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美国几家大电视台同时播出了财政部长本森特(Scott Bessent)的访谈。他在镜头前情绪激动,平日的沉稳和淡定全不见了。引发他愤怒的,是中国的谈判对手李成刚。本森特在节目中指责李“pretty unhinged and very aggressive in stating that the U.S. would face ‘hellfire’ if things didn’t go his way”。这话一出,美国媒体一片哗然,舆论纷纷声讨中国“太咄咄逼人”,居然敢如此对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大不敬。
我当时也在琢磨:李成刚到底中文是怎么说的?我以前听过他在会谈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的片段,印象中他谈吐沉稳、思路清晰,语气中带着自信,绝非冲动之人。李成刚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智商高、逻辑严密,又有留学经历,代表中国参加过大量对外谈判,对政策和条款了如指掌。他不会轻易让步,但更不会无端挑衅。要让他口出“地狱之火”式的威胁,实在难以想象。
恰好,昨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最新研究的报道,才恍然大悟。那份长达百余页的报告指出,中美关系紧张的一个微妙原因,竟然是翻译或误译,或“故意误译”。报告里就引用了李成刚“地狱之火”的例子。原来,当时他回应美方代表的强硬态度时,只是用了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句成语:“玩火者必自焚。”意思很简单——别太冲动,别自己找麻烦,别“偷鸡不成蚀把米”。可到了美国鹰派话语世界,就成了“China warns the U.S. will burn in hellfire.”这下画面感直接从劝诫升级成核爆。通过本森特的转述,美国公众立刻得到了一个鲜明的印象:中国代表不是在劝告,而是在威胁“要是不按我的方式走,就让你尝尝地狱之火。”一句成语,硬生生变成含有宗教仇恨力量的外交威胁。
兰德报告指出,这类翻译失真往往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对华鹰派专家”(China Hands)有意为之。他们唯恐美国不恨中国。本森特那句“地狱之火”究竟是翻译现场的原话,还是他情绪渲染的杜撰,我暂时无从考证。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美国舆论的敌意被点燃,中国再一次被描绘成“挑衅者”。他似乎想表达,美国本意善良,只是被迫应战;但他忘了,贸易战究竟是谁先挑起来的?
类似的语言错位,早已屡见不鲜。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中过“翻译的招”。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要和美国合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英文译文是:“We want to cooperat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o build a better world.”翻译没问题,语气温和、措辞正面,放在任何语境都像是一碗鸡汤。可某些美国媒体却硬是读出了“企图通过合作掩盖扩张野心”的暗示。于是,“合作”成了“阴谋”,“共赢”成了“渗透”。也难怪任正非后来话越来越少,他大概明白了,在那种舆论氛围里,连一个微笑都可能被译成“狡黠的笑”。
兰德报告指出,这种“鹰派翻译”并非新鲜事。冷战时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那句著名的“We will bury you”便是一例。其实他原话是“We will outlive you”,意为“社会主义终将胜过资本主义”,类似于中国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然而,美国媒体把它直译成“我们要埋葬你们”,听起来几乎像核威胁。一句语气不当的比喻,险些引爆了恐慌。可见,有时候翻译比导弹还危险。
再比如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原意是“低调做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务实策略,却被美国战略界译作“strategic deception”,暗示中国在“装乖、卖傻、伺机翻桌”。从此,怀疑中国、提防中国的逻辑便有了理论依据。
语言的力量在于建构现实,而误译与误读,往往能重塑现实。一个成语、一个词语、甚至一个语气的偏差,都可能改变政策的走向。兰德报告的结论不无道理:鹰派的误译与故意曲解,才是中美关系中的隐形导火索。或许,下一次中美高层对话,除了外交官,还该带几个靠谱的翻译,能把“玩火者必自焚”从“地狱之火”救回来,也算是为中美关系,甚至为世界和平,添上一份功德。
2025.10.28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