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他的話》
我是在2023年聽台灣的中廣音樂網,大概在一個月裡,聽到了3次,我就注意到這首歌了。中廣音樂網是這個電台在網上的名稱,在台灣地區,收音機接收的話,叫中廣音樂台。我時常通過這個台發現台灣一些不太知名的好歌,其實,中國大陸這些年也時不時冒出好歌,可是,我找不到一個電台來發現它們,導致這些年來,我只能以收聽台灣電台為主。比如,上海有個Love Radio,通過阿基米德APP也很容易在世界各地收聽,這是我在上海時最喜歡聽的音樂電台,這個電台的名字倒是揭示了一個「真理」:絕大多數好聽的流行音樂都和Love相關。或者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歸納,隨著年齡增長,我倒是越來越有些認同。Love Radio其實和中廣音樂台很像,其實不奇怪,我去了台灣、台北一趟,發現上海和台北很多方面都很像,畢竟那麼多台灣人在上海,把台灣的一些生活方式、文化愛好帶到上海,當然,可以說得再遠一點,1949年國民黨退到台灣,又把當時上海的文化(所謂海派文化)帶到台灣。可以說,台灣、上海的相似是相互影響的結果。現在說回來,Love Radio和中廣音樂台像歸像,但差距還是不小,Love Radio也是播放港台音樂為主,但是,局限性太明顯,歌曲的覆蓋面太小,對華語歌壇極其豐厚的歷史沉澱的挖掘幾乎沒有,完全跟在港台媒體和大眾潮流之後,反覆播放的是那些從最保守角度選擇的很小部分「經典」歌曲,很少有新的港台「經典」歌曲的加入,更不要說中國大陸這些年原創的好歌。那些好歌大都散落在海量的魚龍混雜的地下音樂中,非專業人士很難發現它們。說到底,大陸官方控制的這些媒體、電台沒有給世界華語音樂,更沒有給大陸原創音樂提供一個好的生態環境。
回來接著講歌曲《他的話》,歌詞如下,
「傳說中歡樂的童年 真不知該去哪裡找
如此遼闊的世界 我卻不知去哪裡好
外面的花花世界 有太多的風暴 安全最重要
還是留在家裡 安心的讀書好
我戴著一副深度的眼鏡 使我看起來有點老
習慣性的睡眠不足 我常感覺疲勞
還有那沉重書包 跟體重差不了多少 我有點受不了
想要拋開這一切 我卻又無處可逃
或許你不能相信 我會的花樣還真不少
藝術外文繪畫和舞蹈 我還會電腦
根據專家的研究報告 學習要趁早 遲了就不好
如果本領不夠 將來想飛也飛不了
書還沒有讀了幾本 眼看一天又要過去了
一堆偉大陌生的公式 還圍著我的腦海繞
為何平常熟悉的文字 都變成一團糟 該如何是好
明天又逃不了 老師的燒餅和油條
大家對我的期望 是不是太高
或許我的智商不夠 我一輩子也贏不了
但是關心我的人們 請不要再煩惱 明天會更好
我會更加努力做一個乖寶寶
我會更加努力做一個乖寶寶」
我當時聽到的第一感覺就是特別質樸,帶有明顯的台灣民歌時代(或者說校園歌曲)旋律的特點,但是更質樸、簡單。歌者的聲音相比劉文正、潘安邦、羅大佑,明顯更青澀,就是一個典型高中生,或者大學生的略帶羞澀,或者說有點怯生生的聲音,始終收斂著、壓抑著在唱,像是一道細細的山澗平靜而緩緩地流淌,極為清澈,也沁人心脾。又像微微抿入口中的濃酒,那點甘醇一點點慢慢沁入身體。歌曲的配樂極其簡單,就是一把吉他輕輕地撥彈。聽得多了,有路遇明珠之感。我相當好奇,這個聲音第一次聽到,歌者的名字「蔡藍欽」也是第一次見到,於是網上查詢,了解到歌者相當令人惋惜的人生。蔡藍欽1964年生於台北,從小品學兼優,每個人眼中的乖寶寶,一路以第一名考入台灣最好的高中——建國中學、最好的大學——台灣大學。看起來很順利,其實,因為身體原因,其中坎坷波折不少。從小喜歡音樂,學習鋼琴,參加合唱團等等,二十一歲開始創作歌曲,才華受到矚目,二十二歲,即1986年,完成首張專輯《這個世界》,旋即因病去世。專輯中有12首歌,我覺得除了《他的話》,另外《這個世界》、《忘記憂慮》、《逝去》、《少男日記》、《校園美女》也相當不錯,另外,有4首算中等,大概只有2首,我覺得比較一般。總得來說,如果放在那個時代來衡量,專輯的水平相當高。
了解更多背景之後,當我再聽,發現《這個世界》這張專輯有點像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而《他的話》有點像《童年》。當然,客觀地講,水平相差羅大佑還是很遠,只是能感覺到羅大佑的那種創作的初衷和真誠。這首歌的內容和結構都和《童年》有相似之處。先看內容,歌曲一開頭就點明這是對童年生活的描述,不同羅大佑的《童年》,蔡藍欽的童年沒有那麼多姿多彩,沒有那麼童真有趣,沒有那麼無憂無慮,蔡藍欽的童年全是讀書,全是背負大家的期望,做乖寶寶。內容不及《童年》有代表性,文采也遜色《童年》。再看結構,也是用了5段,但不像《童年》以白描手法描述了5個場景,而主要是個人情緒的宣洩。第一段,沒有歡樂,只有讀書。第二段,感覺疲勞,無處可逃。第三段,什麼都學,還要趁早。第四段,學得很累,還被懲罰。第五段,承擔期望,做乖寶寶。與《童年》相同,每段都是4句,每個句子長度也差不多。隨便舉兩個段落做一個對比,
書還沒有讀了幾本 眼看一天又要過去了 (17字)
一堆偉大陌生的公式 還圍著我的腦海繞 (17字)
為何平常熟悉的文字 都變成一團糟 該如何是好 (20字)
明天又逃不了 老師的燒餅和油條 (14字)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16字)
操場邊的鞦韆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15字)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20字)
等待著下課 等待著放學 等待遊戲的童年 (17字)
如此相似,甚至可以互換旋律,用《童年》的旋律基本可以無礙地唱《他的話》的歌詞。兩相對比,更能看出兩段旋律的差異,《他的話》質樸有餘,優美不足,也不及《童年》琅琅上口。通常一段偉大的旋律,首先要創新。所謂創新,至少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距離我們日常說話的模式儘量遠,二是距離大家耳熟能詳的已有的經典旋律儘量遠。就第一個方面而言,《童年》的旋律高出《他的話》好幾個等級,真有天外神賜的感覺,而《他的話》還處於較樸素的初級階段,裡面有些轉音變調還顯得生硬,有把正常的說話硬凹成唱腔的痕跡。當然,《他的話》旋律上的不足,是和《童年》比較的結果。《他的話》的旋律和《童年》還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每段4句,其實是一段旋律重複兩次,也就是《他的話》旋律更簡單,重複度更高。《童年》用了一段比較長的旋律重複了5次,《他的話》則用了較短的旋律重複了10次。重複有重複的優點,如果旋律的美感還可以,聽者聽多了,容易記憶,容易接受,俗稱就是容易「上頭」。
羅大佑的《童年》發行於1982年,當時羅大佑28歲,年長發行《他的話》的蔡藍欽6歲。兩人的嗓音也完全聽出這樣的年齡差,羅大佑是成熟男性的聲音,《童年》唱出來的感覺是追憶童年,歌詞內容都是孩童的歡樂,只是時光流逝的惆悵自然帶出。而蔡藍欽還是純粹的乖乖學生的聲音,細細的尖嗓,一個男性的變聲似乎都還未完全完成,《他的話》唱出來的就是此時此刻的牢騷抱怨,那種憂傷是實實在在的,只是缺乏回看的深度。但也有優點,首先音質上特別地乾淨清亮,其次情感上顯得格外的真誠,甚至有點孩子的天真,再延伸透著孩子的可愛。這讓他的聲音有種特別的穿透力,夜深人靜時,感受尤其明顯。《童年》的童真是成年人用文字刻意營造的,而《他的話》是從嗓音和骨子裡透出來的。蔡藍欽的這種童真、可愛在他的其他作品中都能感受到,程度有輕有重,而在其他音樂人的作品則很少見,這大概是台灣樂壇始終重視他、紀念他,不斷挖掘他的音樂內涵的原因之一。其實不難理解,在22歲,未出校園,就自己作曲、作詞、編曲、演唱,且達到較高水準的,蔡藍欽幾乎是唯一人。其他人初發啼音時,要麼如羅大佑、李宗盛等等,才華出眾,但都已完全走完青春期,在樂壇和社會這兩個江湖都已練就一副老腔。要麼如蔡藍欽一樣稚嫩,但才華不夠。如果一定要和羅大佑比,羅大佑在22歲時,還在醞釀他的《之乎者也》中的那些旋律,還沒有成形的作品,顯然,蔡藍欽勝出一籌,這也是台灣樂壇為什麼格外惋惜蔡藍欽的原因,假以時日,也許又會誕生一個羅大佑級別的音樂人。
蔡藍欽的歌和他的經歷,不能不讓人思考「何為童年」,這正是我2023年聽到這首歌,感慨良多的原因。先看歌曲的台灣社會背景,羅大佑生於1954年,他的童年在1960年代,蔡藍欽的童年在1970年代,恰好晚十年。與羅大佑同齡的台灣名人,比如王偉忠、張大春、吳念真、朱天文、張艾嘉、林青霞、李安、賴聲川、李立群等等,他們的作品和回憶中,都有大體和羅大佑類似的不「卷」的、貪玩、快樂的童年,但物資貧乏、生活清苦。而1970年代的台灣,經濟開始起飛,但國際處境變得艱難,手裡有錢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送孩子去補習班,再送孩子去美國,台灣教育進入「卷」的時代,恰如《他的話》。回看中國大陸,從改革開放起社會形態開始接近台灣,1980年代的大陸類似1960年代的台灣,2000年代的大陸類似1970年代的台灣。就我個人閱歷而言,我們這代人的童年更接近《童年》,而我們下一代更接近《他的話》,我當然更喜歡台灣1960年代、大陸1980年代的童年。
當我在網上簡單地搜索資料,意外地發現,有著「貧窮但快樂」童年時光的羅大佑一代,名人輩出,作品豐碩,而「富裕但卷」的下一個十年的一代,則相對少了很多。這是不是一個佐證,童年的「卷」式教育的不可取?我在大多數情況下,持「社會進步史觀」,但是就這幾十年的教育而言,無論台灣,還是大陸,甚至包括韓國、美國,以我的了解,我認為倒退了,從《童年》倒退到了《他的話》,這個倒退的趨勢還在繼續。當然,作為一個「社會進步史觀者」,我相信總有一天,希望是不久的一天,這種倒退會被糾正,大家都應該認真聽聽《他的話》,讓童年回到《童年》,或許不是簡單的回到,而是一種進步式的回到,不但快樂,而且富裕,甚至還有現在的我想不到進步,這才是社會該有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