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曾经提到了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修佛最好的就是人道,而其它道的有情,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佛呢?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的故事。在不同佛家宗派的论述中,也往往语焉不详。我自己所在的宗门里,也有两种貌似矛盾的说法,一种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另一种则说:有情皆具佛性,诸有情皆得成佛。那到底是我们人道才能成佛,还是六道的有情皆可成佛呢?
我觉得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我自己的理解是,六道有情皆可成佛,而人道珍贵,是成佛的最佳时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见地。我估计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空性有了基本的了解,认同空性不二,无始无终,具足圆满的观念。而我们知道,所有的有情都是空性的随缘自显现,自然具足空性,也就是说佛性圆满。当然具足佛性不代表我们已经成佛,还有一个修行,觉悟,和不断超越和解脱的过程,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有成佛的因。这不仅仅是我们,而是说所有的有情,都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因。
可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得道者几乎全是人类,那又是为什么呢?首先,按佛教的说法,在六道之中:
地狱道的有情,无时无刻不在受苦。我想任何一种生灵,当它们在身体和精神上正遭受极度痛苦的时候,是几乎不可能去平心静气地修行的。我所知道的唯一在地狱道里修行的大修行者,是地藏菩萨,那是让我无比敬仰的前辈。顶礼,顶礼!顶礼!
饿鬼道的有情,极度贪婪,却又不能拥有,因此其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我想,在这种状态下的有情,想要得道,需要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过饿鬼道中的夜叉和罗刹,的确有修行成佛的先例。
畜牲道的有情,智慧有限,往往愚钝无知,即使有佛缘,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然,极个别得道的例子还是有的,这在佛经里,在民间传说里的都有一些零星记载。
阿修罗道的有情,享有天人福报,能力超强,但是沉迷于争强好胜,出人头地。在一众阿修罗战神中,成功觉悟解脱的,除了悟空,我还真想不出有第二个。
天道的有情,福报最高,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寿命。他们一生享尽天福,无需生产,各取所需,完全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问题是,太幸福的有情,还有修行的动力吗?很难,很难!不过,难虽难,的确还是有的。
六道之中,人道居于中,不好也不坏。各类有情的特点,在我们人类身上都有体现。如果能够更坚决一点,抛弃那些迷信的说法,我觉得六道其实就是个比喻,我们身边的各色人等,其实就是六道有情的具体显现。当然,正是因为人道执中不落边,自古以来,人类得道者比比皆是。我觉得我们人类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估计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积了这么好的佛报,能够有修佛的条件和机会。不过呢,对于下一世,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一定能留在人道,是否还能有这么好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宗门都一再强调,要珍惜当前,精进修行。
其实我还有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那就是无情,也就是没有生命的个体,小如砾石,沙土,大如星球,宇宙,它们到底有没有佛性?能不能成佛呢?我自己有一点小小的想法,不过不太确定,很想听听大家的体会。
我先来谈谈个人的浅见。怎么说呢?首先我觉得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为什么成了问题,是因为有个谁成佛的误区。我们修佛者,追求是超越和解脱。如果说我们追求的是我要成佛;我估计那就永远成不了佛,问题就出在我持上面。
回到有情和无情谁能成佛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有情和无情都是我们当下的理解,也是我们内心的反映,佛家叫做一切唯心造。问题是一切唯心造的见地并不究竟,原因在于我们所见和所感真的足够全面吗?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万物万法都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演化的,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是由多少的有情,多少的无情,多少的业力因着因缘和合而形成的?谁也说不清楚,也不可能说清楚,这是因为相的演变本就是无始无终。但是,无论有多少的演变,于佛性无损!所以,小到尘埃,大到洪荒,都是空性的自显现,都具足佛性,都是可以成佛的。
这就是在下的胡言乱语。哎,其实我操那么多心干嘛,我是一个修行者,又不是佛教理论家,这种似是而非的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去伤脑筋吧。我相信大家都有觉性,本具慧心,应该会有更好的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平兄,平常心心态确实是很核心,以平常心对待觉受、境界,以平常心进行实修。说起来,回过头看看,平常也属于看得起自己。按说,如实知见,把A看成A,有什么不平常的。有时候不平常,那就再回到平常,平常平常。共享一下。
佛:觉者。
菩萨:觉有情
世间有情-六道众生。有情感,有习气,有业力,为无明所障,随业力迁转,六道里浮沉。
世间无情-因因缘而生,缘灭即灭。无情没有情感,没有习气,没有业力相随。
成佛是指六道有情放下对世间的执着,一步步消除习气,自觉觉他,福报圆满,智慧圆满。成佛与无情无关吧。
平老兄说的我非常同意,觉受,平常心。。。也是我们常被提醒的。
至于说到是否是我要修佛,我觉得这第一步就走偏了。
我第一次见她之前,已经听人讲过很多特殊的经验。有同修说她就是古佛再来。我因为没有经验,就不断地提醒自己,见面时一定要打起精神,千万别被暗示,一定要看清楚到底咋回儿事。
那次是在泰国,总共大概好几万人,我在的那个大厅大概几百到一千人吧。大家席地而坐,从她进入大厅开始,我就睁大眼睛,提醒自己一定要看仔细搞清楚到底咋回事儿。她是照例环绕人群把所有的过道都走一遍。走到我身边的时候,神奇的事儿发生了,反正是我整个身心的能量都被整理了(具体不让说,一个是我自己也不好描述,西游记都写不出来。另一个大概是因为每个人因缘不同,如果说太多,会让人形成先入为主概念?本来你需要A,但是听别人都有B,结果就专心到寻找A,把自己收到的给耽误了,算是误导。),我只能说,那短暂的几秒钟,发生了很神奇的事儿,意识到多问题。我内心深处某个从来没有觉察的部分苏醒了,想起几个比喻。1. 原来所谓的“沁人心脾”这词可以是这种情况,类似观音菩萨的净水滴到人参果的树根上,内心深处某个地方活过来了。以前我从来都觉察不到那地方是在沉睡。2.回来以后想起孔子见老子后的话:老子其犹龙矣乎?不可测。3. 心理能量经过整理后,内心的某些恐惧消失了。4. 当时她不是只对我一个人的,而是同时面对几千几万人的,也不需要说话,而且每个人所得都是跟他自己的情况而定的。据说这能力就是 观音菩萨的千百亿化身。不是一个师父对一个徒弟那种大眼瞪小眼的。(当然,也有人没感觉,有人感觉迟钝,不代表没事儿发生。就像有新闻报道,女孩到小孩都生出来了,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怀孕的)
至于生死,我们有同修已经修到解脱,突破生死。有同修根据亲身经历说的,你只要认真修到某个程度,就知道自己什么时间死了,知道死时会是什么样子。其实那个死也不是死,早已经不以幻化身体为自我。所谓预知时至,类似已经知道航班了,可以提前准备。
因为不同的系统,用了不同的名词,所以就出现一个情况,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系统里又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系统的不同名词,其实是指一个东西。
莲花生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里专门谈过:
【六、名相
称之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说存在,它却没有一法存在,说根源,它却是轮回苦与涅槃乐种种生起之根源。由于对他的见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门。从名相讲它有无穷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性或本心,外道则称它为梵我,声闻独觉则称无我教义,唯识家称之为识,有人称它为般若到彼岸,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有人称它为大手印,有人称它为唯一明点,有人称它为法界,有人称它为一切种,亦有人称它为平常心。】
平兄开了个头。
其实我在回关于“心”的时候,也意识到,这个名词是要看体系,否者大家说的肯定对不上号。不过还是手比脑快,直接就打出来了。
再一个,当然还是实证重要。否则也不好用。
你在这里,你心中的佛在那里,中间就是时空,有时空就会产生冲突,而不是内心的平静,与佛背道而驰??
你,主体,修行,以达佛境-宾体。你的修行加强了这种主宾关系, 拒佛以千里之外……
所謂成佛或开悟成道,简言之就是让这种主宾关系消失,你与世問万物融為一體??
因此,永遠不要追求佛或道…….Never be a seeker!
以上这些全是比喻,并不准确,因为上帝现实真理佛道禅不可描述……
Just be quiet and know who you are!No more, no less.
留言里博主丹哥关于《圣经》没有桥的分享很有意思。
"所以,小到尘埃,大到洪荒,都是空性的自显现,都具足佛性,都是可以成佛的。"
你这观点,说明修行所得极少。认真修行,这答案不言自明。。
我的理解是:空性是妙有真空,它如如不动,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它不会“自显现”任何物质现象,如果说空性自显现尘埃洪荒,应该是把空性与妄混淆了。 自成佛一切皆佛,尘埃洪荒只是妄想颠倒梦想中的泡影而已,无由谈其能不能成佛
你这观点,说明修行所得极少。认真修行,这答案不言自明。。
作者认为这句见地不究竟,本人认为是把这个“心”当成局限于六根分别的,科学研究,油盐酱醋,爱恨情仇,生死轮回这个活着的心了。
个人妄想,请批评指正
因为心就是佛,也是佛性。禅宗就是讲,即心即佛。
我一个师兄,他说早已解脱,只是今生没有收徒的因缘。但是他收过一条狗,承诺帮它解脱。当时是那条狗叼了一只袜子献给他,他就理解什么意思。想学佛,他就收了。
呵呵,我是相信。
畜生不能修行。
好好修行吧,有一天会领悟的。
先拜读学习一下,问好平等兄!
BTW,忽然想起YouTube上有一个网名“老蒋”的人,讲了很多关于佛学的话题,我比较喜欢,推荐给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在Youtube上搜“老蒋”+“佛学”估计应该能搜到。
互联网是个伟大的发明,使我们有机会,在网上能看到各路大神的真知灼见并分享......
但站在凡夫修行者的层面, 这个问题就不能这样回答了。 在这个层面, 无情众生不能成佛应该是正确的答案。 因为在这个层面的成佛, 需要转识成智,能够转境为心,终于达到心境一如。而石头瓦块是没有识和智可言的。
无论是修佛者,或者是基督徒的信仰实践,亦或是其它信仰的践行者,都是追求生命的转换和超拔。
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无论是灵修,还是祈祷。阅读之广,之多;思索之诚,之深,总是一件美妙之事。
“吾性自足”--王阳明,和“逍遥无待”----庄子,以及“一念无明法性心”---天台宗,等等都是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悟道,实现凝思和太一的统一与融合,佛性揉合在于悟,即吾心之在的澄明。
信仰对话在于寻找“共同体的共同体”,悟的关键是三个桥:思考之桥,神秘之桥与洞见之桥。
基督徒信仰实践却没有桥,翻遍整本《圣经》,独独没有“桥”这个字,基督信仰的关键却不是悟,是自我主体的拆解与自我生命的重构。
中华文化又另走一脉,是道德人格的修为,中华书法和画艺是心灵空间的“养心”,中医之根是“养身”。这也导致华夏佛学的“无住无执”的状态。
综上所简诉,是否有佛性与是否成佛是不同的领域,因为缺“修”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