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曹操的评判,一直是一个难题。
作为汉末的丞相,曹孟德无疑是权倾一时的盖世英豪。先是在北方击溃军阀袁绍兄弟,继而率百万雄师南下,在长江上与孙刘联军决战;横槊赋诗,踌躇满志,可谓威风八面。
但在后世中国人心中,曹操却是一个奸佞小人,甚或邪恶的化身,或称“奸雄”。
何也?这一切都拜《三国演义》所赐。
《三国》有浓厚的“拥刘反曹”倾向。但作为历史小说,总不能罔顾事实。且看其第四回描写作为英雄的曹操:当董卓拥兵弄权,夜宿龙床,众臣子无计可施,司徒王允邀众人家中做寿,“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皆哭。”这时候: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曹因向王允借得宝刀一口,直奔董卓府第。这不是胆大如斗的英雄吗?再看下面:
【曹】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至此可见,曹操不但英勇,而且机智,是大智大勇之士。
当此之时,董卓意识到曹操是刺客,到处张榜捉拿,而曹已名声大震。无怪乎中牟县令陈宫见到被捕的曹操,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为追随曹公,县令也不当了。
可是且慢,下面的“生活细事”描写却举足轻重。
当曹操和陈宫路遇老友吕伯奢,被迎入家中款待,吕出门买酒。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曹操杀故友,并说出如此过分的话,“忘恩负义”之恶名在所难逃,所谓的英雄气概被一扫而光了。
杀吕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不见于正史,但曹操却以此被抹黑,被污名化。小说之威力,于此可见。
另一抹黑方式是描述曹操好色。第十六囘叙关中张绣携众投降,曹操一边安抚,一边闻听张绣亡叔之妻邹氏十分美貌,遂派人娶入内室,寻欢作乐,不思归期。结果逼得张绣重新反叛。这和那些被净化得泯滅性欲、不近女色的傳奇英雄恰好相反。
显见,历史上名震一时的英雄曹操,经小说《三国演义》这么一处理,却变成了千夫所指的色鬼和忘恩负义的小人。无怪乎1959年郭沫若等人发起了一个“为曹操翻案”的运动。但小说就是小说,曹操的奸雄形象已经成型,运动又能怎样呢?
(4-29-2021)
- 另一个版本就是 成者王 败者寇
诗如其人。看曹操的诗歌,从短歌行到观沧海到龟虽寿,或慷慨激昂或情真意切,绝非能出自小人之手。
牟山兄是汉学教授啊,难怪如此博学
以前对曹操无感,自打看过于和伟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就不再觉得曹操是反派了
也同意阁阁,英雄不过是英武之奸雄,奸雄无非是奸诈之英雄,无甚差异。:)
在古人中毛主席似乎非常欣赏曹操,不知对否?谢谢教授!
细细思量,英雄不过是英武之奸雄,奸雄无非是奸诈之英雄,无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