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以来,本地气温老在55-65度之间徘徊。实际上,难得达到65度,主要因为太阳不常露面。上午往往是浓雾弥漫,太阳赏脸的话,下午出来一会儿,到了傍晚又雾气迷茫了。此外,几乎每天都有从太平洋刮来的湿冷西风,呼呼吹个不停,只见橡树上湿润的松萝随风起舞,冷飕飕的,不少当地居民至今出门还戴帽子戴围巾穿羽绒服。
到了周末,便有些穿短衫短裤的从我家门前走过,一看就是“外地人”。住宅区的外地人一般都来自民宿 (Airbnb) 。地处旅游区,曾有不少人家办民宿,可惜前两年市政府规定不能短租了,说是短租造成了长租市场的房源不足,使得较低收入租户租不起房子。疫情开始后,租房市场有所缓解,人人关在家里,民宿也无人问津了。可是最近的报复性旅游,造成旅馆爆满,且价格疯涨,一些“地下”民宿又悄悄开门了。
第一次听到民宿是十多年前去波多黎各出差,跟接待我的当地女主管共进午餐,谈到岛上经济萧条,生活指数高,失业率高,不少波多黎各人被迫去美国大城市谋生。而她和丈夫决定坚守岛上,因为更喜欢不慌不忙的生活方式,况且两人有不错的工作,并买了房。为了收支平衡,他俩办了民宿,短租家里的一间客房,房租不高,但一个月也可增加千把元的收入,而且女主管喜欢跟来自各地的客人交谈。
十多年前,开民宿的不多,租民宿的往往是大学生、小青年,因为民宿比旅馆便宜,还可以做饭。眼下的民宿似乎越来越“行业化”了,有些民宿除了房屋布局不像旅馆,其他一切,如床上用品、室内装饰、经营模式等一概向旅馆看齐。我去过的有些民宿,是委托中介管理的,房主从不露面。住民宿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可以跟当地人(房主)交流,有点“深入生活”和“采风”的意思,民宿“去个人化”后,跟旅馆也差不多了。
这些年来,住过不少民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年前在加拿大首次住民宿的经历。
第一个民宿在温哥华岛,离布查德花园 (Butchart Gardens) 不远。从一条乡间小路开车进去,只见路两旁不少人家的院子门口放着鸡蛋和蔬菜,旁边标有价格,鸡蛋两元一盒,蔬菜一元一把之类的 (十年前,价格比较便宜),还放着装钱的小盒子小罐子,顾客拿了食品自己往里丢钱。我和某人见了,连连称赞加拿大民风淳朴。
布查德花园
我们住的民宿,进门是薰衣草园,正是薰衣草开花的季节,一片紫色,非常美丽。因为地处乡间,院子很大,有两栋房子,前边的小房子分成两部分,主要部分由主人的哥哥居住,我们住的小单元,一室一厅,独门出入,后面的大房子住着户主一家。
接待我们的男主人热情外向,带我们参观了院子,院子有一部分是菜园。男主人说自己是电工,那个小单元是他为在附近上大学的侄女专门建造的,这样可以帮她省去房租。几个月前,侄女毕业后去温哥华工作了,就用来办民宿。他们的民宿才开办了三个多月,男主对额外的收入相当满意,也喜欢跟来自各地的游客交谈。
我们安顿下来后,女主人回来了,到小单元来看我们,她是附近小学的老师,为我们带来当地面包坊刚出炉的酸面包,接到手上还是热乎乎的,还送来一小瓶果酱,说是邻居用新鲜水果做的,小玻璃瓶上贴着标签,是“玛丽小作坊”的有机产品(应该来自某位玛丽女士的厨房)。
女主向我们介绍了加拿大政府鼓励小农庄的政策,只要是住在乡间的居民,自产并出售一部分农产品,就可以享受地税优惠,农庄的地税率比居民住房或商用房的低。 因此,附近居民都在院子里种菜养鸡,出售剩余的农副产品。邻居间的“互通有无”也促进了交流,大家分享种菜经验、种籽、烹饪菜谱等。我们也有幸购买到当地出产的新鲜有机蔬菜。
我非常喜欢户主一家,他们坦诚真挚。有天傍晚男主跟我们聊天,女主正急急忙忙要出门,男主向我们道歉,要陪太太出门。原来,他俩要去参加“绿党”的集会,女主正在筹划参加当地政府的竞选,男主要去为太太站台。我很欣赏他们积极投入民主和民治的态度。
我和某人私下议论,到底是“绿党”的,难怪“废物回收”做得如此仔细全面。打开厨房水斗下的柜门,有近十个塑料盒,小面贴着彩色小标签: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盖子金属罐、塑料袋、废纸、箔纸、蜡纸等等之类。绿党嘛,从事的是“绿色革命”,引领绿色生态的潮流。厨房的柜台上放着有盖子的厨余瓦罐,女主曾特地带我去院子里的堆肥处,教我堆肥。这家的环保概念大大激励了我,从加拿大回来后,我也用上了厨余罐,开始堆肥。
离开了温哥华岛之后,我们去另一个民宿住了三夜。这个民宿在温哥华市中心靠南的地区——“耶鲁镇”(Yaletown),据说那里曾是工业区,八十年代中后期盖了不少高楼,成了“楼林”。这个民宿在一幢现代化高楼里,是一套两室两浴的康斗,户主住一间,一间做民宿,两间卧室中间隔着客厅,所以互不影响。民宿的楼层较高,望出去可以看到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户主告诉我们,岛上的公共市场是吃货的天堂,有菜场、鱼市、肉品店、奶酪店、面包坊、小吃店、小饭店等,供应来自田野、海洋、厨房的新鲜食品。
民宿在其中的一幢高楼里
坐水上巴士去格兰维尔岛
岛上的公共市场
以前去温哥华旅游,常住在游客集中的地区,如市中心的旅馆,然后沿着海边游玩。这个民宿让我们“深入”了温哥华,只要走出市中心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温哥华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比走马观花看景点更有生活气息,也更为有趣。
民宿的主人是华裔小伙子,毕业于伯克利大学,来自台湾的父母很早买下了这套康斗 (那时候,中产还买得起温哥华的房产),曾是家里的休假房兼投资房,小伙子现在长住温哥华。他在非盈利机构工作,常去街上找流浪汉面谈,追踪他们的情况。他称自己很幸运,民宿的收入让他得以为社会做公益。
这两家民宿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因为有机会亲眼看到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我喜欢贴近“风俗民情”的旅游,更有人情味。之后出游,我也经常订民宿。然而,最近两次跳过了民宿,一来因为疫情,怕清扫消毒不到位,二来因为民宿日趋商业化,减弱了民宿的诱惑力。
以上的加拿大地标照片均来自网上。下面放两张雾蒙蒙的照片,是不是看上去就凉飕飕的?
门口挂满松萝的橡树
路边的鹿妈和鹿娃
海风民宿经验的生动描述扩充了我的认识。
到德国养马场中用小Bus改装的房间,还没有踩过雷,每一次留宿或者与房东的交流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也和海风一样,疫情中还是乖乖地去正式酒店因为他们的清洁工作可能更规范化些。
我有个海边的房子总是没时间去住,就放在Airbnb上短租了,也算是个民宿吧。不过是异地,请当地的清洁工打扫,有时自己在Airbnb的对话区与客人对话,回答下周围旅游区情况。这个海边旅游区只是几大节日有游客租住,所以不用花多少时间管理,租金用来支持房子自己的水电网管理费。也算丰富下经历吧。
那个在岛上的公共市场照片中穿蓝色连衣裙的女士,气质儒雅,是海风姐自己吗?
不过起源于欧洲的绿党原本的宗旨是要保护环境,英国“绿党”还改名为“生态党”了:)美国的绿党在环保方面也比较激进,不过他们提倡的“绿色政治”,含义不太清楚。新周快乐!
我们也尝试过几次民宿,真的不错,可以自己做饭,像住家一样方便:))
海风姐新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