無需濃蔭的柏樹
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歌
淋著雨也沾著露珠
假如你願意請記著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
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許也許我還記得你
我也許把你忘記
我再見不到地面的青蔭
覺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聽不到夜鶯的歌喉
在黑夜裡傾吐悲啼
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
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許也許我還記得你
我也許把你忘記」
羅大佑沒有選擇歌詞中最直白的字眼,而是選擇了比較含蓄、也較優美的部分,內容很自然地契合到原作中,但是與原作的質樸文字形成對比,營造出兩種悲感,一個質樸的悲,一個華麗的悲。如果從旋律的角度,相關40多年的兩段旋律的結合達到了天衣無縫、渾然一體的效果。黃自的旋律一直比較低沉平靜、詞喜曲悲,而羅大佑的這一段比較高亢激越、詞悲曲喜,兩者相得益彰,不過細細品味,還是黃自曲高一籌、悲痛一分,黃自那種強壓內心的質樸之悲,其悲的程度,還是羅大佑那種喊叫出來的華麗之悲,所不能比擬的。羅大佑沒有喧賓奪主,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甚至我認為,羅大佑為歌曲添加了主歌,將黃自部分推進到副歌的位置。下面仔細分析歌曲的旋律。
去年我回來 —— 僅僅五個字,太短,如果旋律也同樣短,缺乏變化,那麼這個旋律很容易就變成平常說話的調子,如果旋律長,作曲家有更大的空間,但是,5個字必定在某些字上要用長音,通常在結尾處用長音,但是第一句的結尾就來長音,非常奇怪。黃自的處理是在「我」上長音,且有高低的不斷變化。台灣音樂人黃韻玲和林俊逸在一個唱歌節目中講到,他們在學生時代,無論小學、國中、高中,去考合唱團或者參加唱歌比賽,《西風的話》常常都是其中的指定曲目。林俊逸講到,這首歌看似簡單,旋律很有特色,唱好不容易,開口第一句就比較難,尤其在「我」這個字上,停留時間很長,不斷地音層跳高,不是慢慢拔高,而是婉轉中跳高。我當初覺得「怪」也在於此,剛開口,就陷在第三個字上,現代流行歌曲不會這樣。所以,一開口就知道不是現在時代的音樂,要麼是先鋒,要麼是古董。
你們剛穿新綿袍 —— 七個字,旋律可以比較從容展開,這一句比較正常,結尾的「袍」有一點拖音,感覺有了一點抒情,不過不是很出彩,與平常說話的語調差別不大。
今年我來看你們 —— 又是七個字,旋律比上一句優美,更悠長,每個字都放慢,更加抒情,深情述說的開始。
你們變胖又變高 —— 又是七個字,新旋律,但感覺是上一句的延續,一樣優美,一樣悠長,一樣字字慢慢吐出,在最後的「高」字上,加長了拖音,感覺到情感的累積。
你們可曾記得 —— 六個字,實則五個字,實際處理中「曾」字幾乎吞掉,而「可」做了很長的拖音,但與第一句的「我」處理不太一樣,聲音直線拔高,情感也拔高,然後輕輕吐出「記得」,稍微平復情緒,為下一句做準備。與第一句同樣五個字,但用了新旋律。黃自句句都沒有重複旋律,這也是為什麼短短一首歌,感覺容量特別大的原因。
池裡荷花變蓮蓬 —— 七個字,又是新旋律,但是風格繼續,優美、悠長,尾音延長,有沈浸於深情回憶中的不捨感覺。
花少不愁沒有顏色 —— 八個字,這一句相對比較平淡,在「顏」字上有個明顯的拔高和延長,「色」字收音迅速,為結尾句的深情抒發做準備。
我把樹葉都染紅 —— 七個字,新旋律,非常抒情,最後四個字,字字優美動聽,先形成一個小高潮,「葉」,然後形成大高潮「紅」,一句當作兩句唱,抒情空間更加從容,尾音餘味十足,完全沈浸其中。
雖然每句旋律都不一樣,但也能發現其中的相似規律,大體而言,這八句,前面4句和後面4句的旋律有相似處,比如第3句「今年我來看你們」和第7句「花少不愁沒有顏色」重音都放在倒數第二個字上。這樣,避免句句都是全新,聽眾會覺得句句都有「怪」味。每句旋律既有新鮮度,又有一定的相似,仍然利用了旋律的重複性來獲得旋律的美感。
最後,我想說,羅大佑,尤其現在的羅大佑,六十多歲,他演唱自己的歌,《童年》、《光陰的故事》等等,都很一般,但是,這首《西風的話》卻是第一人,我每聽必有落淚的感覺,我覺得他是黃自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