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愛情多瑙河》
這首歌,我是在上海的Love Radio聽來的。我在1997年的2月進入復旦計算機系讀博士,當時我沒有關心過系的全名,從來都是叫計算機系,2000年2月我去美國做博士後,2002年我考慮簽證期滿後回國工作,我很喜歡上海,復旦當然是第一選擇,於是和復旦「計算機系」聯繫,結果發現,復旦有了兩個計算機系,一個叫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另一個叫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這是很荒唐的事情,仔細看了看,我當年所在的組在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沒管那麼多,我就和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聯繫,2003年初到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工作。從此以後,我對復旦的計算機系名稱特別小心,一定要說全名。後來,從同事間私下聊天中得知,大概2000年,我剛離開復旦,復旦成立了信息學院,其中包括計算機系,這個時候的全名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大概本來的全名是計算機科學系,加入信息學院時改名了,也許因為信息學院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復旦的工科,加入的每個系都要突出工科特色和強調對工科的重視,於是名字中加入了工科色彩的「工程」,且為了強調科學與工程的同等重要,特地加入一個「與」,通常的系名中比較忌諱「與」這樣的字,顯得囉嗦且不純粹。據說信息學院的幾個系中,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特別大,不方便管理,恰好,系裡領導層出現了矛盾,於是在信息學院的主導下,從系裡分出幾乎一半人組建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或者說就是一個系大致平均分成了兩個系,一個系保留原名,另一個系另取一個新名。新名中也有一個「與」,大概一是為了與另一個計算機系保持名稱上的對稱,另外,如果叫「計算機信息技術」,容易與頂頭上司「信息學院」搞混。
但是,對海內外的各界人士而言,由於「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成立時間很短,大部分人的傳言是原來的「計算機科學系」分成了兩個系,一個叫「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另一個叫「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那時經常讓人困惑的是,究竟哪個系是正宗的?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人當然認為自己才是嫡系傳人,但是,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的人也覺得當仁不讓,因為,這個系的人在分系前,更多地主導了老系的領導權。而且,當時計算機技術和學科都處於一個極速進步的時期,大家對未來的走向還不是很清楚,但知道一定要做些變化,誰的變革越大膽,誰就越有前途,因此「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這個本來有寫怪異的名稱反爾勝過了「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這麼長的名字,大家很快發明了簡稱「計科系」和「計信系」。計信系後來還申請了新專業,信息安全,我參加了最初幾年的招生咨詢,非常熱門,分數線遠比已有的計算機專業高,社會上的普遍認識是,一個站在計算機專業肩膀上更高一級的專業,當然,這個認識是有問題的。不過那時各個大學、各個系都在求新求變,都在改革、探索中,有些認識上的誤區在所難免。
大概到了2008年左右,計算機的熱度更勝,根據海內外的反饋,因為一個學校里兩個計算機系,基本上舉世無雙,很可能也「空前絕後」,復旦又考慮合併兩個計算機系,組建單獨學院,將計算機學科做大做強,這個合併到2010年正式完成,名字改成「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記得當時特別強調,沒有「與」這個字,鮮明對比的是,合併前特別強調一定要加上「與」。記得學院成立後不久,有次開會,領導詳細列舉了沒有「與」的諸多意義,總之,意義重大。我今天把這段歷史寫出來,是發現復旦計算機學院(現在最新的名字叫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又有了「與」,信息學院改成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復旦真是一個喜歡折騰名字的學校。復旦校史講,校名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含義。)的官方介紹中,居然將這段分家史給省略了,網上也找不到這段歷史的一點痕跡,希望自己經歷過的歷史不被忘記。
學院成立後,一大舉措是從復旦的邯鄲本部(上海市邯鄲路,復旦的習慣簡稱邯鄲)搬到距離26公里的張江校區,貼近上海的應用市場。從此,我每天到了張江校區上班。當時,復旦的附屬教學機構,比如幼兒園、小學、中學等等,都在邯鄲,所以,幾乎所有的教師仍然都住在邯鄲,只是每天朝九晚五地趕赴張江。復旦大學提供了校車方便老師們,於是,我每天必然坐校車完成一個來回,一共52公里的行程。上海的交通常常有些堵車,這段路程不堵車大約25分鐘,堵車則40多分鐘到一個小時。我坐車很暈車,我總是想辦法在上面睡覺,我發現睡覺的好辦法是聽點什麼,我的手機當時有個很好的功能,以耳機為天線,可以用作FM收音機,最初我什麼都聽,英語、新聞、評書、廣播劇等等,慢慢地,我聽得最多的是,上海的一個音樂台,Love Radio,這個台喜歡播放1980、1990年代的老歌,也穿插播放一些最新的流行歌曲。不過,我還是喜歡那些老歌。
記不得過了多久,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有首歌,我聽到很多遍了,雖然是老歌,但我年輕時,沒有留下什麼印象,或許因為當時不覺得是好歌。好幾次我在睡夢中被這首歌打動,慢慢醒來。聽歌睡覺有個奇怪的感受,如果這首歌,你喜歡,它能夠幫助你靜下心來,進入睡眠,但是,如果這首歌,很打動你,它也可能把你喚醒。每次讓我夢醒的幾乎都是這一段,
「我不停的追逐 那黑色的幸福
就像是矇上眼睛 追逐你的路
我揚起萬千風帆 告訴你我好孤單
在幽幽藍藍多煩惱多惱河」
我上網一查,這首歌叫「愛情多瑙河」,作詞、作曲都是熊天平,一個我幾乎完全不知道的歌手。1997年發行,我注意到它,已經過去10多年了。實際上,我大約從1997年起,就很少接觸和接收新的流行歌曲,我的流行音樂接觸史大概從高中到研究生畢業,隨後的歲月似乎就一直停留在過去的那些老歌。流行音樂是面向年輕人的音樂,所言不虛,幾乎每個人一輩子喜歡的歌都是他年輕時所聽所爱的歌。我最喜歡的歌,以及那些歌手都是我研究生畢業前,即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現的,比如齊秦、王傑、羅大佑、童安格、姜育恆等等。換句話說,年輕有夢想,就容易被音樂打動,還有公共生活時,就容易接觸到音樂。成家之後,同事之間,不會聊音樂。網上查到後,我有些驚訝,居然還有好聽「新歌」被我發現。先看歌詞全文,
「愛讓誰落淚 哭成流水 不知去向
往事在每一夜 陪傷心人入睡
愛怎會疲憊 你一去不回
你的起點 也許是我永遠 到不了的終點
讓我飄飄蕩蕩
我不停的追逐 那黑色的幸福
就像是矇上眼睛 追逐你的路
我揚起萬千風帆 告訴你我好孤單
在幽幽藍藍多煩惱多惱河
愛怎會疲憊 你一去不回
你的起點 也許是我永遠 到不了的終點
讓我飄飄蕩蕩
我不停的追逐 那黑色的幸福
就像是矇上眼睛 追逐你的路
我揚起萬千風帆 告訴你我好孤單
在幽幽藍藍多煩惱多惱河
我企圖欺騙自己 愛情沒有煩惱
只是你沒有目標 讓我迷失多惱河
我不停的追逐 那黑色的幸福
就像是矇上眼睛 追逐你的路
我揚起萬千風帆 告訴你我好孤單
在幽幽藍藍多煩惱多惱河」
這首歌對我而言,神奇的是,白天我聽不出感覺,每當夜深人靜,或者半睡半醒間,似乎才能真正進入這首歌的情緒,也許是因為這首歌一開始就給的暗示,「往事在每一夜 陪傷心人入睡」。這首歌的歌詞有點朦朧詩的感覺,大體的含義很清楚,歌者心中有一份「愛」,但這個愛在歌者無法到達的地方,於是歌者一直在漂泊、一直在追逐,心中充滿煩惱和孤獨。但是,每個句子的具體含義卻是模糊難解,有多重意思,要想搞清楚,必須添加很多字眼,但是添加以後,又限制了語意的空間,縮小了模糊語意希望營造的更複雜深邃的意境。具體分析如下,
愛讓誰落淚 哭成流水 不知去向 —— 這裡的「誰」應該就是歌者本身,但是沒有直接用「我」,改用「誰」,還有可以玩味的地方。愛情讓歌者哭泣流淚,淚水如流水一般滔滔而出,不知道流去了什麼地方。這個不知去向,還可以是哭泣的人哭到不知道自己未來何去何從。
往事在每一夜 陪傷心人入睡 —— 傷心的歌者在每一夜都會回憶往事,在回憶中入睡。也可以是歌者在每夜的睡覺中都夢到這些往事。
愛怎會疲憊 你一去不回 —— 我們之間的愛怎麼讓你疲憊了,你離開我一去不回,這裡的你是歌者愛戀的對方。或者,這個你是「愛」本身,因此意思是,我們之間的愛情怎麼會消減低落,以致完全消失。注意,從這裡開始直接了當地使用「你、我」這樣的人稱代詞,不再是「有抱琵芭半遮面」的「誰」。
你的起點 也許是我永遠 到不了的終點 —— 這一句跳躍很大,難以理解。你,應該是歌者愛戀的對方,大概對方的個人條件很好,人生起點很高,是歌者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主要感嘆雙方的巨大差距,為後文的追逐不得鋪墊。
讓我飄飄蕩蕩 —— 雙方的巨大差距讓歌者飄飄蕩蕩,迷迷糊糊,迷茫困惑
我不停的追逐 那黑色的幸福 —— 這一段起,具體描述歌者追逐對方的情景,朦朧味十足。這一句難懂的是「黑色」這個詞,根據上句,大概因為飄飄蕩蕩,不知道方向,彷彿是在黑暗中追逐,這個「黑色」表示黑暗。也可能的意思是,因為雙方差距巨大,這種愛情不會有好的結果,有情人難成眷屬,因此所謂的幸福其實是不存在的,這個「黑色」表示不存在。
就像是矇上眼睛 追逐你的路 —— 正因為這個愛情不存在,正因為是在黑暗中追逐,所以就像眼睛被蒙上,「追逐你的路」也比較有意思,也許想表達,歌者追逐的對象其實不是所愛對方本身,只是在追逐對方走過的路而已。強化那種追而不得,兩者相距遙遙的感覺。
我揚起萬千風帆 告訴你我好孤單 —— 這一句很妙,初看不知所雲,細想很有詩意。前面還在說,黑暗中的追逐,心中迷茫,現在突然揚起萬千風帆,幹勁十足,似乎有些矛盾。然後又說很孤單,心情又再次低落,似乎又一次矛盾。或者說,看不出「揚起萬千風帆」和「孤獨」之間的關係。總之,無法細細解讀,只能想像其中的意境,「萬千風帆」突然給這首低沉黯淡的歌注入了一股強大力量,帶來了歌的生機。
在幽幽藍藍多煩惱多惱河 —— 這一句又很妙,不知為什麼和多瑙河扯上關係,同樣不知所雲。但是如果不看整個句子,單單品味其中的每個詞,「幽幽藍藍」和「多瑙河」,不能不聯想到著名的曲子「藍色多瑙河」,心生浪漫、優雅的感覺,而「多瑙河」三個字在這個語境下,自然諧音演化成「多惱河 」,那只揚起萬千風帆,追逐愛情的船隻行駛在愁腸百結的河流上,「幽幽藍藍」加深了河流的黑暗和憂愁,可是對方的優雅、愛情的浪漫,讓這一切追逐又變得光明和美好。
總之,這首歌描繪出非常複雜的意境,似乎可以做無盡體會,在半睡半醒之間、似懂非懂之間,在迷迷糊糊之間,讓自己的思緒情意隨這個歌曲隨意遊蕩,越是曾經美好的愛情,越是無從捉摸,唯有這醉人癡語能稍解一分。細細想來,這首歌似乎也唱出了一點我當時的處境。我在2003年初入復旦工作,到2010年,7年過去了,工作上沒有太大起色,甚至處境更差,看不到未來的前景。新學院設置了許多新規矩,既細化了要求,又增加了難度。年輕時,也曾有過理想,大學畢業,讀研究生、讀博士,去更遠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做偉大的研究,有些理想達到了,有些,甚至最重要的那些,覺得正在徹底失去,成為無法到達的終點。我當時也是孤獨的,曾經的課題組因為導師的退休而解散,自己申請的課題都歸失敗,沒有關愛的長者,沒有知心的同行、同事,無人訴說。我隱隱感覺,也許又到了離開港灣的時候,又將如夜航船在看不到光亮的茫茫大海上漫無目的地飄飄蕩蕩。我從小暈車嚴重,在那個多山的故鄉的盤山公路上,每行必吐。長大後,有個小小的心願,不要像大多數上班族每日乘車通行,我也確實做到了。但是新學院成立後,每天兩趟近30公里的車程,因為要過楊浦大橋,時常有高低起伏的感覺,因為上海堵車嚴重,時常有走走停停的感覺。不僅有路途中近兩個小時的耽誤,而且下車後,也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來緩解暈車,再加上等待校車的時間,痛惜自己生命時間的無情流逝,可是又相當無奈,每次路過拉索造型的楊浦大橋,自己彷彿化身被拉索牽引的鐘擺,擺盪在命運之河的兩岸。睡夢中,這些感覺都變成歌詞中的「飄飄蕩蕩」。可是,我那時還有一些不甘心,還有對理想的熱愛,還能感覺到心中的「萬千風帆」在勁風中「獵獵作響」,無論如何不確定,都要勇敢地盡全力「揚起萬千風帆」去闖一闖,也許人生的意義就是不停地追逐,無謂目標。
這首歌旋律,主歌部分比較平庸,尤其這一句
「往事在每一夜 陪傷心人入睡」
近乎勉強的讀白。精華就在副歌,
「我不停的追逐 那黑色的幸福
就像是矇上眼睛 追逐你的路
我揚起萬千風帆 告訴你我好孤單
在幽幽藍藍多煩惱多惱河」
熊天平的聲音空靈悠長,在睡夢中有破空越洋而來的氣勢,旋律先高後低、先張後舒,前一句提高聲調,後一句歸於平靜曠遠,兩個結尾處的「路」和「河」的延長音相當舒服,既像深情的告白,又像深情的召喚。
熊天平的歌不多,好聽的歌更少,有一首更有名的歌《夜夜夜夜》,是寫給齊秦唱的,另外就是《你的眼睛》,不過,我心目中,這首《愛情多瑙河》無疑最佳。這首歌翻唱的人很少,都不如熊天平本人,不過有許多改編的樂器演奏曲,大都相當精彩,我在YouTube上甚至發現Kenny G演奏的薩克斯,歌曲的英文名為《Love Danube》,那種高亮悠長甚至不亞於人聲。小提琴的演奏也很適合,配上鋼琴伴奏,如歌如泣之感尤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