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追忆2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推爸” 推出的悲剧 —— 读《艰难时世》有感

(2024-12-26 12:26:44) 下一个

詹姆斯 穆勒 (James Mill, 1773-1836) 是一位苏格兰哲学家,推崇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他出身贫苦但发奋图强,年仅十七岁便成为约翰 斯图亚特爵士孩子的家庭教师。爵士慧眼识珠,送詹姆斯到爱丁堡大学就读。詹姆斯后来成名,为了纪念爵士的知遇之恩,就用爵士名字为儿子命名。这个儿子就是著名的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家,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 (John Stuart Miller, 1806-1873)。

    詹姆斯是不折不扣的 “推爸”。他认为孩子仿佛一张静待落笔的白纸,,学习教育需要紧密筹划,并严格执行。儿子穆勒在后来的自传中回忆到,自己三岁跟着父亲学希腊文,八岁学拉丁文,十岁可以通读希腊和拉丁文作者,做到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推爸” 詹姆斯不但管学习,也严格操控孩子的社交活动。穆勒接触的同龄人,仅限于兄弟姐妹,跟外界的接触和交往少之又少。(想起《虎妈战歌》里 “虎妈” 对 sleepover 嗤之以鼻的不屑。)

在这样的严控之下,穆勒学业有成,但是,他的心理产生了问题。二十岁的他陷入了精神危机,沉浸在一种无法自拔的悲伤和试图轻生的痛苦中;大约花了五年时间才走出这段阴影。

英国作家查尔斯 狄更斯写的《艰难时世》Hard Times,动机之一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其危害。小说里的葛莱恩父女,对应现实中的詹姆斯父子。父亲汤姆斯 葛莱恩 (Thomas Grindgrad) ,是功利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和贯彻者。他把功利主义那一套做法照搬到自己的子女教育上,一味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童真。仅仅因为两个孩子偷跑出去看镇上的马戏团,就惹得他大动肝火。大女儿路易莎 (Louisa) 说 “I wonder…” (“我想知道”),马上被父亲叱责 “Louisa, never wonder!” 葛莱恩只重事实 (“fact”),忽视和压抑同情和同理心建设的教育理念,是詹姆功利主义思想对家庭和人性影响的具像化。

这样的家庭环境出来的孩子,不是懦夫就是骗子。路易莎变得内敛 (麻木),学会了用喜怒不形于色的冷漠来保护自己。父亲安排她嫁给年长三十岁的银行家庞德贝 (Josiah Bounderby),她也无可无不可地嫁了。弟弟汤姆是个骗子。他一旦脱离父亲的高压管制,就任性妄为,到处捅漏子。他花言巧语一再跟姐姐讨钱还赌债;利用在庞德贝的银行工作之便,监守自盗,还精心安排,企图嫁祸给无辜的纺织厂工人斯蒂芬 (Stephen Blackpool)。

《艰难时世》对后世小说创作有深远影响。故事里的几个情节线索被后来的作家各取所需,发扬光大了。我说说我看出的几条蛛丝马迹。

乔治奥维尔(George Orwell) 撷取斯蒂芬这条故事线写了小说 1984 里的爱情线。《艰难时世》里纺织厂工人斯蒂芬 (Stephen Blackpool) 被同事误解排挤,又被厂主庞德贝威逼利诱,两边受气的时候,只有同厂的女工瑞秋 (Rachael) 安慰他支持他。这个跟 1984 里温斯顿和朱丽亚相濡以沫的关系很像。斯蒂芬租了一间楼上屋居住,温斯顿也在古董店楼上租了一个小房间跟朱丽亚幽会。劳累了一天后走出厂门,昏黄的街灯下慢慢走回家,天空不知何时又飘起蒙蒙细雨。两个故事都有类似的场景重复出现,乏味单调的工人生活再加上英国多雨天气,更添愁怨。

D. H 劳伦斯另辟蹊径,截取路易莎 (Louisa Grindgrad) 和詹姆斯 赫德豪斯 (James Harthouse) 一段不成功的婚外恋,单独开篇,写成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路易莎跟丈夫庞德贝之间没有爱情,两人相敬如 “冰”。无所事事的伦敦绅士詹姆斯一则因为无聊,二则因为路易莎的淡漠,激起他的征服欲,对她发起求爱攻势。路易莎拒绝了他,但由此惊醒,发现自己的死水生活一成不变,于是乘机离开丈夫回到娘家。相比之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康妮和守林人梅勒斯的爱情,有健康的情欲和对生活的热爱做基础,所以修成正果。再提一句,《艰难时世》里斯蒂芬有一个酗酒成性的妻子,他苦恼多年但始终摆脱不掉,也因此不能跟瑞秋结婚。这个细节被嫁接到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梅勒斯也有一个关系疏远紧张但离婚离不掉的妻子。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里有两个漫画似的人物,一个是哈利的姑父德思礼先生 (Mr. Dursley),另一个是魔法学校的乌姆里奇教授 (Dolores Umbridge)。德思礼和乌姆里奇都自私冷酷,人见人厌,分别对应《艰难时世》的银行家和纺织厂厂主庞德贝,和管家斯巴斯特太太 (Mrs. Sparsit) 。四个人都都专横独断,罕有同情和耐心。罗琳给德思礼安排的工作是钻头公司的主管,上班时脑子里想的都是 “Drills, drills.” (”乏味无趣的重复演练”)这个设计太妙了!斯巴斯特太太和人憎鬼厌的乌姆里奇教授一样,表面端庄有礼,其实一肚子阴谋诡计。斯巴斯特太太一心想挤掉路易莎,自己好取而代之爬上庞德贝太太的位子。她跟踪窃听,到处传播路易莎出轨的谣言,还挖出了庞德贝不是孤儿的秘密,结果彻底惹怒了庞德贝,被灰溜溜地辞退。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跟乌姆里奇退场一个结局。

不知道曹禺写《雷雨》时有没有读过《艰难时世》?!周朴园身上兼有葛莱恩和庞德贝的影子:他对子女和太太专制,对矿上工人的罢工采取高压管制手段。

书里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剥离了具体环境的数据和事实是多么的没有实际意义。这么简单的道理,学生懂,老师反而不懂。葛莱恩的养女西西 (Cecilia Jupe) 上课时被老师问:“假设一个国家有很多钱,有五千万英镑。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 西西回答:“我不知道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除非我知道钱在谁的手里,或者有没有我的一份。” 老师对她的回答很不满意,又问:“假设教室是一个小镇,住了一百万居民,一年里只有 25% 的人饿死在街上。你对这个比例怎么看?” 西西回答:“对那些挨饿受冻的人来说,一百万或者一千万的数字没有任何差别。” 老师(包括信奉功利主义的葛莱恩们)觉得西西是 ”愚蠢” 到无可救药了。

说到教育理念,马戏团里说话 s 和 th 不清的斯利瑞先生 (Mr. Sleary) 大字不识几个,倒是最懂道理。他反复强调的 “Thquire, make the betht of uth: not the wurtht!” 其实是最朴素最实用的教育原则:多看优点,而不是放大了一味看缺点。

《艰难时世》的人物写得都很 “平”,好像木刻石雕一般浮于表面。大量的铺陈叙述,也只直线讲了几个简单的故事。但因为小说写得早,有明确的批判目的,对后世创作也有影响,所以我觉得读一遍也不算浪费时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engxiang' 的评论 : 我上次在你博客留言说读这本书,就想着一定要写个读书笔记,有点交作业的责任感哈:)

同意,教育是很难。还有,我自己特别反感中国的光宗耀祖说法,整个把孩子当工具人了。

问好凤香,祝周末愉快!节日快乐!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同意沈香的总结:如果心怀善意,那么很多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但是,我觉得沈香做到了。真诚善良的沈香,是城里的一束馨香!

问好沈香,祝周末愉快!节日快乐!
fengxiang 回复 悄悄话 追忆是真正的读书人。 狄更斯的这本书还未读过。

孩子的教育挺难的。多看优点,而不是放大了一味看缺点。说的好。

我觉得也有一定的运气存在。有的孩子天生就让父母身心。有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偷着乐吧。(我有时爱乱想)。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跟着追忆读《艰难时世》~“ 多看优点,而不是放大了一味看缺点。” 认同这样的教育原则,其实与人相处也是如此。谢谢追忆好文分享!祝追忆新年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