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墟

廣漠寒山碧海蒼天,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个人资料
冯墟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只有云知道:何维凌传(3)

(2025-10-19 18:50:24) 下一个

维凌和陈一谘,是发展组的发起人和灵魂人物。二人白手起家,都注重网罗人才,但谘先生死守一个后台,维凌八面玲珑、懂得平衡。二人知根知底,相互砥砺。谘先生批评维凌巴结权贵,是不公平的。发展组倚重太子党,成员多为高干子弟。惟其如此,它才那么成功。而且维凌也结交平民、非建制派,如胡平、王军涛、仲维光等。

维凌懂得,朝中有人好做事。七十年代末他跟陈一谘在北京重逢,开始喊他谘先生。后来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风靡全国,谘(姿)先生的名号为更多人所知晓。片子先在外地播放,大受欢迎。跟日本的合同已经签了,但广电部不敢贸然在北京播放。有人支招,把片子送给王震看。老军头看上了瘾,在请示报告上爽快签字。不像邓大姐看《安娜•卡列琳娜》,痛斥第三者。

发展组通关节的关键有两位,邓英淘和白若冰。邓英淘父亲是邓力群,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兼社科院党委书记。他妹罗小韵是摄影师,嫁给了胡乔木外甥、视同己出的杜鹰。杜鹰也是发展组骨干。

邓英淘70年代追随谘先生,到了驻马店。他把发小吴琰介绍给了谘先生,成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离不离婚她都是谘先生“哥们儿”。吴琰父亲吴寄寒跟邓力群在中宣部同事、关系亲密,连带谘先生跟邓力群家也亲密。75年邓力群紧跟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受连累。他把谘先生喊到家里,将邓英淘郑重托付给他。

78年秋天,维凌、朴方在北大推动学分制,维凌由谘先生带着去邓英淘家,第一次见到他们父子。当时邓力群名声还好,在社科院批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邓力群后来极左,维凌分析,一是自我保护。他两个哥哥是国民党将军。北伐时期,邓飞黄是冯玉祥部队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不过宣传科一般干事。邓飞黄留在了大陆。另一位去了台湾,因为邓力群的关系,遭软禁。而邓力群在这边,也如履薄冰。二是他的经历。他做过陈云秘书,二人私交极深。他在新疆是王震的宣传部长。87年王震提议,邓力群代替胡耀邦、当总书记。

谘先生向邓力群介绍维凌,说他反林彪、四人帮被打成反革命。邓力群马上说,“好啊,我们都是反革命!”当天在邓府吃中饭。席间一位中年人自称民主墙、《北京之春》的幕后策划人,大谈多党制。维凌说时机不成熟,邓力群只顾听、不表态。

邓英淘是北大经济系77级的,他爸的系友——邓力群上过北大经济系。维凌指导他学业,劝他少读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马语”,加强数学,学习西方经济学。过去的“社会科学”尽是政策诠释,没有学术性。治学要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维凌把自己在北大的那间小屋借给他,他渐渐就着了维凌的道儿。维凌、朴方推动北大实行学分制,他在经济系作内应,不久完功。78年上半年刘道玉校长在武大实行学分制,是最早的。

维凌在发展组内成立方法组,讲“新语”(这里是褒义),采用新方法论研究社会问题,邓英淘、王彦、白南生、白南风兄弟、罗小朋是最早的成员。罗小朋是人大研究生。邓小平70年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时,他爸罗朋是厂长。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手艺没全忘,经测试相当于四级钳工。罗小朋在71-72年间见过轮椅上的朴方。

白若冰是人大经济系资料室老师。父亲白介夫是北京市副市长,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的莫逆。五六十年代二人在中科院共事多年,渊源很深。82年春农委撤销,成立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主任杜润生。发展组通过白若冰,跟杜润生接上了头。杜润生是赵紫阳的恩公。47年杜润生当中原局秘书长,河南省桐柏区委书记赵紫阳向他汇报土改工作。49年他向叶剑英推荐赵紫阳,当华南分局秘书长,后改任广东省委书记。

发展组内另有理论历史组和现状组,成员有王小强、白若冰、张木生、周其仁、高山等,讲“马语”,致力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到一年时间,近30名骨干在发展组聚首,一大半是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到81年夏天,谘先生和维凌开始发愁,发展组的在校生面临毕业分配,而发展组是民间组织,如果没有官方身份,人马将损失大半。他们既想获得官方身份,又不想失去民间组织的自在。

他们去找邓力群。邓力群先问当时大学里头胡平、王军涛等人竞选人大代表的事情。维凌内方外圆,肯定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同时认为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实行民主要循序渐进。马迪厄(Albert Mathiez, 1874-1932)反思法国大革命说,民主自由的诉求造成混乱,结果反而导致专制;一个农业国,人们拿了自由反自由,拿了民主反民主。这次竞选也有类似问题,参加竞选唯一的女生张曼菱,还没辩论实质问题,便被无端攻击生活作风问题。

张曼菱81年在北大图书馆前

张曼菱,云南昆明人,北大中文系78级,在校期间写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982)被拍成电影《青春祭》。她成了作家、制片人和导演。

谘先生和维凌把话题引到发展组面临的危机上来。邓力群说,发展组的大学生分散到全国各地,开枝散叶,不是更好吗?跟他说了一整下午,他都没松口。

 

发展组发了

81年上半年,中共内部对包产到户意见不一,邓小平、陈云、胡耀邦、赵紫阳、万里、姚依林支持,华国锋、李先念、王任重(农委主任)、大多数省委书记反对。谘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要走向田野,拿出一份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供中央决策参考。

81年暑假,发展组到安徽滁县开展田野调查,20多人,8000块钱,杜润生批的。环滁皆山也,山区,实行了包产到户,是实行包产到户的标本。调查的框架结构是经济学的概念体系,而不是主义和路线。采用科学方法——统计分析,避免为得出预设结论而人为选取个别典型。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给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的面貌提供了立体、动态的图景,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状况,从党政基层组织到思想文化生活,具体翔实。滁县包产到户从穷队穷社开始,后来富队富社纷纷仿效。包产到户是否适合富裕地区?报告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报告分析了发展趋势,预见了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对策。

报告令人耳目一新,10月25日书记处会议上胡、赵、万里、习仲勋等交口称赞。邓力群趁机提议:为了更好地为中央决策服务,书记处接收发展组,由书记处研究室和农村政策研究室共同领导,直接对书记处负责,人事关系放在社科院农经所,经费中央特批,其它具体事务发展组自行解决。提议一致通过,好事占全了,邓力群立即行文。不久《中国社会科学》全文发表了滁县报告。

文件尚未下发,谘先生和维凌不知道已被收编,邓力群在家里召见他们,全家等着他俩。他一字一顿传达书记处的决定。紧接着,“我们老俩口跟党走了几十年,一辈子相信马列,至今坚定不移。”然后转向邓英淘和罗小韵,“你们应该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如果哪一天你们说不信马列了,那好,讲出来,我们就脱离关系。”这个警告,既是给儿女的,更是给发展组的。邓力群办成这件事不容易,知道高层政治的风险,希望发展组谨言慎行。

过了几天,书记处研究室通知发展组全体成员到中南海开会。一个阴冷的下午,30多位年轻人骑自行车到府右街大红门前集合。个个衣衫不整,有如丐帮。值班军官一个一个点名,他们一个一个进到“海里”。维凌跟着朴方,算是见过世面的,在此之前,也只到过北院,找李湘鲁,赵紫阳的随行秘书。这次是南院。北院是国务院,南院是党中央。党领导一切,从南到北可以自由穿行,从北到南须要许可。

中南海建筑高大庄严,办公室、会议室都宽大无比。85年夏天,维凌以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客人的身份访美,到白宫行政楼见总统助理、安全委员会东亚部主任,楼古旧,办公室拥挤不堪,相当于北大办公楼的水平。跟中南海对比,反差强烈。原来,这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啊!

邓力群没用稿子讲了两个小时。开宗明义,说明中央之所以起用发展组,是希望发展组做好中央最高决策层的“耳目”。称赞发展组青年返城不忘农村,一心为农民服务。承诺将为发展组的工作创造条件,包括名义、经费和指示地方配合。

邓力群支持发展组,符合当时大势,陈云也支持包产到户。另外他养儿养馋了,邓英淘和杜鹰都是发展组骨干。当然如果发展组出问题,责任也在他身上。赵、万、杜润生稳赚不亏。维凌说赵、杜“太滑”,万里也对谘先生说杜润生滑头。【《手稿》p.129,《谘》p.257】杜润生欣赏发展组的才干、观点和工作,用发展组冲锋陷阵,但对发展组人事组织方面的困难,总是推脱。发展组跟赵紫阳接上头,靠的是李湘鲁。赵紫阳以为发展组是“邓(力群)家军”,不敢大胆使用。

会后发展组到维凌家,吃他的何氏面。十年阶下囚,今成座上宾,维凌提出发展组的准则为,向真理、人民、中央负责。谘先生特别严肃,提醒大家今后入朝要注意风度,不能衣冠不整、言辞不修,也不能沐冠而猴,要拿出真本事。在滁县地委食堂,白南风打赤膊,肩上搭件破衬衣,脚上嘀嗒着拖鞋,穿进穿出,百官侧目。张木生开会,即使有中央领导在场,他照样四仰八叉、歪歪扭扭。维凌就特懂,“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需要上身倾斜,略侧一边,屁股只坐半个。”

不久维凌带着王彦,俩人到王彦的祖籍地吉林调查,以书记处研究室的名义,带着邓力群的亲笔信。省委副秘书长亲自到机场迎接,沿路官接官送。维凌装腔作势,说话拉长音、一句一顿,走路踱方步、上身不晃。反映好极了,“中央是有魄力、有眼光,选来这么年轻、这么有水平的!”

他们工作严肃认真,不分白天黑夜,一天至少15个小时。维凌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包产到户势不可挡,多数干部支持,老百姓欢迎。包产到户,农民、各级官员都受益,只有大队、小队干部受损,但政策对他们有所补偿。二、榆树官场近亲繁殖严重,不像古代还有回避制度。邓力群47-48年在榆树当过县委书记,所以当地接待特别热情。三、在长春、公主岭,像样的建筑都是日治时期修的。三十多年来,共产党都在干什么?“没钱。”钱呢?“上交了。”上交的钱又干什么去了呢?他的结论是,权力得下放。

此行遇到王彦旧识、团省委书记田学仁。维凌身后,他做到了副省长,现居秦城。

 

主要参考文献

《手稿》:《传说中的何维凌手稿》(2015),香港大风出版社。

《谘》:《陈一谘回忆录》(2013),香港新世纪出版及传媒有限公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正是如此。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赵登禹路' 的评论 : 邓英淘是孝子,但比他老子开化。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维凌提出发展组的准则为,向真理、人民、中央负责。”- 很多时候人民和中央的利益是对立的。
赵登禹路 回复 悄悄话 邓英陶“卷旗不交枪”的口号也是莫名其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