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雁

我似高飛雁,家鄉傍牟山。先賢名列子,才俊數潘安。
个人资料
牟山雁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囯传统友情的两种范式

(2024-01-28 04:49:38) 下一个

 

中国是一个重友情、重知己的社会,有 “为朋友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时下盛行的所谓 “哥们儿”、 “闺蜜” ,其实都是“朋友”的代名词、友情传统的延续。

在西周时期,“友” 泛指皇室族人,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友又是兄弟规范,所谓“善兄弟为友”(《尔雅·释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友” 演变为有共同志向的人(“同志曰友”),并成为儒家“五伦”之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与其他四种人伦关系不同,朋友之间关系的准则不是单方面的服从和尊敬(臣忠、子孝、妇节、弟悌【尊重兄长】),而是平等的相互信赖—即所谓 “朋友有信”。

这个准则一直持续了两千年而没有改变。

作为一个合格的朋友,为不负信赖,有时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险而不肯舍弃病重的朋友的故事最为著名: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你]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軍 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叫《吴保安弃家赎友》,出自唐人传奇,叙唐开元年间,郭仲翔随李蒙将军赴南蛮平叛,忽接到同乡吴保安一封信,求其荐用。郭仲翔推荐他给李将军,任命他为军中管记。 次日,李蒙全军覆没,郭仲翔也被掳至南蛮之地。南蛮准其索绢千匹取赎,他将实情信告保安。吴家倾尽家财,不足二百匹绢。为救朋友,吴保安离家经商十年,积攒了千匹绢钱,才将郭仲翔赎回。而家中妻儿都沦为乞丐,得都督杨安居资助,方幸免难。不久,吴保安夫妇去世,郭仲翔闻讯,千里负骨迁葬,又将留下的孤儿养育长大。

不难看出,其中不仅仅有儒家五伦中所强调的“朋友有信“,还有民众中“知恩必报”的观念影响。无论怎样,朋友之间的紧密关系无疑和注重家庭、姻亲关系的其他儒家人伦关系产生矛盾和冲突。明代就有很多人抱怨朋友间的紧密关系带来的危险— “薄骨肉而重交友”。

尽管如此, “朋友有信” 的友情模式仍广泛为人所推崇。

在这种以“朋友有信”为基础的无私的友情之外,還有另一种友情。

《列子·汤问》中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种能够充分地理解对方的能力, 是传统中国文化中友情的另一重要内涵,也创造了另一重要的朋友模式,亦即所谓的“知己” 、“知音”。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最为著名。

据传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出的钱少却多拿红利。鲍叔牙说:“他哪里是贪钱?只是家贫而已。” 管仲打仗的时縂候躲在后面。鲍叔牙却说,那是他家有老母。管仲做官屡遭罢免,鲍叔牙认为是没有碰到赏识的人。后来他推荐管仲给齐桓公,管仲成为明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这样“知己” 、“知音” 也就成了朋友的代名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牟山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同意。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都失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