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说:万事如意从梦境开始

(2023-01-20 02:22:21) 下一个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适遭无为谓而问焉。一个叫“知”的这个人。“知”代表的是比较聪明,头脑比较灵活的人,有一天他一路向北去游玩,到了玄水这个地方,然后又登上了隐弅这个山丘,正好碰到了无为谓,然后他就向无为谓讨教。问了三个问题。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简单地把这三种问题直译成白话文。那就是“怎么去悟道?怎么去体道?怎样才能够得道?”

何思何虑则知道?我如何用头脑思考,如何用心去琢磨,才能够明白大道?

何处何服则安道?我应该到什么地方去找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呆在什么样的道场里面,我才能够合于道,才能够坐进此道呢?何处何服,“处”指的是空间,指的是一个相对的大的环境。“服”本身指的是衣服。古人讲衣服,衣是衣,服是服。衣,是指的外套,服,指的是贴身穿的。这里面代表的是居所。住在什么样的道场中。比如说山岩,山洞,都是古人选择避世修行的地方。

接着问了第三个问题:何从何道则得道?那我要追求什么?要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才能够得道呢?问了这三个问题,无为谓不答,无为谓没有回答他。“知”没有得道答案。继续一路北游。到了狐阙之丘,又遇到了狂屈,把这三个问题再来向狂屈请教。狂屈说“哦,这三个问题我知道,我来告诉你”。可是狂屈想去表达的时候,欲言又止。话到嘴边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得清楚。

知,仍然没有得到答案。返于帝宫见到了皇帝,又把这三个问题说给皇帝来听。皇帝说“无思无虑则知道,无处无服则安道,无从无道则得道”。皇帝说不用你的头脑思考,也不用你心里去琢磨,才能够明白什么是道;无江海而闲,无仁义而修,并不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或者场所,人人处处可修行(人生处处是道场)。

无从无道则得道。你也不必要去求什么!安之相摩,必之莫多,只会越求越少,越想求越求不到,也不需要用什么具体的方法。无功名而治,无导引而寿。这则寓言故事比较难懂,我们需要用庄子《齐物论》篇最后一段庄周梦蝶的思想或者要义,来渐悟、来理解。庄周梦蝶这则寓言故事。其实是在表达“人生如梦”这四个字。提到“人生如梦”,基本上没有人反对的。为什么呢?我们是以神明受之。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用我们头脑去思考的,是我们的直觉,是我们的神明在接受这四个字的概念的。

然而我们再仔细去推敲,那白天就是白天,黑夜就是黑夜,梦里就是梦里,梦外就是梦外,怎么能说人生如梦呢?你越想越不明白。昔之昭然,今之昧然。刚才还是很明白的,你一推理你就会糊涂了。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与周与?他已经分不清梦里梦外了,梦里梦外完全合一了,这是庄周梦蝶表达的齐物的思想。

皇帝最后凭借了无为谓的言论。“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无为谓是一个真人,他是真的明白了道了。虽然他说不知道不明白,但是他是真正的明白了道的人。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而狂屈欲言又止,说明狂屈是接近了道的,因为他能够做到“忘”。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我和你离道还是比较远的,那是因为我们感觉什么都明白了。无为谓不知道,皇帝反而认为他是真人,他是真的知道,就是因为无为谓已经梦里梦外合一了。

狂屈是接近了道,因为狂屈能够做到“忘”。即便他不能够梦里梦外合一,他能够忘记自己所做的梦,凡是能够把梦里的事情忘掉的,就能把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连接起来,依然不影响这种连续性。得道人的一大特征梦里梦外合一了。把白天黑夜贯通了,不难发现这样的奇妙之处。只要你能够睡好觉,在梦中没有大喜大悲。醒来的时候,仍然能够体会这世间的不言之美。会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甚至是不知岁月。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3年1月20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当拿来时,可以从指缝就可以自由溜走的东西,那不叫舍。舍是得到后,主动放下的一种拥有。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睁开眼睛的时候,是眼里看见的海,不解渴。闭上眼睛的时候,是海里来的水蒸气,可以食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