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48)
2022 (67)
2023 (42)
2024 (33)
这次回国,我住的是一位朋友的别墅。
那位朋友知道我们要回国,热情邀请我们回国期间住他家的别墅。我比较惫懒,极少住别人家里,总觉得不太方便,不仅会增添主人的麻烦,自己也感觉不太自在。听了我的婉拒,朋友笑了,他说这是他们家空置的一套别墅,装修好了,却一直没有人长住,现在主要就是招待亲戚朋友。他们自己则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另一栋别墅,这样我们住过去也好有个照应。架不过他几番邀请,最后我们还是同意了。
我所出生的城市,有超过一千万人口。记得在没有出国之前,房子一直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记得小的时候,有十来年的时间,全家几口挤在二十四平米的小房间里,那叫一个挤。后来学校给父母分了个三室一厅,有七八十平米,条件那是改善了不少,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算太大。而从小到大,我唯一见到过的别墅,当时叫做小洋楼的,是我姨夫家的房子。
那栋小洋楼是我姨夫家的祖产。他的父亲是民国著名的中医国手,当年攒下了这栋楼,还带一个两进的庭院。院子里种了好几棵大树,桂花,腊梅,还有梧桐。只可惜文革的时候,姨妈和姨夫被批斗,趁着混乱,有几家造反派闯进来,把前面的一进院子和半栋楼给霸占了,结果文革结束了也一直讨不回来。后来城市改造,这栋楼被拆迁,政府还了姨夫四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记得当时我妈妈还跟我说,估计以后在城里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洋楼了。
没想到出国这么多年,竟然又有机会住进城市里的别墅楼了。朋友的这栋别墅在二环以内,在一个封闭的小区里面。这个小区不大,里面有将近二十栋别墅。小区的东西北三面都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南面则对着一片小湖。整个小区只有北边一个门可以出入,有保安二十四小时换岗执勤。据我朋友说,这些都是小区居民自己花钱雇的保安。
小区里面是鹅暖石铺的小路,两边种满了花草,还有各种的花树,果树,常青树。我们回去的时候正是春季,小区里花香扑鼻,鸟儿吟唱,简直不敢相信离这里还不到一百米就是城市的一条主干道。小区里面的房子都是独栋别墅,我目测了一下,最小的也有三千多呎,有一家比较豪,一栋四层楼的大宅子,估计有七八千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院子,四四方方的,别墅就建在院子正中。按我们这边的标准,院子都不算大,不过每一家都修了高高的院墙,走在小区里,颇有深宅大院的感觉。
我问朋友,城市里像这样的小区多不多?他说可能有几十个,大多在三环以外,而在二环以内的,只有两处。他刚搬进来的时候,小区里的别墅至少都要五千万人民币以上,不过最近两年房价跌了不少,所以他又投资了一套,也就是我们现在住的这一栋。
我和太太在这里住了几天,环境那是没得说,是闹中取静的极致。一大清早,鸟儿们就在窗外叽叽喳喳,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除了在公园里,很少能见到这么多的小鸟。小区里的居民并不多,我们到湖边散步的时候,也没有碰到多少人。而小湖的对面,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高楼,晚上看过去,灯火辉煌。
后来我们走亲访友,去了城里不少的小区。这些小区里大多是三四十层的高层住宅楼,楼和楼之间挨得很近。亲友们的住房条件那是大有改善,一般都是三室或是四室的房子,比我父母当年的房子要宽敞多了。不过,他们也反应,他们子女的房子普遍不大,虽然最近房价跌了不少,想置一套婚房至少也要一两百万,他们做父母的则要出大头,经济上的压力着实不小。
以前听不少人说国内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这次算是亲身体验了一把,看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平等性博主短短一篇博文,寥寥数笔就纵向勾画出故国房地产的沧海桑田。赞!—— XYZ66 说了俺想说的话,打个小抄,交一份真情实感的作业:))
旅行有个好住处真是太重要了。小区的布局看着真舒服。
看来你的人缘也不错。
每次看到国内那些林立的高楼,挤挤挨挨地形成巨大的水泥森林,晚上看过去又没有几家亮灯,心中满是疑惑:“真的需要盖这么多房子吗?”
许多非自住房,比如你朋友的大别墅,如果不常年用心维护,可能几年后就面目全非,成了包袱。。。
关于贫富差距,每次读到那些标榜的“伟大进步”:“人口平均收入上升到xxxx 元”,我就想:“咋不秀人口收入中位数呢?” 恐怕不太好看吧:)