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是就一种真社会态模式的蚂蚁群落的简单描述。地球上生物有着广泛的多样性。小小昆虫的社会形态也是林林总总。它们对我们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对尊贵的蚁后也不例外。据估计,只有千分之一的蚁后能够生存到产生出下一代的蚊后。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初始蚁群的大小。有一种红火蚁为了增强生存的几率,由多个蚁后联合起来,组成大的蚂蚁群落,以更快的速度抚养出工蚁。而当工蚁成熟之后,它们会就将蚁后逐个刺死,只留了一个。工蚊们通过信息激素选择保留这么一只最能生产的蚁后,将它奉为这个火蚁群落的共主。绝大多数的蚂蚁种类形成只有一个蚁后的群落。也有少部分形成多个蚁后的超级群落。
如果蚁后死了,蚁群又会如何呢?整个蚂蚁群落将会消亡。但是,不同的昆虫物种演化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我们常见的蜜蜂工蜂将紧急地在蜂巢里的蜂卵中找出一个作为未来的蜂后抚养,让蜂群延续下去。如果蜂巢里没有蜂卵,蜂群也就此消亡。而有一类铃腹黄蜂在蜂后消失之后,群里会有一只工蜂立刻活跃起来,对其他的工蜂显示出攻击性。在所有工蜂表示臣服之后,这只工蜂也就安静下来。它的卵巢重新恢复功能,开始下卵,成为新一任的蜂后。通常,这只工蜂也是工蜂中最年长的。当这只新的蜂后死后,按长幼顺序的下一位年长的工蜂替代它成为下一任的蜂后。按照这种规律,这类铃腹黄蜂就形成了世袭罔替的黄蜂王朝。实际上,黄蜂群落仍然会因为各种环境变化的原因而消亡。
蚂蚁中有一类粗角蚁形成不含蚁后的群落,这些粗角蚁只有一种性别,雌性,以无性克隆的方式繁殖。它们的生活周期分为生殖和觅食两个阶段。当蚁群中的幼蚊开始变成蚁蛹时,蚁群中所有的成蚁的卵巢功能被激活。成蚁留在蚊穴产卵,孵化蚁卵,并且清理蚁穴。两三个星期之后,成蚁进入另一个阶段,出去觅食以抚育幼蚁。这时的蚁蛹也变为成蚁,加入觅食的队伍。又有两三个星期之后,新一代的幼蚁开始蛹化,成蚁们进入下一个生活周期的生殖阶段。整个蚁群就像一个程序化的,周而复始的按时运行的机器。如果有的蚂蚁违反了蚁群运作的规则,它将受到别的粗角蚁的围攻,甚至被处死。
昆虫的社会形态还有很多。这些昆虫的社会态又何其相似于人类历史上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形态。而这一些社会形态和结构的达成只是通过基因的运作和自然的选择。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人类社会形态和结构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的社会伦理和观念的基础是什么。粗角蚁克隆蚁群中个体的基因完全一样,每个蚂蚁在蚁群中一律平等。我们人类追求人人平等。这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我们的社会又往何处去?蚂蚁等低级昆虫生物的社会态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系。而另一个线索是我们人类社会演代的路径和历史。
—写于2023年7月16日(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