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雾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个人资料
正文

又到了美国大学申请的白热点,家长该做点什么?

(2025-10-24 11:14:11) 下一个

最近很多微信群里都在热烈讨论孩子申请大学的事情。其实,这个话题在华人社会中可谓“永恒”。在中国,焦点是高考;在美国,焦点则是大学申请。申请大学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让人能提前规划、准备,但越临近那一刻,人就越容易焦虑不安。焦虑的根源只有一个:希望孩子能进入一所好学校。考进名校,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期待。有些家长一生未曾踏入名校的大门,于是将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呕心沥血。

相比之下,美国家长普遍没有这种焦虑。据说大部分的普通美国家庭最大的满足感,是孩子还愿意上大学;他们的理想归宿是去一所学费较低、录取不难的州立大学。很多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要为申请名校自找烦恼。

这正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便许多华人家长在美国生活多年,望子成龙的观念仍根深蒂固,甚至愈发强烈。在中国,考上名校是一件轰动全城的大事。北京以外的城市,只要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必定登上光荣榜,写入校史。学校还会不断举办宣讲会,鼓励后来的学弟学妹。如果学生考上美国名校,尤其是常春藤,更会引起舆论追捧。为该学生操办申请的中介机构也会趁机举办讲座、展示成功案例,吸引更多家长和学生选择他们的服务。

学生本身的压力也不小。华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总听父母谈论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或普林斯顿。家长舍得花钱送孩子上补习班、参加各种暑期项目。这样的现象在华人较集中的加州尤其普遍。相较之下,居住在其他州的华人家庭,对孩子的压力会小一些。

申请大学的焦虑主要来自对名校的追求。如果只是申请普通大学,其实没有什么压力。美国大学数量庞大,据统计多达两千多所。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总有学校会录取你。如今的情况反而是:大学太多,学生不够,所以才有各校都希望多招国际生以填补空位的情况。但名校完全不同。申请名校是一项系统工程,竞争极为激烈。学生不仅要与本校同学竞争,还要与全美乃至全球优秀学生竞争。录取结果主要取决于“硬件”条件,比如GPA 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其次是软性因素,比如课外活动、推荐信和个人陈述。

多数学生也希望通过申请证明自己。确实有少数天资出众、自律、成熟且计划周密的学生,他们几乎不需要家长操心。家长想提建议,孩子早已准备周全,反倒能三言两语让家长哑口无言。这时,家长只需做好后勤保障,让孩子吃好、睡好,为他们提供条件。这类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学申请,结果往往也不错。前不久有一个加州的朋友打电话来咨询申请大学的事情。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在高中是校报总编。而且学校的学术背景不错,每年都有不少进入前10名的大学。孩子在学校里也是学生领袖,有出色的课外活动。 SAT成绩也几乎满分。孩子很自律,自己知道做什么。我对家长说,那你还操什么心呢?你这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了。而且有校报总编这一条本身,就非常有竞争力。大学里对写作是非常看重的。

当然,更多的学生虽然成绩不错、活动也有一些,但自律性不强。他们往往是看到同学忙着申请才开始行动,节奏缓慢,缺乏主动性。对这类孩子,家长就需要更多的提醒和支持,比如催促写申请文书、预约推荐信。大学申请是一个全面的工程,缺一环都可能影响结果。招生官的任务往往是挑毛病,因为申请者太多,学校闭着眼拒掉几万人也能找到优秀学生。家长和孩子申请做到最好,目的就是让招生官找不到毛病和理由拒绝孩子。

我在标题中提到“申请美国大学的白热点快到了”,指的是 Early Decision (ED) 和 Early Action (EA) 的截止日期,通常是 11月1日,也就是还有大约一周时间。对想进名校的学生而言,ED 是一次绝佳机会。ED 的录取结果一般在 12月15日 前公布。若能通过 ED 被录取,学生可以提前确定去向,免去漫长等待。对大学而言,ED 也是提早完成招生、锁定优质生源的好时机。由于 ED 是有约束力的协议,学生一旦被录取,就必须入学;而且 ED 只能申请一所学校。许多顶尖大学和文理学院的 ED 录取比例较高。如果一所大学计划招 1,000 人,可能有 500 人通过 ED 被录取。很多学校的ED 的录取率在 30% 到50%之间;排名稍低的学校为了确保生源,甚至可能让 ED 录取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ED 也是美国大学之间争夺好学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现在,美国大学申请多通过 Common Application 平台,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每个学生最终可能拿到多个录取通知书(offer),但只能选择一所入学。大学最关注的指标是入学率(yield),即收到录取通知后真正入学的比例。哈佛大学的入学率长期位居第一,约 73%。也就是说,100 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中,大约 70多 人最终选择入读。哈佛最近这一届招生的入学率高达85%了,位于第二的实业路大学,大概68%。也就是说,还有很多人虽然到这顶级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还是选择去了别的学校。对华人而言,如果 100 人被哈佛录取,恐怕至少有 99 人会选择它,这与中国人重视教育、崇拜名校的文化密不可分。

也因为 ED 的限制性,学生必须慎重选择。一般可把目标定得稍高一些,也就是申请比自己实际水平略高的学校,因为在 ED 阶段录取的概率通常更大。但目标不能太过高。如果一个学生有实力进入排名前 30 的学校,却执意申请前 5 名,几乎没有机会被录取。学生应根据自身条件认真研究目标学校的网站,了解录取数据和学生背景,用中国话说,就是要“掂量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不要浪费了宝贵的 ED 机会。

当然,美国最顶尖的学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没有 ED,而是采用 SCEA(Single-Choice Early Action);斯坦福、圣母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采用 REA(Restrictive Early Action)。这些都是顶尖名校,不愁生源。他们的政策虽非绑定,但限制学生不能同时申请其他私立大学的早申。例如,申请哈佛的 SCEA,就不能同时申请任何私立大学的 ED 或 EA;但可以申请公立大学的 EA,如密歇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北卡教唐山等著名公校。加州大学系统则只有一个统一的申请截止日期:11月30日,没有早申环节,因此申请哈佛的人仍可同时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或洛杉矶分校。

学生对这些制度大多已有基本了解,家长此时可以平心静气地与孩子讨论录取形式与策略,同时帮助孩子梳理申请文书。如今有了 ChatGPT,语言表达已不成问题,但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是学生的经历和故事,看到这些经历和故事所表达出的孩子的个性、成熟度、好奇心等。这些故事必须真实。文风不必华丽,只要真诚、有细节,就能打动人心。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回忆成长经历中的关键片段,比如三四岁时展现出的兴趣或天赋,这些少年时代的事情,孩子可能已经忘记了,通过这种讨论帮助孩子恢复起来,让现在的故事有一个过去的根源,串联起来更有说服力。有些孩子申请商学院,就可以讲述家族创业的故事,结合自己高中时帮助父母经营的经历。作为大学教师,我发现许多华裔学生的家庭经营餐馆,这类孩子往往特别受招生官关注。他们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付出更多努力,他们的故事也更容易打动人。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能独立应付一切。越到最后关头,他们可能越迷茫、越慌张。家长此时应积极参与,用建设性的方式启发孩子,而不是用争吵。吵架只会让孩子关上门拒绝沟通。孩子申请大学的事,家长当然有责任,也自然最关心,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关心方式。也没必要强求孩子冲击最顶尖的学校,要量力而行。看看自己在学校的 GPA 是否位于年级前三名,如果差距较大,就不必盲目挑战前 15 名的名校。

总体而言,家长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该事事包办,而要与孩子并肩作战、耐心合作。家长应参加升学顾问组织的家长会,按要求提供材料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申请,这关系到升学顾问的那一封推荐信,他提供的每个数据和说的每句话,都会影响孩子的录取结果。焦虑无法改变结果,一切自有定数。即便第一年没进入理想学校,也可以转学。美国的转学机会相当多,只要大一成绩优异,依然能进入更好的大学。这或许就是另篇文章该谈的话题了。

2025.10.24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