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伊斯坦布尔(三)王子岛的美丽和忧伤

(2025-07-06 10:54:39) 下一个

2011年第一次去伊斯坦布尔行前,上司跟我侃了一番伊斯坦布尔(他父亲是土耳其人,母亲是瑞士人)。上司的祖父是医生,曾投身一战和土耳其独立战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之后继续行医,居住在伊斯坦布尔西化而富裕的尼桑塔西区,他家公寓楼 

这令我联想到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写过的尼桑塔西,帕穆克家也居住在那里。那个街区不少老住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自己的住房,加高至四五层楼的公寓。扩建加高的初衷并非出租给陌生人,而是便于大家族和平共处在一个屋顶下祖父母、父母、叔伯之间有了墙体的隔离,各家关起门来自成一统。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转化象征着土耳其的现代化(西化)。 

上司的父亲是外交官,曾被派往个阿拉伯国家,并将这段经历视为受苦。主要原因是那些国家缺水,洗澡不方便阿拉伯人为了掩盖体味,拼命喷香水,殊不知异味香水混在一起,气味同样令人难忍。上司的父亲苦尽甘来,后来总算被派往邻国伊朗任土耳其大使。因此,上司算是土耳其“高干子弟”吧? 

2011年在伊斯坦布尔,一日收到上司发来短信,建议坐轮渡去看看王子(Prince Islands,土耳其语称 Adalar),尤其群岛中最大的Buyukada岛。土耳其语 Buyukada 的意思就是“大岛”。 

王子岛位于马尔马拉海,距离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约20公里。在拜占庭和奥斯曼时代,曾被用来流放王子、皇族持不同政见者,故而被称为“王子岛”。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末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伊斯坦布尔精英阶层的崛起,希腊裔、犹太裔、亚美尼亚裔的富商权贵开始在大岛上建造精美的别墅,作为避暑之地。这一传统延续下来。如今,王子岛被视为伊斯坦布尔的“后花园”,除了富贵,还吸引了不少平民游客,岛上既有地中海休假胜地的悠闲,也有奥斯曼帝国历史的沉淀 

接到上司的短信后,一个阴沉的下午,忙完了那天的工作,我决定上王子岛看看。从旅店一路下山,到了轮渡码头Kabatas十多年前,码头很简陋,在木头小票亭买了轮渡票,索要了一张轮渡时刻表,就上了船。记得从轮渡上回望伊斯坦布尔非常美丽,一路停靠了几个岛,一个多小时抵达大岛。 

大岛禁止机动车,只能步行、骑行或乘坐马车。2011年,大岛上游客稀少,独自走过不少空旷的街道。那次没做任何功课,在岛上瞎逛,见到不少帕穆克描写的奥斯曼时期留下的维多利亚式木头别墅尽管不少大别墅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面斑驳,但往日的气派华美依旧存在。拉客人的马车,给人年代久远和奢华之感

大岛的老别墅、马车、松林和海风很容易唤起对奥斯曼帝国末期贵族生活的想象,引发岁月无情感慨,带来美好转瞬即逝的哀伤。以下图片均摄于2011年,可以看到当时岛上的模样。(第一张照片中的建筑位于大路旁,被拍摄率很高,几乎成了那个岛的地标建筑)。

 

第一次的大岛之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岛屿处处散发出没落贵族的气息彷佛走进一个尘封的历史空间,一切都保持在以前的状态,跟现代世界毫不相干 

这次去伊斯坦布尔,自然向旅伴大力推荐,希望她也能感受到与世隔绝、跨越时空特殊韵味。 

我俩又是在Kabatas码头上的船,不是我记忆中的简陋码头了,那儿出现了一座建于2019年的海鸥形现代建筑候船大厅里,电子屏幕上展示着不同轮渡线的出发时间,入站一律刷交通卡,大厅里立着售票机。 

我们坐的是Kabatas - Adalar航线,每半小时到一小时一班。轮渡船舱有两层楼,舱内宽敞一路停靠了王子群岛中的其他几个稍大的岛,从伊斯坦布尔到大岛花了1小时45分钟。蓝天下的大海是深蓝色的,海浪起伏,海鸥飞翔,景色美丽

 

下了船,吃了一惊,曾经宁静的大岛变得热闹了。码头附近人来人往,有不少游客,还有旅游团。马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车,甚至有了电动小巴士。更有许多装满建筑材料的电动拖车奔驰在岛上的四面八方,随处可见建筑工地。码头附近开出了众多酒吧、餐厅、礼品店、自行车出租店。大岛从沉睡中苏醒,跨入喧嚣的21世纪。

 

沿着走向岛的中心,两条流浪狗跟上了我们。说到流浪狗,帕穆克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狗,有个场景印象极深夜深人静时,一群野狗狂吠奔跑在空旷的街上,读罢颇有悲凉感。这次去土耳其,清晨在卡帕多细亚旅店的阳台上见到几只野狗你追我赶,奔过空无一人的街道,上一座山坡,又让我回忆起帕穆克笔下夜晚的野狗。 

2011年第一次去伊斯坦布尔,在富裕的尼桑塔西街头公园一下子遇到了十来条脾气温顺的金毛自管自游荡据说,流浪狗(是不是该称为“自由狗”)千百年来,是伊斯坦布尔的一景从拜占庭帝国到奥斯曼帝国,街头狗民无处不在。虽然有些伊斯兰教义认为狗不干净,但是土耳其人对狗向来持宽容态度。大约人们从记事开始,就认识到流浪狗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没有嫌弃,没有恐惧。街上有不少人喂养流浪狗,还几次见到衣冠楚楚的小哥大叔停下脚步跟狗玩耍前几年,有统计说伊斯兰流浪狗的数目已经超过了13万。 

去年(2024年),土耳其政府为解决公共安全问题,通过了新法案,要求各城市集中收容街头的流浪狗,如果收容后30天无人认领,就可以实施安乐死。这引起土耳其人强烈反对,他们习惯了和流浪狗友好共处,所谓的收容在他们看来是大规模捕杀。一些兽医公开拒绝实施安乐死。在伊斯坦布尔,数千人上街抗议,认为这项法案不人道,违背了土耳其的文化传统 

新法案通过后,这次去伊斯坦布尔,街上的流浪狗大大减少,偶尔见到一二条尚未被收容的。而上了大岛,马上条流浪狗跟踪,不知它们是如何来到岛上的,是不是有人为了救狗一命,它们岛上?不得而知。狗狗也挺聪明,见我俩对它们不理不睬,便去寻找新的跟踪对象。(见下图)

 

我们岛的中部,是为了去参观希腊孤儿院的遗址。一路上,见到一些改建完毕的老别墅,不少成了小旅店和民宿;有更多的别墅正在整修中跟十多年前相比,岛上更有人气了。

 

爬上山坡,透过松林,能眺望湛蓝的大海。在一片树林中,突然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木楼见下图,建筑太大了,无法拍下全景),这就是希腊孤儿院遗址。这是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木结构建筑,高五层,面积达2万平方米(世界第一大木结构建筑是日本奈良的东大寺)

 

从外部看,这座巨大的木建筑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自然不对外开放门口也没有任何解说资料 

后来上网找到了孤儿院的历史:这座大楼建于19世纪末年,原本是为了豪华酒店和赌场而建的,无法获营业执照后来被一位希腊慈善家购买,捐赠给希腊东正教会作为孤儿院。孤儿院持续了60年(1903-1964),曾收容过5800名孤儿。建筑内有206间房间、厨房、图书馆和小学。直到1964年,塞浦路斯的希腊裔和土耳其裔居民爆发武装冲突,土耳其政府强行关闭了孤儿院。 

孤儿院关闭后,该建筑被遗弃,后又遭受火灾,屋顶损毁一,部分楼层坍塌。2012年,土耳其政府将这座破败的建筑归还给希腊东正教会,但教会缺乏足够的资金修复。如今,大建筑的残骸静静伫立在大岛的山丘上,无声诉说着历史沧桑震撼而又哀婉。 

站在这座建筑,多少理解到,为何土耳其人“呼愁hüzün)情结,一种独特的土耳其集体忧郁感如果人们每天面对摇摇欲坠的建筑,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认同的迷茫,不忧郁也难帕穆克笔下一贯流淌出来的正是这种忧郁之美,这比明亮之美更能引起共鸣更打动人心

 

跟上次一样,我们在岛上毫无目的地步行,体验当地风情。下午坐上轮渡(下图第一张是大岛轮渡站),在船上最后一次回望大岛,我应该不会再来了,因为也患上了“呼愁”。十多年前的与世隔绝、跨越时空、时光凝固等各种奇妙的感觉,这次都找不到了。大岛有了些新建筑,旧建筑也改头换面成了热闹的商业场所,现代化使得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雷同了。

 

 

前上司发了两张大岛照片,因为他家在岛上也拥有别墅,夏天住在岛上他多次向我讲述那些无忧无虑、慵懒的夏日下午,躺在沙滩上、树荫下、沙发上白日做梦,听海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消磨缓慢的夏日时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光加快了脚步,一眨眼,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夏天了。 

上司回言说,除了还能认出那幢建筑(两只野狗奔跑的背景建筑),海边的新建筑很陌生。一切都变了也难怪,他上一次去大岛还是上世纪的90年代。父亲离世后,母亲回瑞士定居,他也离土耳其越来越远了。

 

图片均为原创 

终于写完了土耳其游记。以下是链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6)
评论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二郎分析得有道理。生孩子还有指标,细节都考虑到了:).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艾爷还有条独特的和平演变道路可走,前几年在访问半个祖家的德国时,呼吁移居落户当地的数百万土耳其家庭多多生育孩子,还定出一家生五个孩子的指标,现在德意志已经在土化绿化的路上疾走,若假以时日还不彻彻底底土化绿化:)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为重振帝国荣耀一条道走到黑大概率会走向战争,普京誓言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新俄罗斯,结果把闪电击败乌克兰硬是打成一场持久战添油战,而土耳其艾爷重振奥斯曼雄风是心有余力不足,周边都是体量尺码差不多的劲敌对手,而且关键是作为北约老队员,其身后的西方集体安全体系即是护身符又是紧箍咒:)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好在艾帝野心大于实力,土耳其民众中反他的呼声也挺高。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心心好,败落有败落之美,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当然如果满目废墟,也太沮丧:)。最好是各种状态都有,有对比了,开眼也开脑。一天快乐!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琪儿' 的评论 : 问好麦琪,跟你一样,第一次去Izmir也是坐游轮去的,那里挺美的。谢谢临帖留言。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diaoerlang 【土耳其这些年在艾总统领导下与时俱进长袖善舞,还牵头拉上从苏联分家出来的中亚五个同文同宗斯坦国组建振兴奥斯曼筹安会,为再度崛起创造条件。】
埃尔多安不光拉上原苏联的中亚五个突厥语族斯坦,还把新疆叫 East Turkestan(东突厥斯坦);不把它看作是中国的西部,而是突厥人地盘的东部。
悉采心 回复 悄悄话
看到那张照片上被岁月剥蚀的古墙,宛如望见一位风华不再的贵族,刚好下面看到海风的这句:这个岛屿处处散发出没落贵族的气息,彷佛走进一个尘封的历史空间,一切都保持在以前的状态,跟现代世界毫不相干。——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赞!

麦琪儿 回复 悄悄话 照片真赞!土耳其真是有不少漂亮地方。上次跟游轮还去了Izmir ,很漂亮,古迹很多。遇到一对英国夫妇,他们退休后在土耳其已住了八年,具体城市我忘了,不是大城市,非常喜欢。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很有画面感。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你的布拉格印象,你去的比较早吧?】
是的。我第一次去布拉格时,铁幕刚打开不久。
那是一个初春的季节。阴天的时候多。空气凉爽、湿润,天上有时还飘几滴毛毛雨。
街上没看到别的旅行者。视野内,只有捷克人,上班族和学生,在匆匆赶路。他们高大、健壮、自信,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第二次去是盛夏,热得不得了,游人又多,很难再有上次宁静的心情。在市中心广场,视野内,除了餐馆侍者,已经看不见多少捷克人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问好菲儿。伊斯坦布尔确实好玩,值得一去。因为多元,每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新周快乐!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二郎久违了。赞同二郎高见,虽然这位艾总统遭到不少非议,有些霸道,但是也算是明事理的政界人物,土耳其赤脚也赶不上欧洲,一味西化是走向死胡同,而且还脱离了乡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不如另辟途径。这几年发展挺快的,也更伊斯兰化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琪子' 的评论 : 谢谢琪子的关注鼓励。“与外界交往,与时间同行,与美好相拥,都是生活中最最值得珍惜的。” 确实如此,生活没有预演,能抓住机会接触世界就好。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谢谢麦子。我是尝试用“开无轨电车”的方式来写游记:)。年轻时,时间好像是过得比较慢,一个暑假好长啊,可能那时事多,时光显得慢,现在日子单一,时间飞逝。新周快乐!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蓝山清风' 的评论 : 问好蓝山。怀旧带来的伤感是人之共情。如果往昔更荣耀,忧伤大概更强烈一些。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曾经不可一世,而现在的土耳其仍旧只是农业国,在欧洲诸国中是个被人瞧不起的穷亲戚。他们曾拼命想往西方靠,可是西化得不三不四,终究是无法摆脱自己根深地图的西亚传统。或许上海人也有类似的“呼愁”,出于一种又中又西,不中不西的尴尬。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水星好!跟你一样,以前我也以为土耳其很土,男人都戴那种红色的高帽子,留一撮小胡子,穿着奇怪的尖头朝上的鞋(大概跟某个阿拉伯国家搞混了)。直到去了伊斯坦布尔,才发现他们挺洋气的,本来人家部分国土在欧洲,应该洋气:)。在工作场所遇到的土耳其同事,不仅聪明能干,而且为人处世比美国人世故多了。土耳其男人相当smooth,自信满满,魅力十足,比较圆滑。听土耳其同事说,90年代,不少俄女争相嫁往土耳其,土耳其多了不少金发蓝眼的孩子,不过名字都叫阿里、穆拉特。很有意思的一个国家。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新林院好!谢谢分享你的布拉格印象,你去的比较早吧?我十五年前跟旅游团去过,人山人海,现在据说更拥挤了。
那次还去了布达佩斯,非常震撼的画面,整修如新的华丽宫殿和年久失修的破落宫殿交错林立,对比太强烈了,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些宫殿在被忽视遗弃的日子里,发生了什么?那时游客不多,匈牙利经济不怎么样,宫殿尚未全部修复,估计现在已经是一片辉煌,游客如潮了。修复的老房抹去了时光摧残留下的痕迹。而我们有机会见证时光的痕迹,也是见证一段历史。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1

“跟着海风姐学了新词“呼愁”,照片和文字都绝佳,有对比,有历史,有感悟!出租的自行车很特别,都有一筐花,颜色真好看!”, 一起点赞。同事每年都要到伊斯坦布尔度假,跟我说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她家先生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眸影摇红' 的评论 : 谢谢摇红临帖。白衣天使,高空救人,再次向你致敬!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沉香新周好!看来我们是沉迷于怀旧啊。怀旧也不错,有了年月的沉淀,看到的遇到的了增添了几分纵深感 :)。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海风老师感慨王子岛前后十廿年变化,洋为中用一把,魔都家乡不也一样,原来安静的居民住宅区都一个个变身网红旅游打卡热点:)土耳其这些年在艾总统领导下与时俱进长袖善舞,还牵头拉上从苏联分家出来的中亚五个同文同宗斯坦国组建振兴奥斯曼筹安会,为再度崛起创造条件。
琪子 回复 悄悄话 随着你慢慢散步到土耳其“大岛”,往日与现今的对比,美好感知与“呼愁”的交织,让人更加体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不管什么感受,与外界交往,与时间同行,与美好相拥,都是生活中最最值得珍惜的。
你的描述、照片,总能吸引人的眼球,不惜时间品读。我最喜欢那张原木码放整齐照片。
谢谢你的分享。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跟着海风姐学了新词“呼愁”,照片和文字都绝佳,有对比,有历史,有感悟!出租的自行车很特别,都有一筐花,颜色真好看!
“他多次向我讲述那些无忧无虑、慵懒的夏日下午,躺在沙滩上、树荫下、沙发上白日做梦,听海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消磨缓慢的夏日时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光加快了脚步,一眨眼,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夏天了。”读着这段散文诗般的文字,俺也产生了淡淡的“呼愁”。
蓝山清风 回复 悄悄话 海风姐离开王子岛时,竟然也暗生出淡淡的失落感,"十多年前的与世隔绝,跨越时空、时光凝固等各种奇妙的感觉,这次都找不到了"我不知道海风姐回上海是否也有这种类似的"呼愁"之感。反正我在上海的时候,失落和愁绪会毫无缘由的冒出来,那是一种对美好旧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荣耀的感慨。原来土耳其人的"呼愁"之美我们并不陌生。谢谢海风姐的分享!图文并茂,精彩无比。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喜欢看海风的土耳其系列游记,今天这篇王子岛又带来新的视觉。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岛上风貌,都各有千秋。以前我在成都住的时候,成都人评价那些来自乡下的底层人“土耳其”,就是借用了一个土字,害得我长期以来都认为土耳其人长得挺丑,结果去了土耳其才发现那儿的人长得非常漂亮。土耳其人大可不必有呼愁情结,好像除了德国以外,欧洲很多国家的妇女都愿意嫁给土耳其男人。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此文描述对王子岛的观感从与世隔绝、跨越时空、时光凝固到今天热闹的商业场所,我在布拉格也曾经感觉到过。
我第一次看到布拉格的样子,是通过电影《Amadeus》。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维也纳,但外景拍摄是在布拉格。
第一次到那里,发现布拉格也是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面斑驳,但掩不住它往日的气派华美。由于东欧藏在铁幕后面多年,它也给人一种与世隔绝、跨越时空、时光凝固的感觉,好像仍停在莫扎特的时代。
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我靠纸地图走遍所有景点。常常街上只有我一个人在翻地图看路。其它都是捷克人。
第二次去布拉格,那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油漆剥落的墙面没有了。所有的建筑都粉刷一新。市中心超过一半人口是外国游客,广场上是一队一队的旅行团。捷克人成了少数。过去没落贵族的忧伤再也找不到了,有的是喧嚣和热闹。
眸影摇红 回复 悄悄话 问候海风姐!太美了!还没有见过如此碧蓝的海水呢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海风姐用独特的眼光和镜头为我们展示了土耳其王子岛的过去与现在,其实,我倒比较喜欢过去的样子,更有历史的气息和痕迹。上司真的是土耳其“官二代”,家庭富有。谢谢海风姐图文并茂好游记分享。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碼農學寫字' 的评论 : 谢谢码农临帖留言。新周快乐!
碼農學寫字 回复 悄悄话 讀海風姐的遊記,像观赏一幅织锦,绵绵密密的彩线交织着历史、风土与人情。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问好小树,王子岛的风景不错,尤其是晴天。顺祝夏安!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真是一言难尽的美啊,湖蓝色让人特别心旷神怡~~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亮妈好!现在到处游客多,大岛也迅速成为一个景点。岛上原本也没什么特别的可做,现在不少人可以从事旅游业了,包括把老旧房屋改建成民宿旅店。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这一篇描写今日和2011年的大岛,有欣喜,有感叹。其实我觉得还是现在好些,起码有些老的房子得以修复利用,总比无人理睬强。土耳其过去的历史拥有曾经的辉煌,现在是不是还可以再现辉煌呢?谢谢海风姐的好游记,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问好,周日快乐,新周快乐!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坐沙发继续读海风姐的游记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