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做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

(2022-06-20 05:54:22) 下一个

庄子《渔父》篇讲的是孔子求道于打渔的老者渔父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渔父是怎样点拨孔子的呢?渔父说人有八疵,事有四患。就是人性的弱点中分为八疵四患,这是人最容易犯的八个毛病,做事情上容易犯的四大错误,渔父讲这些话,本来是想让孔子自我对照,然后找出自己的毛病的,但是孔子还是不明白。孔子听完渔父的一番言论后,愀qiao然而叹。对渔父说,在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其四谤者,何也?孔子非常困惑的去问渔父。我也没有做错什么,我也没有犯你以上所说的八疵四患这些毛病,为什么我遭受到如此窘境呢,到底是为什么呢?

你看看,所以人啊,总是刚强难化的,别人给你指出来毛病仍然不对照自己,始终还是盯着别人,还是在怨天尤人,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打鱼的老者渔父,这时候也是无可奈何,对孔子说,子之难悟也!愚之甚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呀,刚强不化,很难开悟的,心灵早已经蒙蔽了,这叫愚之甚也。就像佛家留下来的《金刚经》,就是人很难看到自己的弱点,一直是顽固不化的,这叫顽固不化,所以用金刚经来化这些自以为是的顽固的人。渔父继续对孔子说,你要法天贵真,要谨修尔身,慎守其真,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于人,不亦外乎。你不去修你自己的身心,一味的去找别人的过错,找别人的原因,你是永远是无法开悟的。只有开悟以后才可以去修行,这叫悟起而后修。

如果没有开悟,你的所谓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练,越修越执着,越修越无明,像孔子一样,得道的渔父,已经给他点拨的如此通透了,可是他还是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没有来自内心的光明觉照,永远都无法明心见性,所以渔父告诉他要法天贵真。孔子接着又去追问什么叫做真,渔父告诉他,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首先你的内心要做到真诚,没有杂念,上善若水,人心就像水一样,只有在没有杂质的时候,没有扰动的情况下,他才能够清澈见底。所以什么叫做明心?就是心无杂念,不受外界的扰动,在这种前提下,你才能够见到清澈的河床,才能见到清澈的河底,那才是性,那才是道。

所以明心它就是德,明心以后见到了河底河床,那是性那是道,是可以给水里面的生物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能量的,所以我们讲的明心就是德,我们讲的见性就是道。德是打开道的一把钥匙,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渔父说的“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我们所谓的明心,我们所谓的这种明明德,并不是指的一汪死水,它一定要流动的,这个水不仅仅要没有杂质,不受扰动,而且它一直要流动的。静水流深,流水不腐,只有水利万物才是真正的道,才是真正的性。这叫“真在内者,神动于外”。当我们用这种明明德作为钥匙,打开了道的大门以后,我们才进入了道。这时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一旦利他的时候,就是开启了我们内在的慈悲心。只有这种慈悲心,才能够化去所有的恩怨是非。

如果不能够内起慈悲,我们就无法化解外在的万千情执。就像孔子一样,即便遇到得道的高人去点化他,他仍然在找别人的原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开启真正的慈悲,如果你强迫他,去找自己的原因去责备自己,不要去责备别人,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压迫感,是一种自我压抑,只有通过明明德,把明明德作为钥匙,打开了道的大门,获取这种营养和能量,在此之后,你就是一个内圣外王之人。胜利者都是宽容的,都是慈悲的,只有这时候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众生皆苦,才知道如何去悲悯苍生,不管这个世界上谁活的多风光,但是那都是假象,谁家的锅底都有灰,只有回归于道,从生命的源头获取这种能量,才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悟起而后修,切勿盲修瞎练;上善若水,能量来自生命的源头。”)

https://www.ixigua.com/7020368833630175774?logTag=a5d3b4d24c1990b0ebd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先修嘴上不说,而后修心里不念。

如如不动,心却动,千念万念。那是白修一场。但白修一场也是修炼的一个过程,那就再修第二场。赫赫。

嘴上不说,就像不吃爱吃之食物一样,也是不好修。

很多人都过不了第一关“嘴上不说”。谓之“嗔”。嗔念起,抱怨,责备,把自己的坏情绪宣泄出来,污染了这个美好无邪的本源世界。

等修好嘴上不说一关后,心念都变得更强烈,随时跳出来,挑战你的以为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之念。

这时,才是考验一个修行之人的关键时候。

记得一个视频里。

一位成佛大佛,在成佛的最后一关就是。。所有的万念都在这最后一刻涌来,母亲的慈祥关爱与寄望,父亲的严肃期待后继有人,前妻的温柔,孩子的可爱,世人的评价,周遭的牛鬼蛇神的挑衅,都一起涌进他的脑海里,他如如不动,外看一尊佛像,内在却在翻江倒海,最后,他没有动,还是如如不动,他战胜了他自己,因为他意识清晰,牵绊他成佛的是什么。当一个一个牵绊在一个一个阶段都修化好的时候,它们又会在最后关键时候,一起涌来,给他最后的测试汇总,很多人都在这个时刻招架不住了,功亏一篑,重新再开始修行一遍。

人修行不一定去当僧人。还可以道修,儒修,神修。但修的都是一种精神之修。

谁也不知道精神世界里的修行边界是什么?那总有修行之人分享的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之描诉。

有人说,学习道德经和庄子论道,学得不是道是什么,而是修的是道不是什么?

道不是贪,不是嗔,不是痴。

道不是自以为是,不是唯我独尊,不是排他的。

道接近于利益万物的一种存在的开始。道也接近于结束万物的一种存在的更替。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贪嗔痴

人够吃够用后,再求的都是贪,几乎每个人都品味过“求而不得”之苦。

人一不如自己的意,就生出责备别人之心,一味念叨别人的错,这是“嗔”念惹的祸。

人执着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这是痴。 万物有万物的好处,天上下雨,不仅仅落在万物之一上,如果人执念于一物,那是违背了天意,不顺应天道的自不会顺应人道,也就不可能得道。得道之人是顺应天道顺应人道的超凡之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